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六年级数学备课组第一次教研活动由俞振蔚和杨建媛两位教师执教了《比的意义》。
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核心。教材在知识的呈现形式上,不仅注重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还注重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探索的空间,为老师的灵活组织教学提供了可能。但这部分知识内容繁杂,学生缺乏原有感知、经验、不易理解和掌握。依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本课内容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本课的三维目标是: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会用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理清比与除法之间的关系。会利用比的意义求比值。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掌握数学的思想和方法。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活动中感觉数学的魅力,体会数学的美,并获得积极的,成功的体验。
两位教师虽然同课异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都能借助多个情境,设计各种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背景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第一部分:教师采用了“导、拨”的方法,让学生动脑、动口等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虽然对“比”这个概念的初步感知是由教师引导学生得到的,但是对于比的意义的把握是由学生对于两个量倍数关系的认识类比得到的。在感知的过程中分为两个层次:第一是同类量之间的比,第二是不同类量之间的比。两个层次,由浅入深,学生对于比的范围的认识不断增大。最后通过观察、归纳得到算式的共同点“两个数相除”,将这个原有的知识类推到对于比的意义的认识“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至此,学生经历了从“问题情景到初步建立有关比的意义的认识”这个过程。这样的设计相比起直接将比的概念呈现给学生要来的自然和深刻得多。这样学生由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的层面。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同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比的意义的时候,同时教学比的写法和读法。第二部分:让学生通过自学,学会求比值的方法,结合教学比的各部分名称(前项、比号、后项、比值),并说明比值是一个数,可以是小数,也可以是整数,还可以是分数。第三部分:主要解决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这部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越性,采用小组讨论学习、自学的方法,让他们交流、汇报,实现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在交流合作中真正感悟出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这也是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思维的过程。最后把三者联系填在表格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表格的出现使这三者的联系与区别显而易见。第四部分安排练习,练习的层次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并且在练习中解决:(1)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2)我们经常在足球比赛中看到1∶0这样的形式,它是比吗?为什么?最后的课外延伸“你知道吗——黄金比值0.618”,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数学对于艺术美的价值所在。尤其让人耳目一新的是用老师为什么喜欢穿高跟鞋作为课堂导入,把解决老师穿多高的高跟鞋合适为全课结尾,除了体现首尾呼应,这个环节还从广度和深度上,都是对比的意义进行了一个挖掘。板书设计也都突出重点,能清晰明了的显示本节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白舜华主任和同教研组的老师都一致认为,两位老师都能用从容不迫的气度、不疾不徐的语速,营造出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并能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选择了合适的教学方法,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深入浅出,因势利导,反复强化。同时还能很好地处理教与学的双边关系,学生的学习活动安排有序,变化有致,既有高潮又有适时调整,课堂教学自然流畅,活而不乱,是高质量的课,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