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认识平行四边形》评课稿
发布时间:2012-08-1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周德芳

 

认识平行四边形》评课稿  
     听了张赛娜老师的这堂我,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张老师的教态非常沉着稳重,语言表述不急不缓,井然有序,颇有老教师的风范。
在教学环节了,张老师先让学生回复四边形,在电子图上画四边形入手,选出学生画的“最受欢迎”的四边形来引出课题——认识平行四边形。接着,从日常生活入手,选取生活中学生熟知的图片让学生寻找图中的平行四边形,进而利用图中各物体的用处得出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之后,引导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对角相等的特征,并利用这些特征来判断是不是平行四边形。整体思路清晰,各环节环环相扣。
但在有些细节上我的想法与张老师有些不同。首先,我认为这节课的重点在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这两点上,这时学生还没系统的学习角,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这个性质应该不是这堂课的重点。张老师在研究这个性质花了很多时间,我觉得不是很合理。其次,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这是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我觉得张老师在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上讲的太过简略了,很多学生都半知不解的。最后,我觉得课堂上发言的机会要留给学生。当一个学生起立发言要通过两个相同的平行四边形的角来验证对角相等的时候,张老师没让学生回答,确拿走学生的学具走到讲台桌前自己把验证的过程详细的讲了一遍,讲完后再让学生坐下。我觉得这样的话叫这个学生起立发言是没有意义的。张老师要对自己的学生有信心,多让学生发言、交流、探讨。
听了我校三位教师执教的《认识平行四边形》,我认为三节课都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老师们能用发展的眼光来设计学习活动,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探索活动,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实践,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层层推进,教师始终把学生当作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组织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从猜测探讨验证,再到后面的拓展延伸,整个过程让学生做数学而不全是看数学听数学,让学生参与其中,在经历中感悟,在感悟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让学生在探究中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远比让学生直接但却被动地获取现成知识结论要更加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学生的观察、猜想、探索和创新等其他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有效地开发和锻炼。纸上得来终觉浅。在体验中自身感悟的东西理解深刻、印象久远。
    三节课在对教材的把握还不位,有待改进。例如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一环节,老师们虽然提供了大量的材料,给予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操作,但是在验证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时却没有与这一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而是又重新花时间去验证,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缺少知识间的联系。所以我觉得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还要更深入一些,充分领会教材每一环节的用意,注意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行有效的教学。
 老师的新课导入:先出示一个长方形,问:这是什么图形?有什么特征?很好地抓住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联系。接着,老师拉动长方形的对角使它变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问学生,拉动长方形的对角,它变成了什么?学生有说是平形的,也有学生说是平行四边形。老师接着问,你怎么知道是平行四边形?应该说,老师通过长方形引入平行四边形是很得当的,因为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具备平行四边形的所有特性。但它毕竟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与本节要认识的一般平行四边形还有不同,因此只有借助其相同性来认识其不同点。这里,如果老师拉动长方形的对角,使它变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能及时地追问一下:这个图形和刚才的长方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就这一个问题,足以让学生认识到,对边平行且相等。(当然这里对平行只能形象地说一下),然后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这样的图形叫平行四边形,我们今天就来认识平行四边形。这样,就很好地抓住了本节课的难点。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