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有度拓展”的追求
发布时间:2014-01-13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谢萍
语文课堂教学“有度拓展”的追求
何谓“课堂教学拓展”?引用网上一位教师的话说就是“根据教材要求、文本特点、教学目标、学生基础、教师个性,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适量、适情地引入文本背景和相关内容,其中包括文字、音乐、图片、影像等媒介,整合成读写思的教学策略,促进感悟,促成建构。”我们当前的大多数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都能抓住“大语文”的特点,充分地挖掘、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在语文课堂上进行课外拓展,在教学中也不再把教材作为“圣经”进行解读。可以说语文课堂教学拓展已经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但是由于我们缺乏对拓展尺度的把握和有度拓展的经验,因此在教学中不免出现了一些低效的或者说是无效的拓展。如我们学校教师在教研过程中出现的:
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的时候,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引入科学常识,说明壁虎的特点,观察壁虎的捕食录像,了解壁虎的生活习性。
在《老师领进门》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结尾引进了作者写的另一篇《榆钱饭》,由于时间关系,教师对这篇文章只做了蜻蜓点水的处理。
教学《找春天》一课,有位教师在学生读同课文后,就让学生欣赏春天的风景,然后让学生自主选种各种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在听课时,我思考着:课堂上融入课外拓展,气氛热烈了,但这些无边无际的拓展能否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呢?这些脱离文本的延伸能否真正的融合到文本中呢?这些蜻蜓点水式的拓展能否可以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呢?
我想语文课堂教学就如一道道菜肴,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延伸就如烧菜用的盐,没了少了,这道菜则给人感觉淡而无味,多了乱了同样让人无法入口。因此,适时、适量、适度的进行拓展才是真正的有度拓展;“要不露痕迹,而非强行安插;要张弛有度,而非任意衍生;要画龙点睛,而非随意粘贴”的拓展才是我们教学所追求的境界。
一、不露痕迹
有度的拓展应该是跟文本之间有一种“互文性”的关系。拓展的内容和教学需要达成的目标也应该有一种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拓展时,也应该是自然的、不露痕迹的。
1、不露痕迹引期盼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课堂导入时,教师不露痕迹的运用拓展教学往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整个课堂教学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可爱的小蜜蜂》教学中,我这样引出问题:
1、出示蜜蜂采蜜画面,最吸引你的是什么?为什么?
2、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篇描写小蜜蜂的课文——可爱的小蜜蜂(齐读)
3、课题直接告诉我们什么?
4、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杨朔写的,它的原文叫《荔枝蜜》,其中原文的开头是这样的。(课件出示原文的开头,让学生自由读)
5、同学们看了这段话,你认为作者对蜜蜂是怀着怎样的感情?(不喜欢)
6、是呀,为什么从开头的不喜欢到这里的觉得可爱呢?接下去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从上述案例中看出,我引用了作者原文开头的一段话,让学生从这段话中了解作者对蜜蜂的感情是不甚喜欢的,甚至是带有害怕情绪的。那么为什么作者能从“害怕”到课文中的觉得“可爱”呢?一次简单的不露痕迹的拓展,让学生很快产生疑惑,同时也让学生产生学文的欲望。
2、不露痕迹重积累
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喜欢把自己知道的或学生收集到的相关课外资料都进行交流或展示。孰不知这种满堂塞的课外拓展并没有真正有度的助于教学。在课堂中,只有适当的拓展才可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著名特级教师胡君在教学《四季的脚步》时,有一个环节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说出描写“春夏秋冬”的词语后,接着教师用语言过渡:“同学们,大自然是多么神奇。四个季节就想四个活泼可爱的娃娃一样惹人喜爱。在我们学习生活的时候,他们就迈着轻快的脚步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然后课件播放一年四季的美景,问:“你能用刚才的词语来描述这几幅图片吗?教师板书课题。
此时的拓展让学生积累了描写四季的课外词语,同时又采用形象直观的图片让学生对这些词语加深了理解和感受。此时,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胡君老师的不露痕迹的拓展中不知不觉得到了提高。
3、不露痕迹拨情弦
可以说,一个好的开头是师生和文本之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同时也为整节课的学习营造了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学习氛围。
《十里长街送总理》课前,一位教师在跟学生的简单谈话中,学生了解了周总理的工作作风,周总理忙碌的一生,简朴的一生,然后再巧妙地引出:“周总理一直受到了人们的爱戴,人们常会用自己的文章来寄托对他的哀思,其中著名诗人李瑛就写了一首诗歌——《一月的哀思》,想看看吗?”教师出示这首发自肺腑的诗歌,而且在音乐的伴奏中声情并茂地朗诵给学生听。这种看似无意的一首诗歌朗诵,教师就把学生带到了那个凄冷伤悲的日子,创造出一种令人身临其境的场景,达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二、张弛有度
教材不是孤立的文本,教学需要拓展。但是,拓展一定要立足文本。我们决不能为了拓展而拓展,不能让拓展成为形式。拓展的时机、拓展的内容、拓展的宽度和深度……都要围绕文本来展开,文本拓展,要超越文本,更要反哺文本,离开文本的拓展那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立足文本的拓展,是文本解读的延伸和补充,甚至可以说,它本身就是文本解读的一种形式。
1、张弛有度悟内涵
教师把与文本相关联的资料搜集整合并进行阅读是有必要,因为这种阅读可以进一步强化和丰满我们对文本的感受,但这些应该是教师在备课时做的。要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教师经过删减,经过挑选的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拓展。以《三顾茅庐》的教学实录为例:
师:(出示: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你们知道刘备是什么人?
生:大将军、汉朝的皇叔
师:对,刘备可是皇亲国戚,人称刘皇叔,他竟然给诸葛亮下跪,诸葛亮是什么人?
生:读书人、普通百姓
师:用张飞的话说,他是“一个村夫”,用我的话说他就是“一介草民”。现在,刘备竟然给诸葛亮下跪,那足可以感动——天地
师:从年龄上来看,刘备和诸葛亮谁的年纪大?相差几岁?(学生纷纷猜测)
师:其实刘备比诸葛亮大了整整20岁!(学生发出赞叹)一个皇叔竟然给自己小20岁的一介草民诸葛亮下拜,你有什么想法?
生:刘备太有诚心、求贤若渴、礼贤下士……
从上面的案例看出,教师在课堂上把刘备和诸葛亮的生平资料引入进来,但教师不是大批的呈现,也不是机械的展示,而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情感的渐渐推进,一点点地把文本相关联的资料渗透到学习过程中。此时的拓展在教师一张一弛的把握中,仿佛落花般悄无声息地飘落,使得原本在学生心目中陌生而遥远的三顾茅庐的故事,一步步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领悟到了刘备“求贤若渴”的内涵。
2、张弛有度促感悟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都有某一个交融点。如果教师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整合,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引领都有利于学生跟文本之间的情感交融,而这样的教学方式是画蛇添足还是画龙点睛,就在于教师能否巧妙地使用各种资源,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感悟。
一位老师在解读千古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没有单纯地在“绿”字上做文章,而是设计了想象说话环节:“又江南岸”,让学生仿照诗句展开丰富的想象。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学生对春天太熟悉了,一至六年级也积累了大量的描写春天的词句,于是他们很快调动了自己的生活体验,唤起相似的记忆,用鲜活的语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他们心中江南岸的春天美景:“桃花又红江南岸”“蝴蝶又舞江南岸”“小鸟又唱江南岸”……
就这样,教师没有多余的讲解,更没有采用花俏的课件,而是采用一次简单的说话训练环节,让学生在适度的拓展中明白:在春风的吹拂下,江南又显现出一片绿色的、充满生机的景象。
3、张弛有度解疑惑
从学生的阅读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阅读基础、阅读心理,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乘势引入相关资料,能保证学生面对重点难点疑惑点时,有充分的自主思考、自我发现、自我收获的空间,促进学生视野融合。
有位教师在教学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时,一位学生忽然提出“鹬的嘴正被蚌夹着呢,怎么能开口说话呢?”的疑问,学生听了也纷纷议论。这时,这位教师并没有被学生的问题给难住,而是冷静地提出了一个问题:“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呢?”当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明白了寓言故事的特点后,教师又问:“那你们知道这个寓言故事是怎么来的吗?”看到学生一筹莫展的样子,教师又及时补充了《鹬蚌相争》这个语言故事的由来——用一个虚构的故事来说明当时(战国时期)的赵国和燕国之争以及秦国的虎视眈眈的严峻形式。由于教师对寓言故事有关特点的提醒,又由于教师对这背景资料的拓展,使学生在教师一张一弛的引导中停止了课堂上出现的无谓争论,更避免了“逃逸文本规则”和“过度诠释”的出现。
三、画龙点睛
1、画龙点睛释情怀
课程资源的有度开发和利用,课内外的适度拓展延伸,可以让语文更加充盈和丰富!教师在课堂上恰当地选择拓展的内容,适当地选择拓展的时间,则有助于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拨动学生内心的感情之弦。
例如在学习《一夜的工作》这篇文章时,为了让学生能深刻体会周总理的不辞劳苦,有位教师在学了课文之后引入“总理最后一段日子的工作时间表”:
1972年,周总理被确诊患了癌症;1975年,周总理的病情开始恶化,但他仍然拖着只剩下30公斤的重病之躯继续顽强的工作;6月10日,他会见了菲律宾总统马克斯;8月26日,他在医院会见柬甫寨首相西哈努克亲王;9月7日,他不顾病情的严重恶化,与医务人员的一再劝阻,坚持会见罗马尼亚党政代表;9月20日,他做第四次大手术,在进入手术室前一刻,他握住小平同志的手,鼓励他把工作做好。10月24日,他做了第五次大手术,这次手术后,他一再叮嘱邓颖超死后不要保留骨灰……1976年1月8日上午9时57分,我们的总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在悲凉的音乐声中,在教师动情的朗读中,学生完全进入了情境。他们深深地被
总理的顽强,被总理的不顾个人身体所感动,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泪水,听课老师也无不为之感动。此时大家内心都充满了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之情。可以说这样的“拓展”让人心动,令人拍手称快。
2、画龙点睛示练笔
教师的恰到好处的引领和延伸,可以让课堂变得更加美妙,可以让学生的练笔在情感的铺垫和知识的积累中进一步得到训练,使得此时的拓展体现出“画龙点睛”的效果。我在执教《可爱的小蜜蜂》一课,练笔时是这样拓展的:
师:古今中外,有多少文墨客为之赞叹。唐朝诗人罗隐就为赞美蜜蜂而创作了一首优美的诗。(课件出示《蜂》)
生:自由读读,并想想罗隐在赞美蜜蜂什么?
师:老师这里也写了一首赞美蜜蜂的诗歌(课件出示):
花朵上,你嗡嗡地飞着
木板上,你蠕蠕地爬着
用一生的辛勤酿制着甜美的蜜汁,
酿造着幸福的生活。
从不计较,从不索取,
多么可爱的生灵,多么无私的品格!
师:此时此刻,你又会去怎样赞美这群可爱的小生灵呢?
生:可爱的小蜜蜂啊,你用短暂的一生为人们酿造香甜的蜜,为人们创造甜美的生活。
生:可爱的小蜜蜂啊,对人无所求,给人却是极好的东西。
生:可爱的小蜜蜂啊,忙忙碌碌一生,默默奉献一世。
师:同学们都会写诗了,你看,把你们的合起来就是一首非常美的诗歌。你们想当小诗人吗?你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找人合作写一首诗,交给老师。可以吗?
生:“好!”(人人兴高采烈)
教师在学生的练笔之前设计出这样的课外拓展:“罗隐是怎样赞美他心目中的蜜蜂的?”“老师又是从哪些方面赞美了这些可爱的小蜜蜂?”这样的拓展方式,是对课文的延伸和拓展,是对前面课堂教学的总结和提升,进一步丰满了课文的内涵,同时又是对学生课堂练笔的示范,使学生在拓展中了解了其写作特点,使学生在情感体验和人文感悟的同时,语言也进一步得到训练,在教学中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课堂上,教师似乎“信手拈来”又似“无心插柳”的拓展,却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此只有教师适度的“拓展”,智慧的“拓展”,才能让学生获得潜能的激发,方法的领悟、思维的启迪、情感的熏陶、精神的升华,才能让学生在“拓展”中成长。才能如春夜喜雨般,在无声中润物,获得好的“收成”。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