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堂教学中有度提问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5-09-2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徐伟杰
古语有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而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主动建构过程,它是以“问题”为核心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获得科学方法的主要场所。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精心设计问题,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并有意识地为他们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
然而,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有些肤浅、平庸的问题,再加上单调的问法,只能置学生于被动地位,抑制学生的思维活动。不但浪费时间,而且与新课程理念下的科学课堂探究教学目标背道而驰。所以,实现课堂教学中问题的优化设计,不但要研究问题的类型和提问的策略、技巧等,更重要的是优化问题设计的标准和原则。
一、问题设计须突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1.设计情景式问题,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问题”是思维的心脏,思维又是在一定的“问题情景中产生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通常是与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当一个人感到需要弄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时候,他能把自己的思维发动起来。思维因问题而发动,因问题而深入,并以问题的最终解决为目的。所谓创设问题情景,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精心设计,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中。并在问题情景中,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想象的时间和空间,促使学生边看、边听、边思、边议,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一位德国学者曾举过一个精妙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却在享用佳肴的同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问题好比盐,情境犹如美味可口的汤。情境,只有溶入问题才能显现其活力;问题,只有源于情境才能显示其魅力。
如:讲授“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可这样设计问题情景,引入新课:先演示“铁球碰鼻”的实验,即取一个铁球作为摆球,用绳把它悬挂起来,把铁球移动到高于平衡位置,从贴近教师鼻子处由静止放开小球,当铁球荡过去又荡回来,十分靠近老师的鼻子,却不会碰着。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铁球荡回来时,碰不到老师鼻子?其中有什么规律吗?多数同学感到所提问题与日常生活经验相悖,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在主动、轻松的心态中进入探求新知识的境界,这种提问把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
设计这样的情景式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他们深厚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去探究、思考和解决问题。
2.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开放性问题一般需要运用发散型思维,提出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多层次、多角度、多类型地设计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接收系统处于亢奋状态,形成全方位的交叉感知,有效地接收、加工和贮存信息,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设计开放性问题,进行开放性问题教学,是实施创造教育的一种良好的举措,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手段。
如:学习“摩擦力”的内容时,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可抛出如下开放性的问题:①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②你认为摩擦力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③假如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那么会出现什么现象?这三个都是很好的开放性问题,也是教材本身所蕴含的问题。
又如:复习物质的鉴别时,可抛出如下开放度大, 思维空间广, 需要课内外知识的广泛联系的开放性问题:(1)现有一杯浓食盐水和一杯蒸馏水,你能用几种方法进行鉴别?(2)可用哪些方法鉴别浓硫酸和稀硫酸?
3.设计探究性问题,提高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一般说来,教师课堂上的提问可分为两大类别:一种是事实的问题,另一种是思考的问题。经常提问一些不需要思考,直接从书本上找答案的问题,容易使学生习惯于对细枝末节的东西感兴趣,而较少把注意的重点放到知识的概括和结构化上,进而养成一种不肯主动动脑、不爱深入思考、不会从整体的联系中考虑问题的不良思维习惯。因此,在问题设计上,可对未知部分进行自主创新的思索,设计探究式问题。来提高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举例如下:
(1)用一只电压表(或电流表)和一只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电源。如何设计实验测未知电阻的阻值?
(2)在测定小灯泡额定功率的实验中,电路连接正确,发现闭合开关后,电压表有较大读数,电流表几乎无读数,小灯泡不亮。电路的故障可能在哪里?
(3)在电解水实验中,发现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略大于2:1,为什么?
二、问题设计需掌握的几个原则
1.问题设计应目标明确,体现针对性原则
课堂提问必须以教学目的为指南,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同时,还要研究问
题设计的目标。好的问题都有明确的目标,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师备课时要尽量了解学生的情况和本课的目标。研究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有明确目标的几个关键性问题,使学生很轻松地在课堂上掌握知识的重点、难点。
例如,在“长度的测量”教学时,可针对性地设计了如下问题:
(1) 科学课本的长、宽和厚度能测量出来吗?(巧妙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测量问题上)
(2) 其中一张纸的厚度又怎么测量?(学生议论纷纷,激起兴趣)
(3) 利用你们手头的测量工具,测出科学课本的宽度(学生动手,人人参与,气氛活跃)
当学生把测量结果报出后,发现有许多答案:有的没有单位;有的以厘米为单位;还有的以毫米为单位;有的数值是两位小数;有的数值是一位小数;可他们都争着说自己的结果是正确的。
(4)你们再相互比较一下测量工具是否相同?最小刻度是否一样?(层层设计,一次又一次掀起高潮)从而引导学生明确长度的单位,测量的方法和正确的读法。这样,使学生觉得学习不是枯燥无味,而是趣味无穷。通过实践比较,纠正了原有的一些错误。
当然,教师可根据课堂教学的不同需要来设计明确的、针对性强的不同类型的问题。好的课堂问题不是随意提出的,而是精心设计的结果。
2.问题设计应有梯度,体现全面性原则
好的问题设计能体现教学和训练过程,随着一个个问题的展现,一次次的提问和解答,学生经历由不懂到懂,不会到会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成功的欢乐是种巨大的情绪力量。”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情绪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极佳方法。因此,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应考虑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兼顾各类学生,做到难易结合,形式多样,有梯度、分层次,面向全体学生,即创设使各个层次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的理想境界,既能给学生清晰的知识层次感,体现出知识结构的严密性、科学性、条理性,又能形成一个全体学生积极进取的良好课堂氛围。
如:“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我通过完成两个演示实验使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有了感性认识,而后提出:为何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当学生明确真实本质原因时,我又提出了以下三个问题:
(1) 某气体燃料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由此可推出该气体一定含有什么元素?可能含有什么元素?
(2) 某化合物A发生反应;A+O2=3H2O+2CO2,则该化合物的化学式是什么?
(3) 1.6克气体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得到3.6克水和4.4克二氧化碳,则该气体含有哪些元素?这些元素质量比是多少?
这三个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不仅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且能时时激起学生积极思考,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有很强的学习内驱力,同时还面向全体学生,适宜不同程度的学生需要,既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有所得,又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脱颖而出,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达到苏霍姆林斯基所期待的“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的教学效果。
3.问题设计应新颖别致,体现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习兴趣,只有有趣的东西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要从激发学生兴趣的角度去设计问题,用科学、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好奇心人皆有之,同样一个问题老是“旧调重弹”,将会令学生感到乏味。如果变换一个角度,使之新颖奇特,那么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积极参与,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如在复习“气体的性质与制取”时,我先出示于谦的《石灰吟》和另二首自编的诗:“白蛇青蛇同修炼,太君炉内想成仙。白蛇脱颖化仙气,青蛇顽冥性不变。”“包公独卧水晶房,清风拂面暖洋洋。忽然一阵烈火起,烧得包公变云长。云长急令退烈火,只留清风吹暖房。”然后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三首诗中所包含的化学原理分别是什么?你能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吗?
问题设计时,适当引入一些诗歌、谜语等内容,既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深入思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又如,在复习电功和电功率的内容时,我变换角度,从生活中极其普通的白炽灯入手,设计了以下问题:
(1)在生活中我们发现:经过“搭丝”的灯泡比它正常工作时的灯泡反而更亮,请你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这一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为什么电灯泡中的灯丝要绕成螺旋状?
(3)只有灯丝而没有玻璃泡的电灯会亮吗?用纸做灯罩行吗?
(4)为什么白炽灯不宜频繁地开和关?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和回答,不仅把科学中的“电阻、电功率、电流的热效应、欧姆定律、氧化还原、热传递、光的折射、汽化”等知识联系在一起,而且大大地提高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要素。要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活跃起来,教学提问就要注意趣味性,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是靠教学过程中创造良好的情景诱发出来的。因此,教师要善于从材料中选择引起学生兴趣的热点,构建提问序列,力求提问形式新颖别致,富有新意,使学生喜闻乐答。
4.问题设计应有深度,体现创造性原则
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能力,关键看其是否进行创造性思维。即创新能力主要依赖于创新思维。而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也是新教材的宗旨之一。布鲁纳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智慧。”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结合教材适时、适度设计出有深度的问题,轻灵放飞,必能撞击出学生心灵中思维的火花,在鲜活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率。问题设计举例如下:
(1)没有重力,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2)没有摩擦,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3)光合作用只能在绿叶中进行吗?
(4)有一个平衡的杠杆,如果在杠杆上再加一个力,杠杆的平衡会怎样变化?
5.问题的设计应把握时机,体现精简性原则
提问可以在单位教学时间内任何时刻进行,但不同时刻的提问所取得的效果是不尽相同的,也就是说,提问存在着一个最佳时间的选择问题,在一个完整的单位教学时间内,只有少数几个瞬间时刻是提问最佳的时间。当然,提问的时机首先是预见性,如当教学到达关键处时,当教学到达疑难处时,当教学到达提升处时,当教学到达矛盾处时,都是呈现问题的好时机。但是,起决定作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显示出来的实际状态。因此,提出问题的最佳时机是生成性。例如:在学生疑惑不解的时候,他们特别需要来自教师和同学的支持和帮助,这时,提出另一个问题稍加点拨,学生就能顺利解决所面对的问题。又如,在学生有所感悟,心情振奋,跃跃欲试时,应顺应学生这种情绪体验,使学生思维进一步聚集,这时,提出一个有助于问题解决的问题,会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再如,在教学某课内容时,学生都已找到答案,达成共识,教师是否可以继续追问:是不是只能有这种情况呢?还有没有其它的可能?这样的问题尤如在平静的湖面上丢下一块石子,效果是很明显的。
与问题呈现时机紧密相联系的是问题呈现的密度。问题设计必须少而精,提问要切中要害,抓住关键性和本质性问题。课堂问题设计过多,从教的角度看,势必面面俱到,影响教学进度;从学的角度看,势必易于应付,抓不住重点,所以,问题设计要有价值,有意义,还要有层次,必须力求精简问题的数量,把宝贵的时间留给学生直接感知和内化,提高感悟能力,真正使问题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向导。
总之,问题的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师生交流的最主要手段,是发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课堂是线,问题便是珠子,如何将珠子串好,串得恰当,串得漂亮,需要教师的一番匠心,如何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来研究课堂问题设计的艺术,这也是每一位教师理应重视的问题。只有充分重视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并不断优化,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高效,课堂效率才能真正地提高。教师只要把握要点,努力在教学中摸索,最终一定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