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有度备课,就是备到学生的心里去
发布时间:2013-06-03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金玉

 

课堂教学它涉及到执教者教育的思想、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学机智等一些列问题,而其中的核心问题是备课。老话重说,老调重弹,二期课改背景下,我们该如何来备课?
当前备课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以写教案代替备课
很多老师认为,备课无非就是把教案写下来,这种认识是十分片面的。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索信息、指导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等记录下来。
以现成的教学设计代替备课
二期课改推出后,不仅有教案,每一课还有教学设计。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老师不加任何修改,照搬教学设计。我们知道,这种教学设计只是参与设计的教师个人的钻研思考所得,面对自己班的学生,可以作为“他山之石”借鉴、参考。
有两种通常的现象:一是公开教学的教案一定和现成的教学设计有很大的差异;二是照搬名师、名家的教学设计,多半会失败。这两种现象,告诉我们备课还得从自己入手,从自己的学生入手。
以网上资源的共享代替备课
网络资源铺天盖地,稍加搜索,各种材料扑面而来。怎样取舍、灵活应用,是我们备课中面临的又一个问题。
陶行知先生曾这样说过:“教什么和怎么教,决不是凌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份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是啊,教学的最终目标在于让学生得到发展,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都是围绕这个总目标展开的。因而,我们的备课应更多的考虑学生,备课要备到学生的心里去。
一、要把学生当回事
要把课备到学生的心里,教师首先要做的是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考教法,包括每个字的书写等等,特级教师于永正将其称为“隐性备课”。就备朗读来说,备任何一篇课文,于老师都力求把课文读活。也许正是于老师的关注学生,从自己入手,追求完美,才锻造出了无比精彩的课堂。
二、要备学生的盲点
教学中要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的点拨结合起来。对课文中的一些难点,学生不理解的、感到困惑的,在备课时教师要充分估计到,并及时传递给学生。现在有些老师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遇到问题一味地让学生自主探究,老师只是“作壁上观”。其实,有些难点必须要老师来点拨。
三、要备学生的兴奋点
一位教师三次上《庐山云雾》一课,三次修改教案,不断改进、不断提高。其中对学习“描写壮观的云海”一节作了这样的改动。
第一次
1.学生自由读并思考:这一自然段写了庐山云海的什么特点?(壮观)
2.学生再读课文,根据“划线句子――圈点重点词――反复朗读感悟”的学习步骤,自学思考:庐山云海的壮观体现在哪里?
3.学生读课文,自学思考――小组汇报交流――全班交流。
 (随机理解问中的比喻句,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训练)
4.全班齐读全段。
5.尝试背诵全段。
第二次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这一段主要向我们介绍庐山云雾的什么特点?(云海壮观)
2.教师:同学们喜欢读这段课文吗?(学生说:喜欢)老师也很喜欢读,接下来,老师先为大家读读这段课文,好吗?
3.教师朗读课文。(教师故意读得较为平淡)
4.教师:刚才,老师读了这段课文,同学们觉得老师读的怎么样?(学生中有说“好”的,但更多的说“不好)
5.教师(故作惊奇):刚才,老师读得正确吗?(学生回答:正确)流利吗?(学生回答:流利)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同学认为老师读得不好?同学们能抓住具体的句子,说说老师的朗读不好在哪里,该怎么读吗?(学生回答:行)
6.学生研究句子,组织理由,练习朗读,为指出老师朗读中的不足之处作准备。
7.学生汇报交流(学生纷纷找句子,从对句子的体会入手,指出老师刚才朗读的不足,有些学生还N极为老师范读,课堂气氛异常热烈)
8.教师根据学生的提议重新朗读该段,学生配乐齐读该段。
第三次
1.创设问题情境:刚才,我们学了第3、4自然段,体会了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的特点,同学们觉得庐山云雾的确很美。老师突然有了一个想法,不知道同学们感不感兴趣。我们试着以第5自然段内容为依据给庐山云雾制作一个音乐风光解说片,好吗?(学生兴趣很浓,纷纷说好)
2.讨论关于“音乐风光解说片”制作的有关知识。(要有合适的音乐作背景,要有与文字内容相同步的图片资料,要配上有感情的解说)
3.为学生提供多媒体课件(课件内容包括;①背景音乐。②图片资料。③作品合成:学生可以在此窗口选定合适的音乐和图片资料。④解说放映:学生选定、点击后,电脑就会按照刚才的编排,自动播放音乐和图片,学生则进行现场解说的练习。)
4.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成研究制作小组,共同商定音乐风光解说片的制作步骤和计划。
5.学生根据计划,分工合作,制作片子。
6.成果汇报交流:现场展示片子,并进行现场解说,随后进行“音乐、图片选定”的说理,全班同学参与评价。
三次教学呈现给我们的是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后两个教学效率要明显高于第一个。第一次学生完全在老师的主导下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师规定好的学习任务;第二次,教师欲擒故纵,让学生打“靶子”;第三次,用制作音乐风N片的形式解读课文。三次修改,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次比一次浓厚,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得到体现。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教师备课时充分注意到了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使学习成为孩子们向往和感兴趣的事情。
四、要备学生的思考点
这是《天鹅的故事》一课的教学片段:
(大屏幕显示第一小节意境的图片画面,同时伴读第一小节内容,最后屏幕画面上出现了“北风呼啸(xiao)”这个词。)谁来读读这个词语?
(几生读)
师:北风呼啸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沉默不语)
师;来,先闭上眼睛,听一听:“呼……呼……”谁来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感受到了有一点点冷。
生:我感受到了有一点恐怖。(众笑)
师:哦,恐怖,风太大了,怕把你卷跑了。
生:我感受到了这风是非常寒冷的,连湖面上都结了冰。
师:对呀,风非常大。同学们,北风呼啸,就是指北风发出的声音――
生:又高又长。
师:那谁能再来念念这个词语。想想你们刚才的感受,你来读。
生:北风(feng)呼啸(xiao)。
当教师的屏幕上出现“北风呼啸”这个词,老师让大家说说什么意思时,教师里静悄悄的,没有人举手。显然,教师是有备而来,看到这种情况,老师轻声地让大家闭上眼睛,听一听,巧妙地模拟呼啸的北风,发出一阵阵“呼……呼……”的声音。经过教师的这一引导,学生一下子打开了思路,并且理解到北风发出的声音―― “又高又长”。如果教师在备课时没有考虑到这一些,那么,课堂在此环节时要么卡壳,要么教师直接告诉答案了事。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在备课时,教师要胸中有生,哪些学生是学生不用思考就能知道的,哪些是经过思考可以解答的,哪些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只有做到了然于心,才能“以学定教”、 “顺学而导”。
五、要为学生留出空白点。
备课,要留给与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去自我思考、自我讨论、自我解读,而不要凡事给一个结论,下一个定义,更何况许多是没有统一的答案的。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在新课程背景下,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备课,更多地从学生出发,把课备到学生的心里去。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