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小学有度课堂教学——音乐说课稿
发布时间:2013-12-1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陈雯

 

音乐《过新年》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马杭小学的陈雯。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学唱歌曲《过新年》,这是一节以唱歌为主的音乐综合课,一课时。
一、       说教材
《过新年》是一首具有汉族民间音调和秧歌舞节奏特点的儿童歌曲。曲调欢快活泼,尤其歌中模拟锣鼓声响的衬词“咚咚呛”的反复出现,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孩子们喜气洋洋过新年的欢乐情景。按照课程的进度,这时正值新年来临之际,学生怀着对新年的企盼学习本课,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我确立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用欢快、热烈的情绪,甜美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过新年》,有效地了解祖国的“年”文化。
 2、能力目标:学唱歌曲《过新年》,学生能有效地主动参与小组合作,大胆地进行歌表演。
 3、情感目标:通过各种音乐活动,使学生有效地体验过年的快乐,懂得热爱幸福的生活。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过新年》,通过唱、演《过新年》的活动,感受过年热烈欢快的气氛。
教学难点:歌曲中“咚锵”的节奏。
二、说教法
 1、“语言激趣法”,引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2、“游戏法”,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轻松愉快的掌握本课知识点。
 3、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还将运用“听唱法”,让学生在多听、多唱中把握音准,唱好歌曲。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与引导者。本节课我将引导学生运用听唱、讨论、合作、表演等多种方式学习,获取知识。
四、说设计理念
由于二年级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所以本节课我将采用版块式教学环节,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中以听、唱为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在聆听与感受、欣赏与模仿,歌唱与表演中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五、说教学流程
第一版块:语言激趣
说说你家乡是怎样过年的,感受新年的气氛,在新年的氛围中,师生交流:人们是怎样庆祝新年的。引出锣鼓,学生模拟锣鼓声的节奏。(设计意图: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版块:节奏游戏
节奏练习:引导学生听辨打击乐器的声音,提炼节奏。教师示范敲击:学生反复模仿敲击,熟练后配以歌词,边敲击边按节奏朗读歌词。时机成熟,教师范唱难点乐句,学生听唱、模唱,突破难点教学。(设计意图:有效地引导学生在聆听音乐中关注节奏,敲击节奏,反复练习,反复听唱,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在未学习歌曲前使学生很轻松地攻克了难点乐句,为歌曲教学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第三版块:唱新年
1、聆听范唱:教师弹唱歌曲,学生认真聆听,记忆旋律。(设计意图:让学生多听把握音准。)
2、轻唱已经熟悉的咚锵的乐句(设计意图:有效地巩固了熟悉的旋律。)
3、师生接口唱、听唱的形式来学唱歌曲。再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烘托歌唱气氛。(设计意图: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对学生的歌曲学唱起到了有效地、循序渐进的作用。)
4、歌曲处理:教师引导,学生自由结合,讨论,怎样唱好歌曲。用自己的理解方式进行表达,评价,教师给予积极的指导,并抓住全曲的灵魂句“幸福的生活甜呀甜又香”进行渲染,问:幸福生活甜在哪里、香在哪里?让学生切实的从身边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教育学生要珍惜它。(设计意图:面向全体学生,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使每位学生都有畅所欲言的机会,有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第四版块:闹新年
1、锣鼓伴奏:先请两位学生练习歌曲中锣鼓的节奏,再加入歌曲中伴奏,其余学生演唱。
2、将歌曲中锣鼓的三种节奏挑出来分别加在歌曲的开头和结尾作为前奏和尾奏让演奏组同学演奏,歌唱组采用分组唱的方式演唱。(设计意图:丰富表演唱的形式)
3、还能按怎样的顺序设计锣鼓前奏和尾奏?(设计意图:有效地体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创编)
4、采用学生设计的伴奏方式伴奏,并选一位学生领唱来考查歌曲的学习情况。学生也将在欢快的歌舞声中结束本课学习。(设计意图:有效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充分给予学生展现自己的舞台,实现课我合一。)
 
第五板块:拓展小结
1、过年除了敲锣打鼓,还有哪些活动?播放图片。(设计意图: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有效地了解“年”文化)
2、欣赏《窗花舞》,引导学生根据情绪的变化将乐曲分段,并听出带再现的乐段来。(设计意图:在感受舞蹈的热烈中体现欣赏以音乐为本)
3、小结:新年到,舞姿热烈,锣鼓喧天,让我们一起迎接新年的到来!在《过新年》的音乐声中结束本课。
 
六、说教学启示
总之,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从教学目标的提出,教学过程的安排,到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都有效地让学生有了更大的自主性、更多的实践性、更浓的表现欲,同时受到了美的熏陶,提高了审美的情趣。     
在此,希望各位老师多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