栏目列表
游访焦山碑林感受书法之美
发布时间:2009-11-0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艺术组

游访焦山碑林   感受书法之美

                                          ——记马小书法组老师观焦山碑林

2009116上午,大好的天气!我们马杭中心小学书法组三位老师随同其他学校的书法老师在卢海州主任的带领下,来到了位于镇江的名山——焦山。目的是游访焦山碑林,感受书法之美。

素有书法之山美称的镇江焦山,历代书法家的碑刻数量丰富,号称仅次于西安碑林的江南第一大碑林其中不少是珍品,最著者为宝墨轩碑林中被誉为碑中之王的《瘗鹤铭》。这是一篇哀悼家鹤的纪念文章,内容虽不足道,而其书法艺术诚然可贵。 据说,当年日本人侵略中国,千方百计想得到瘗鹤铭,可最后还是无功而返,可见它在世人的心中的地位。《瘗鹤铭》被单独的存放在一间最豪华的房间内,只见高大的石刻瘗鹤铭是由若干块小石头粘合为一。

此铭究竟是何人所书?历来就有争议。宋人黄长睿考证它为梁代陶宏景所书。另一说,相传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他常以鹤的优美舞姿来丰富他的书法,传说此铭是王羲之悼念他死去的两只仙鹤而作。还有以为唐代王瓒、顾况所作,但均无确据。由于书法绝妙,后被人镌刻在焦山后山的岩石上,因被雷轰崩而坠江中。至宋代有人将它从江中捞起,仍在原处竖立起来,许多人前来观摩摹拓,有的甚至凿几字带走,学者们也来研究它,因而远近闻名。不意数十年后,其碑又坠入江中。清康熙由镇江知府陈鹏年募工再度从江中捞出,粘合为一,仅存残字九十余个,移置焦山观音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瘗鹤铭》残石又经过了多次打捞,终有现在的面貌。

详看此碑。碑文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字少而大气,飞动,字间排列错落而不失大雅,碑文凹凸不平。可想在铭刻时,便出现了很多我们现在所见的笔画曲折,灵动。也许这不是刻工一种有意识的人为造成的,而是因为石头本身所固有的形态所导致的。或许是因为此碑原刻于石岩上,刻工在一种紧张的心理状态下,一锤锤的刻字,手的颤抖也会导致笔画的弯曲,变化。此碑经历岁月流逝,风雨残蚀,出现了自然的残破美。

焦山碑林是一个好地方,是一个值得一看的文化之地,所收集的历代石刻,无论从史料和书法来说,都是很有价值的资料。我想若干年以后,再去镇江焦山看石刻书法,会有比现在更多的感受!

近年来,马小十分重视书法教育,更是加强了书法师资力量的培养,书法老师积极参加各项书法活动。多位老师参加了常州市书法教师的培训,多位老师的书法作品获奖,发表,展出。相信不久的将来,马小的书法教育会上一个新台阶。

 

    

                             观看元碑

    

                                研究体悟

      

                                 《瘗鹤铭》前       

              

                              《御碑亭》前

              

                             《瘗鹤铭》馆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