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有度
发布时间:2013-01-2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白舜华
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如今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多了许多宁静与思辨,少了许多浮躁和肤浅。但是,许多语文课堂仍无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范,剑走偏锋,为了追求课堂“出彩”而急于求成,为了追求“剧场效果”而盲目拔高……其实,凡事都有个“度”,上课亦然,一个优秀的教师,就应该把握好课堂的“度”,上出一堂“色香味俱全”的好课来。
一、“教”、“学”有度
对于“教学”,有人的解释是“教师教,学生学”。但有的学者认为“教学”应该是“教师,教学生学”。一样的6个字,只是逗号前移了,这两者的行为从对立变成了统一,即“学生学”是主体,教师的责任只是“教学生学”,是为“学生学”服务的。所以,教师必须有“教学生学”的意识,视课堂为“学堂”,视教材为“学材”,视“教案”为“学案”,视“教法”为“学法”。
学习是必须由学生自主完成的个性行为,教师无法代替学生学习,教学也不是简单的“给予”,而是学生主动地“获得”。只有把教师的“给予”有机地转化为学生自主的“习得”,才是真正做到了“教”、“学”有度。
二、解读有度
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要有“度”。当下“文本细读”之风劲吹,就更让我们觉得深入钻研教材应是教师上好课的不二法门。应当看到,语文课堂中发生的很多问题确实是教师对教材解读的粗疏所致。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和开掘当然要有深度,但我们面对的是儿童,不能把成人的认识强加给孩子,让他们过于早熟并不是好事。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对话时,要充分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做到“深入浅出”,为学生所乐于接受,方能提高教学的效益。但现在的课堂上“思想拔高”的现象比比皆是。
某教师在教学《三顾茅庐》一课时,介绍完诸葛亮的生平后,便让学生阅读多媒体展示的《出师表》中的一段话,因文言文的障碍,学生花了近十分钟才基本读通……最后教师又把零星的板书连成一副对联:“三顾茅庐,求贤若渴,刘玄德精诚所至邀奇才;一心为国,雄才伟略,诸葛亮鞠躬尽瘁谢知己。”如此深度的发掘,学生只能是似懂非懂地应接不暇。要知道教师的深刻不等于学生的深刻,也不需要让学生拥有教师的深刻。教师应当准确把握儿童的心理和思想实际,以适合孩子的方式传递适合孩子的思想。在孩子精神成长的历程中,我们千万不要做拔苗助长的蠢事。
三、生成有度
精彩的课堂离不开“预设”,也不能没有“生成”。但“生成”又像一把双刃剑,把握不好可能会伤了自己。在有些课堂上,教师盲目追求“生成”,竟让一些不着边际的高谈阔论成了香饽饽。这是对课堂生成的一种误解。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生成”苗头都值得教师大书特书、借题发挥。
如有位教师执教《鸬鹚》一文时,请学生谈谈渔人的“一抹”抹出了什么。此时,一位女生说:“我认为这‘一抹’抹出了鸬鹚的眼泪。”很快,几名学生站在了这个女生的一边,都认为渔人太残忍了,鸬鹚太可怜了!
老师被这个“新观点”打动了说:既然你们说渔人残忍,就让我们一起来找找证据吧。
不一会儿,渔人的“罪证”很快汇集到老师那里。在师生共同的对话中,大家得出一个结论: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但老师并不想善罢甘休:“渔人如果不用鸬鹚捕鱼,那他会失业的,生存就成了问题,这可怎么办?”
学生给渔人“介绍”的职业五花八门,于是老师与学生们一起又得出一个结论:“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这是精彩的生成呢,还是一种错误的导向?用鸬鹚捕鱼残忍,那么用牛耕地、骑马观光也是一种残忍的行为了,吃鱼肉、猪肉岂不更残忍?
《鸬鹚》本是一篇文辞俏丽、意境深远的美文,生动的语言,精炼的描述,立体式地勾勒出一幅风光秀丽、平静祥和、默契悠然、如诗如画的江南田园生活图,从文本中硬生生剥离出残酷和罪恶,是对文本价值的一种亵渎。
精彩的“生成”看似“信手拈来”,实际上是一个教师综合素质的显现!无不显示着教师“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思想。面对课堂瞬间即逝的“生成性”资源,我们既不能弃之不理,也不能信马由缰,而要精心筛选,合理点化。
众里寻它千百“度”,让我们把握好课堂的“度”,让每堂课都成为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美味佳肴”。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