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现状是,以老师讲课为主。老师讲课,又是以分析课文为主。对课文的讲解和分析,常常过细过度,变成对课文的肢解和拆卸。分析讲解的过细过度,使语文教学陷入零碎和散乱,这是导致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讲”课要有度。
讲课有度,有利于落实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提了许多年,却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没能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教学实际。这其中,主要原因是教学的观念问题。
在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里,基本上还是以老师为主。老师“神圣”地站在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虽然也有学生的活动,有提问,有朗读,甚至有讨论等等,但在相当的程度上,这些活动并不是围绕着学生的“学”而设计的,而是围绕着老师的“讲”而设计的,为老师讲课双边活动组织得好而设计,为老师讲课形式的多样化而设计……说到底,学生的活动是为了配合老师的讲课。中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学生的主体位置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没能把工作的中心转移到学生身上来,没能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而把学生当成是消极被动的知识的容器,这就从根本上违背了教学的原则和规律。
上述现象是教学观念陈旧落后的表现。而教学观念的陈旧和落后,又导致了评课评教标准的偏移。一般,人们评议老师,都是说他的课“讲”得怎么样。“讲”得好不好,有没有水平。于是,老师致力于把课讲好,讲得有水平;讲得细致,讲得精深,讲得透彻;讲这个字怎么读,讲那个词怎么解释,讲这个句子怎么分析成分,讲那句话是什么修辞格;讲段落大意,讲中心思想;讲时代背景,讲作者介绍;讲表达方法,讲艺术特点……讲得过了头,讲得失了“度”。老师在力求自己讲得好的同时,忽略了教学的更重要的目的:学生能得到什么?他们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得到了怎么样的锻炼和提高?
为讲而讲,把手段当成目的,教学便陷入一种误区,陷入盲目。简言之,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教学工作的对象是学生,教学工作的效果是学生能力的提高,阅读也罢,写作也罢,能力的提高,与老师的讲,也就是“导”,有密切的联系,但又绝对不是靠听讲就能达到目的的。所以语文的课堂教学,首先老师的“讲”必须有度,必须改变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状况。在此前提下,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动脑、动嘴、动笔,在积极参与的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能力。
讲课有度,有利于学生以课本为“本”,充分发挥课文的典范作用。老师讲,学生听,是最传统最普遍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老师站在比学生更高的程度上,对课文进行分析和讲解,能帮助学生化解疑难,更好地理解和吸收课文,自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可以肯定,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它将继续沿用下去。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的问题。当分析的方法变成为一种课型,当“分析课”成为了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时,也便造成了语文教学的灾难。老师过度的分析和讲解,对课文的肢解和拆卸,不但不能帮助学生,反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妨碍了学生直接从范文中吸取“原汁原味”的语言文学、思想感情、思维表达的营养。正如有人评议的那样:语文课,老师仔细地分析“饭“的成分,学生却不能很好地吃上一口。
语文教学,本来涉及的范围就广,加之老师讲解和分析的过度和泛滥,教学陷入零碎和散乱,对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提高有害而无益。所以学生学了十几年的语文之后,语言还会文理不通,作文还是没有章法格局。
导致老师分析讲解过度,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也有教材本身的原因。语文课本,有些课文陈旧落后,政治说教的色彩太浓,不足为“本”。还有一些篇目,从内容到形式都并不“经典”,学生不感兴趣,老师也犯难。教材不理想,可它又是全国统编教材,具有绝对的权威性,老师不敢不讲,学生不敢不学。“没意思”“不感兴趣”怎么办?老师只有使出浑身的解数,弥补教材的缺陷和不足,尽可能地把课“讲”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老师讲得过度。
过去的私塾讲究背书,老师并没有太多的分析和讲解,更多的是让学生读课本,背课文。其实,学生读的过程,也就是用词造句的规范过程,也就是布局谋篇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整体理解和感悟的过程。学生熟读课文,熟到能背诵的程度,这时,课文在一定程度上,已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思维,自己的体验,自己的表述。从这种意义上来讲,一味的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只是被动的听众;学生自己朗读和背诵,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是主动参与者,可于停顿换气、高低起伏之中锻炼着理解能力和处理能力。现在的语文教学,老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背得更少,即使是学过的课文仍然生疏和隔膜,有的甚至连课文的标题都记不住。加之现在的学生,阅读面本来就窄,课文再不熟的话,语言使用就没有规范,学写作文就无章可循,效果怎么可能好?究其实,学生读书、背书,老师分析、讲解,都只是教学的手段和方式。机械刻板、有口无心的读和背当然要抵制,但不能将朗读和背诵一概斥之为“死记硬背”而否定、反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