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发布时间:2016-12-1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方燕
古诗教学是重在情还是重在理,这一直是语文课堂教学比较有争议的话题。就《观书有感》而言,景物为情理所在,也是理趣的根基。12月14日下午,六年级语文教研组围绕“在古诗教学中渗透学生积极人格特质的培养”这个主题展开了研讨,方燕老师执教了研讨课,金玉主任参加了此次活动。
《观书有感》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古诗两首中的一首。此诗为理学家朱熹的名作,借半亩方塘的清澈明镜,来比喻读书获得的体验,揭示出读书时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的境界。这首诗借景寓理,内涵丰富,引发了许多人生的思考。悟景穷理趣,水到云影来。整堂课,方老师抓住情理,通过“一读”:品读名句 初识作者;“二赏”:品析诗句、理解诗意;“三疑”:巧问诗眼、理趣尽显;“四拓”:拓展延伸、温故知新,进行了巧妙的引导和设计,层层推进,突破了难点,给学生注入了缕缕活水,让学生感受到了古诗文字的意境美,领悟到了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同时也对学生积极的人格进行了无痕的培养。
课后,六语教研组在邵晓玲老师的组织下进行了热烈的评课,大家结合本堂课、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畅所欲言,交流互动。最后,金玉主任抓住“严谨、扎实、精彩”这三个关键词作了精到的总评。
正如朱熹所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让学生获得一池的清水,教师首先要有“活水”,激活学生的“活水”,这样更替交换,池塘才会清澈透明,宁静怡人,我们的孩子才会心胸开阔,睿智灵气。让我们都去寻觅那一汪语文教育的源头活水吧!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