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开放性教学有度 才会有效
发布时间:2013-01-2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白舜华
       课堂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阵地,体现了学生的发展历程。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与发展,我们应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在不断的大胆设想,尝试探究,总结交流,反思回顾中,学的意味自然地就由“自学”转变为“治学”,随之而产生的意志、情感、能力、方法上的转变便使学习的过程得到人性化的体现。同时《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则成为了数学活动的核心。将数学知识蕴含于问题解决的过程之中,从问题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探索研究,最终解决问题,由此便形成了问题探究的基本思路。
  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一方面是学生被动性学习、适应性学习、机械性学习封闭性学习、强制性学习的现象还在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另一方面是部分教师在“开放”的理念“指导”下,不顾于班级授课制的现实,一味追求不符合实际的所谓“开放”——很少在教学开放的“有效性”上进行研究,造成课堂教学过程中顾了个别学生而影响了多数学生;顾了形式上的表面上的而放弃了实际的教学效果。
  那么,是不是只要有开放性的行为或设计就能够实现有效地课堂教学呢?如何处理好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和有效性呢?
  一、有效的教学需要明确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理念下,同样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有效的课堂才会有一个基本保障。教师对教学目标不明确,控制不住局面,被学生牵着鼻子走,从而导致课的任务没有完成,课堂教学还是无效的。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师(指着画好的三角形):你认识这个图形吗?这节课你们想了解三角形的什么知识呢?(问题开放)学生1:我想知道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2:我想知道这个三角形的顶角是多少度。学生3:我看这个三角形好像是个等腰三角形,要是测量出顶角的度数,我就能算出底角是多少度。学生4:咱们就量一量,让他算一算。师生一块测量角的度数,算出底角的度数,大约10分钟了,教师看时间不多了,就直接告诉学生,这节课要学习“三角形的面积”。
  上述执教的教师非常民主,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意愿,学生玩得也非常高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得到了发展。这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探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问题既然开放就不可避免有意外的出现,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地发表对学习内容的看法,但教师应通过“重复”、“确认”、“淡化”等方法很好地把握课程的前进方向,而不能放任自由。只有这样,教师才不会因为学生的意外“生成”而迷失方向。
  二、有效的教学需要坚实的知识基础
  在教学中,学生如果刚学了新知识,没有一定的基础,教师就不顾实际情况一味地开放,要求学生去创造,这如同让学生建造空中楼阁,难怪学生无所适从,最终教学无效告终。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认识了1/2后,师问:你们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呢?生答:1/3、1/4……师(拿出一些精心准备的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纸片)问:你能用这些图形创造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几分之一吗?请同学们动手创造分数。学生不知所措,左顾右盼,才慢慢折起来,教师巡视时想指导却无从下手。教师如果能增加一些比如一个图形的1/2、一个苹果的1/2、一块橡皮的1/2等,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物体1/2的共同特征,就能深化对1/2的理解。在丰厚的感性积累和理性提升的基础上,再让学生选择图形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创造出喜欢的分数,学生的个性与创新能力定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有效的课堂才会成为可能。
  三、有效的教学需要教师适度的引导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非常鼓励的学习方式,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总是想方设法让学生运用这些方式去学习和交流,这些理念对比以前的满堂灌教学无疑是有进步的。而且这些学习方式的有效运用的确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这也是无可置疑的。当然,如果学生能运用这些方法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发现和探索出来,并且通过交流使认识更深刻,探究更深入,这是我们的最高理想。但是必须面对的现实是,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在学生具备这些能力之前,教师应该抓住合适的机会通过引导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是强硬地打着开放教学的牌子,要求学生在没有任何引导、暗示的情况下进行探索。从学生不知所措中可以看出,学生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教师在探索的方法上过于开放,缺乏必要的引导,学生的探索必然是失败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中,教学“35-9”,当学生报出算式时,其实大部分学生已喊出答案。教师追问:“你们是怎么想的?请你们借助小棒来摆一摆,想一想。”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在摆小棒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是先去掉5根小棒,然后再从整捆中抽出4根;有的学生是先从整捆中抽出9根,再把剩下的小棒合起来;也有的学生是先打开一捆小棒和5根合起来,再从15根小棒中取出9根;还有部分学生是利用小棒在摆图形,玩一玩。学生交流想法和算法后,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这么多的方法。在上述的操作中,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过程未任何评价,也不解释为什么要这么做。因此,教师所组织借助小棒进行探究的活动过程,仅仅成为了学生获取答案的一种装置。学生离开这些小棒的支撑后,可能仍不知道如何解决这类问题,他们的思维还是停留在原有的层面上。这样的探究也是无效的。
  四、有效的课堂需要必需的课堂行为规则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师在开放教学的同时,为了保证活动的有效,应先组织学生讨论,制定一些简单的行为规则。规范课堂行为,维持课堂秩序,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各促进课堂学习的功能。必要的课堂规则决不会限制学生思维和个性的发展,恰恰相反,只有让学生在有效的交流中才能实现个性展现、思维提升与智力发展。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为了增加学生对各种不同币值的人民币的理解和实践运用,教师在教室是创设了一个实际的购物情境。学生蜂拥而上,有努力“抢购”的,有说笑的,有等候的……营业员忙得晕头转向,教师也无回天之力。这样的开放性购物活动,意在尊重学生的个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实践运用中获得发展。但是因为缺乏必需的行为规则,课堂变成了菜场,学生在没有任何规则的课堂中为所欲为,完全失去了学数学和用数学、提升思维的效果,活动以失败告终。
  五、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言行一致”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很多教师在课尾都精心设计了一些具有开放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到课外去调查研究,希望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教师课后没有任何组织,没有任何反馈的时间和机会,在没有任何评价措施的情况下,学生会完成这样的作业吗?这样做不仅没有实际效果,反而会让学生形成一种浮躁、敷衍、形式主义等不好的学习习气。所以,我们说了就要做,做了就要查,查了就要有评价和激励措施,使开放的活动真实有效。
  开放性的教学只是一种教学策略,有效的课堂教学才是我们的目的,课堂教学中做到了有效地开放,就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