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从“张弛有度”分寸把握 看小学语文教学创新
发布时间:2013-01-3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

 李淑丽   吉林省长春榆树市

我认为,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把握好“三度”。
我觉得,张弛有度就是张扬严谨、详略动静、转议接承结合得体,有标准,有分寸。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我主要把握了三点。
一是统筹兼顾,做到引领有“度”。我曾有这样一位同事,知识丰富,语言鲜活,却常常完不成教学任务。一次带着好奇,我听了他的《小山村》一课教学。在这节课中,就“抬眼望去,新修的山区公路弯弯曲曲,伸向远方”一句,与学生交流互动就用去20余分钟。他向学生发问,“山间弯弯曲曲的公路伸向远方会怎么样呢?”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山间的公路通向了城市,把山村的水果运到城里给人们吃。”有的说:“山间的公路通向了城市,让城里的人到山村来欣赏美景。”还有的联系到了“龙泉山庄”、“象牙山”,联想到了“刘老根”、“马大帅”、“王大拿”……学生兴致很高,老师也沉浸在学生的描述中。当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学生还余情未尽。在评课的时候,我们当时的领导做了一句经典的点评:“一节课一个问,想讲完挺费劲”。这个事例告诉我们,作为课堂引导者的老师,教学要把握一个“度”,应该懂得调控艺术,做到收放自如、张弛有度。一个优秀的引领者,首先应该扮演好,“平等中的首席”这一角色,把握好“牵引”和“对话”之间的度,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展开热烈对话,在无形中引领。在能够引发学生思维处一定要放,让学生充分合作、探究、交流,尽情地享受驰骋思维的乐趣。当学生已完成了这个思维过程后,就要及时收,适时承转,用新的信息再次激发学生新的思维。教师不仅要有激情,感染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魅力激发兴趣,而且要统筹时间和知识容量,做到张弛有度,质量并重,提高40分钟的“实用”价值。
二是点到为止,做到拓展有“度”。我还有一位同事在教授《南辕北辙》一课时,一个“辕”字,讲了一节,从字形结构讲到韵母生母,从拼音查字讲到笔画查字,再到字意,组词造句、扩文,一节课一个“字”,教师搞的四面汗流,学生弄得手忙脚乱,课后反思,一节课就学一个生字这样的拓展,一年学生能收获多少知识。这件事给我的启示就是,作为课堂引导者的老师,教学还要做到拓展有度。科学把握知识外延,虽然学无止境,但有时点到为止,教学延伸不能没有止境,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深入理解和把握课文上。
三是水到渠成,做到生成有“度”。前一段时间听了同事的一节《七子之歌——澳门》。课前授课教师没有和学生交流,老师在讲知识的外延时,教者交待另外一首《七子之歌——威海卫》,这时,一个学生突然举手发问,老师,威海卫是被哪个国家占领的?老师一愣,脸红了,1秒钟之后,老师坦然地说,这个问题问得好,我暂不回答,留给大家作为课后作业,为什么要这样做?就是希望大家像刚才这位同学一样,凡事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这种预设难能可贵,这种如水生成价值更高。“生成”已经成了检验课堂教学有无创新的一个重要指标。“预设”引领学生走进情境,预设是枝,生成是叶,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精彩的课堂离不开“预设”也不能没有“生成”,“预设”和“生成”要成皆有“度”,力求水到渠成。
我认为,时下的个别小学语文教师“张弛无度”,存在着“过”、“浮”、“僵”、“怪”四字倾向性问题。
问题之一:教者脱离实际,在教法上超过了度的范畴。具体表现为,过于放任,缺乏对教学领域内容重点、方法、策略和相关规律的指导提升;过于追求形式,严重脱离文本,忽视“三基”教学倾向(“三基”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各学科思维方法);过于依赖电教媒体,以声像取代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对学生听、说、观察、思考,尤其是动笔写的实践有所忽视;过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忽视接受性学习的作用;过于追求完美;过于求大求全;评价过于概括,缺少激励与具体指导(具体表现:重自主,轻主导;重形式,轻内容;重拓展,轻文本;重活动,轻目标;重讨论,轻应用)。
问题之二:教者教风漂浮,在教法上对度打了折扣。具体表现,教师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浮于表面,弱化了教师主导作用,过去视学生——为“魔鬼”,紧紧地抓住,管的的太死;现在视学生——为“天使”,自由地飞翔,放任自流;视课本为“马图”,按图索骥。尤其是课程改革以来阅读教学传播这一种“浮:字症状的流行病。即,虚——走马观花,“到此一游”,放弃训练,放弃讲解;闹——“自主”变成“自流”,“放羊式的讨论。”自主学,就是自己学,老师是“召集人”,老师是旁听者,老师是捧场人。自主学习理解为自由学习,拓展课外知识,目标要求自由化,学习进程自由化;杂——“媒体”代替“文本”,语文不能姓“语”;偏——廉价表扬,普遍肯定,生拉硬拽,无限提升。语文——缺少情趣,教学套路——可怕现象。种种表现都说明教者教法没有尺度,教风飘浮。
问题之三:教者观念僵化,在教法上无度可言。具体表现,过去以“课本为中心”,传授知识方法死板,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位,不出圈,不破格,“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唯书、唯上、唯经验。现在否定“课本为中心”,教学完全与课本割裂开来,僵化机械。
问题之四:教者思维怪异,在教法上乱度突破。具体表现,过去二十年来的通病是问的碎。90年代是读的碎。后十年是练的碎。课改后是拆成零件,愿意讲哪讲哪,愿意学啥,喜欢学啥就学啥!强调学科的本味,忘掉学科的位置。有的人老师让讨论,就围成几个圈;学习学点啥,要靠礼拜天。走入虚假的自主、无效的合作、随意的探究的误区。语文课最忌机械的练习,无错的回答。
泛滥的表现,热闹的讨论,花哨的表演,抽象的学法,无味的尊重和夸大的表扬。
以上“四字”现象,是教学创新发展的“瓶颈”问题,必须采取扎实措施,予以解决。
我认为要解决好语文教学中的倾向性问题,就要不断深化探索“张弛有度”的教学方法。
打造“四型”课堂,力求精彩阅读。我觉得,课堂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战场,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坚实基础
1)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这就启示我,在语文课中,一定要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是不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尊重“需要”,注重“激趣”。通过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学习氛围。
2)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被动的接受,学习效果很差,现在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3)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首先让孩子去“展示自己”。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学生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其次,通过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再次,在生活中学语文。要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生活中识字”,注重引导学生在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在城乡每一个角落识字学习。
4)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感悟的课堂要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新语文教育理念,即:
真实个性:回归语文教育,“人文”之本。
举三反一:回归语文教育,“积累”之本。
美读吟诵:回归语文教育,“诵读”之本。
重文写白:回归语文教育,“人化”之本。
文学素养:回归语文教育,“文字”之本。
化意为字:回归语文教育,“生活”之本。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维生素,应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