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图也精彩
发布时间:2014-01-1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王红梅
插图也精彩
——例谈插图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充分利用好课文插图,对低年级小学生学好语文,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主要依托一些案例谈了对课文插图的运用。主要从利用插图导入新课,点燃学习热情;利用插图理解课文,帮助角色转换;利用插图训练朗读,引导入情入境;利用插图帮助背诵,实现由扶到放;利用插图理解词语,巧妙化解难点;利用插图展开想象,激发说话兴趣;利用插图进行积累,开发课程资源这几个方面谈了自己的一些做法及感受。
关键词:插图 低年级 案例 运用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它是教科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材的“第二语言”,这些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插图或表达课文中心,或揭示课文重点,或描绘人物形象,充分利用好课文插图,对低年级小学生学好语文,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下面就谈一谈对课文插图的运用。
一、利用插图导入新课,点燃学习热情
在刘兵的《教学兵法》教学赛课中的导入艺术一章中讲到,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欣赏插图导入课文,即欣赏插图导入法。他认为形象直观的课文插图可作为课堂导入的一种方法。一次成功的新课导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低年级小学生年龄小,对教材中的抽象文字符号往往兴趣较低,注意力也难以高度集中;然而他们对精美又具体可感的课文插图却兴趣盎然。
例如:在教学二下《木兰从军》时,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两幅插图导入新课。首先出示第一幅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上这个是什么人?学生回答是一位将军。我继续追问: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回答从人物的穿着、手上拿的武器、骑在身下的战马等看出来的,观察得比较细致。我问学生:这位将军看上去怎么样?学生回答很勇敢,很威风。我接着出示第二幅插图,让学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人?然后我引导学生注意图中的那位姑娘,让学生说说她的样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映象?学生回答她很漂亮,很文静。接着,我把两幅插图放到了一起,对学生说:“你们知道吗?这两个人其实是同一个人。”我的话音刚落,学生就发出一声:“啊!”的惊叹。图中人物的巨大反差一下子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从上面的案例来看,利用插图导入对于教学新课是十分有意义的。这样做有助于学生抽象思维、观察力、想象力的发展。在观察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插图让学生表达自己对图画的理解、对课文内容的自我解读,这样的练习有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二、利用插图理解课文,帮助角色转换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其中理解能力是核心。小学生对画面的感兴趣程度往往比文字更强烈,利用学生们的这种心理趋势,结合插图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让他们从色彩鲜艳的图画中去感悟文字背后的魅力,去体会文中人物的感情,帮助学生很好地完成角色的转换。
例如:在教学一下《蚂蚁和蝈蝈》时,我直接揭示课题后出示第一幅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这是什么季节,蚂蚁和蝈蝈在干什么?这么热的天,蚂蚁在搬粮食会觉得怎么样?蝈蝈在大树下乘凉感觉又是怎样的?待学生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后,再出示第二幅图,观察后说说这又是什么季节?蚂蚁和蝈蝈又分别在做什么呢?这时候他们的心情又分别是怎样的呢?结合两幅图让学生根据图片给我们讲个小故事。听完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后,我让大家打开课文,认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插图对应的是课文哪部分内容。因为课文插图非常形象生动,学生就可以结合插图感悟课文语言,体会蝈蝈和蚂蚁在夏天和冬天不同的感受。当老师问到:“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此时他们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时,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我真后悔呀!要是夏天跟蚂蚁一起搬粮食就不会挨饿了。”有的说:“夏天的时候我们还笑话蚂蚁,现在轮到蚂蚁笑话我们了。”……孩子们把自己当成了文中的人物,很好地理解了课文,明白课文所要告诉我们的“只有辛勤劳动,才有幸福生活。”的道理。
此时呈现在学生头脑里的不只是画面上的形象,而是透过书中的插图感受到的画中之情,画外之音。
三、利用插图训练朗读,引导入情入境
在语文课本上,有许多插图往往画出了课文中最感人、最摄人心魄的一瞬间。教师可利用这些插图,配之以生动语言的描述,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轻松地进入情境,或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感受人物美好的品质,让学生和文本进行有效的对话后,再指导朗读,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二下《沉香救母二》中的沉香救出了母亲母子相拥的情景,非常让人感动,此时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说说母子俩脸上的表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表情?再想想此时此刻沉香和妈妈又会说些什么?从而充分体会沉香吃尽千辛万苦救出母亲后的高兴心情。此时再引导朗读,学生的读书声里分明体现着母子之间的如海深情。
又如:一下《雨点》是一首儿童诗,描写了雨点落进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不同状态。如何让教室里的学生体会雨点的这份自由与快乐呢?教学中我做了以下设计,利用插图创设情境,让学生成为“小雨点”,得到真切感受,这时的朗读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师:(池塘图)这是哪里?雨点在干什么?
生:这是小池塘,雨点在池塘里睡觉。
师:你能学学雨点睡觉的样子吗?
学生根据插图形象进行表演:闭上双眼,双手枕在脑后,一动不动。
师:瞧,他睡得多香啊!我们应该怎么做?
生:我们应该保持安静,不能吵醒他。
师:谁能读好这句话?
学生踊跃举手尝试。
四、利用插图帮助背诵,实现由扶到放
古人曾经说过:“记忆是智慧之母。”的确,记忆是运用知识,发展能力的前提。在语文教学中,背诵对于巩固词句,加深理解课文,积累知识,提高读写能力,促进记忆力的发展都有积极的、独特的作用。教材中有不少课文要求背诵,对于一些学生会有一些难度。课文中的插图,既反映课文内容,又突出课文中心,是帮助这些学生记忆的好材料。
例如:一上《看菊花》这篇课文第二小节要求背诵,这对于刚进入一年级两个多月的小朋友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在背诵前,我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插图,想一想:课文第二小节写菊花好看极了,先写了菊花的什么?从图上学生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菊花的颜色:黄的、白的、淡绿的、紫红的。还写了菊花怎么样?图上画了很多的菊花: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而这一节就是从菊花的颜色、数量,再写到菊花在寒风中开放。通过看图,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层次,记忆课文内容。看着图会背了,就让学生把图记在脑子里再背,这样由扶到放,学生背起来就轻松多了。
五、利用插图理解词语,巧妙化解难点
日常教学中,教师使用插图最多的就是在课中,插图的一大功能就是帮助说明文字内容。在课中,我们主要是实现图文结合,以图解文,以文赏图,使之相互促进。课文中有些词语、句子比较抽象或远离生活实际,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占主导的年龄阶段,因此,他们可能对课文中某些字、词及句子的理解不能十分到位;教师在讲解一些词句时,也难以找到恰当的说法来说明,以致让学生云里雾里,这时就需要插图的帮助。利用插图,降低学生在理解文字意义上的难度,帮助学生理解文意,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二上《狼和小羊》时,学生对于“上游”、“下游”不太理解。我就出示课文中的插图,提问:“你们知道水是从哪儿流到哪儿的吗?谁来指一指?”孩子们非常容易就能指对,这时老师就可以拿出“上游” 、“下游”这两张词语卡片,让学生在图上贴一贴。学生贴对了也就理解这两个词语了。通过图上直观的感受,学生就能理解小羊说的话,进而明白狼找的碴儿是多么的不讲道理呀!
又如:在教学二上《美丽的丹顶鹤》时,学生对于“高雅”一词不理解。我们也可以出示后面一幅丹顶鹤自由嬉戏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说说他们的样子。然后问:“你们觉得这些丹顶鹤像什么人呀?”有的小朋友说像仙女,有的小朋友说像芭蕾舞演员……老师适时进行总结:“是呀,它们就像一群下凡的仙女,那么美丽、那么高贵、那么优雅,这就叫‘高雅’。”
这样充分利用了插图,帮助小朋友理解了课文中难以理解的词语,巧妙地化解了难点,使教学活动更顺利地展开,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六、利用插图展开想象,激发说话兴趣
小学生由于语言能力的有限,口头表达过于简单或错乱无序,要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充分利用插图这一直观教学手段。
例如:二上《云房子》一课生动地记叙了小鸟们造云房子的欢乐场面,课文介绍了五种云房子,但课文的插图中还给我们画了许多美丽有趣的云房子。对这样的插图是一个很好的创设情境的依托,在学完课文描写的五种云房子后,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愿意与小鸟们一起来造云房子吗?“想!”孩子们的回答是那么响亮。我问:“谁愿意把你造的云房子介绍给大家?把你的欢乐和大家一起分享?”学生的思维变得异常活跃,顿时打开了话匣子,将插图上有的和自己想象出来的云房子用课文中的句式表达了出来。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很好地将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也许你还会惊叹于学生的表现,重新认识他们呢!
又如:二上《狐狸和乌鸦》一课写了狐狸说了三次好话,终于骗取了乌鸦嘴里的肉。学完课文后,我们仍然可以借助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想象:“乌鸦不甘心受骗,第二天它又叼了一块肉站在树枝上……这次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学生的思维顿时被打开了,一个个精彩、离奇的故事也便诞生了。
这样的想象训练既满足了学生爱想象的心理,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七、利用插图进行积累,开发课程资源
翻看我们的语文教材,你会发现,书中的不少插图并不局限于表现文本内容,有的还对文本进行拓展和延伸,这样的插图虽然不占据主体位置,但是对学生学习文本同样起到加深理解的作用。
例如:一上《人有两个宝》在文后生字描红格下方有几幅小插图,描绘的是小朋友植树、读书、做航模的生活,位置靠后,往往就被许多老师忽略了。为什么在最后还出现这样的插图?细想全文那句最难的“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用这幅图来解释是再合适不过了,它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找到了具体、形象的表现,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再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加深了对生活的感悟。
课文插图不单是对文字进行说明,它在许多时候还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积累,是开发课程资源的有效载体。
例如:一下《他得的红圈圈最多》文中插图里分明摆放着“文房四宝”;《好学的爸爸》爸爸的电脑桌上放着电脑显示屏、鼠标、键盘;《我叫 “神舟号”》文后插图中出现了人造卫星的身影……细数插图中这样的暗示还有很多,都是对学生进行知识渗透和积累的好素材。
总之,课文插图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悉心揣摩这一幅幅小小的插图,仔细思考如何巧妙甚至创造性地利用编者提供的这一系列教学资源,使小小的插图“活”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给孩子们带来一个大千世界。只有这样,我们的课文才会绽放出夺目的光彩,我们的课堂才会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 刘兵.教学赛课中的导入艺术.《教学兵法》丛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
[2] 盛小宁.语文课堂“插图”让孩子飞的更高.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1,(7).
[3] 陈景静.巧用插图 精彩课堂. 小学语文教学,2011,(23).
[4] 王政华.课堂教学因插图而更精彩.学园(教育科研),2012,(17).
[5] 语文课程标准.2013.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