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课堂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14-09-3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俞振蔚
开放式课堂的几点思考
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
邮编:213162
姓名:俞振蔚
内容摘要:
在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教学要开放、师生要互动的新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课堂教学的改革是一个不断犯错、发现错误和纠正错误的过程,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不断创新。最近,外出听了几节课,发现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足。我想以几个教学片断方式展现当前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开放不够、开放过度、虚假开放的状态,通过分析研究,找出造
成这种状态的原因,并反思教师在开放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
一、几个处理不当的教学片断
【开放不够的教学片断】
在一节五年级“圆的认识”的公开课上,老师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1)出示圆形的欣赏图片,教师提问:“你见过这些自然现象吗?你见过这些工艺品和建筑物吗?你见过这样的运动吗?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是圆形的。”接着老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有关圆的知识。
(2)老师提醒学生拿出已经准备好的圆形物体,并用手摸一摸它的边,感受圆的边是光滑的。
(3)出示课本上的四样圆形物体,沿着它的外沿画一圈就得到了一个圆,老师提问:“你能画一个与它同样大小的圆吗?”,让学生想到要用圆规,然后老师介绍圆规的特点和画圆的步骤,让学生尝试着用圆规画一个圆。
(4)学生自学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引导学生理解这三个概念。然后老师让学生把一个圆对折一次,告诉学生这条折痕就是直径,它的一半就是半径。用尺量一量,直径有多长,半径有多长。提问:“你通过测量知道了什么?”接着课件出示:同一个圆里,半径是直径的一半,半径有无数条都相等,直径也有无数条都相等。
思考:这个案例中,老师给学生设下一个一个铺垫,学生的老师的牵引下,发现了圆的一个一个特征。看上去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忙着折呀、量呀、画呀,但学生的这一切活动只是老师预设的。一个一个知识点像放电影一样地呈现,而不是学生在自主探究,主动发现的。学生在配合老师演绎他的教案,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都是不够的。假如学生离开老师的这些铺垫,有自主探究的愿望吗?前人在探索发现和研究的过程中是否也有人为他们进行铺垫呢?我们应该培养学生怎样的研究意识和能力?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
【开过度的教学片断】
某教师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这一课时,其中有这样一个片断:
老师说:“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简写,请同学们自学这段话。”屏幕上出现了这样一段话:4×a通常可以写成4•a 或4a, a ×a可以写成 a• a或a²,a²读作“a的平方”。学生自学后,老师就提问:“你知道了些什么?”学生照这句话又读了一遍,来回答老师的问题。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表示肯定,而没有引导学生真正理解这里的意思。然后提醒学生这个小圆点表示乘号,也可以不写,简写时数字要写在字母的前面。最后出示了练习题,练习中许多式子学生分辨不出哪些要简写,哪些不要简写,格式也不正确。
思考:这个教学片断设计知识重心放得太快,也收得太快。其实学生自学后表象的认识到乘号可以简写成点或不写,并没有弄清怎样的式子可以简写,含有字母的式子应该怎样简写,简写时要注意些什么,学生也没有真正体会a²和2 a分别表示什么意思。本案例中老师是放手让学生自学了,也给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学生也表现出了一点自学的成果,但老师没有对学生的信息进行反馈和启发整理,所以造成不理想的效果。这样的开放就像撒了一盘珍珠,很难收回.
【虚假开放的教学片断】
在一节一年级的“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课中,老师通过情境让学生列出算式:30–8= ,接着提问:“这个算式应该怎样计算?请在小组里讨论。”到交流时,有学生回答:“因为10–8=2,所以30–8=22。”老师评价说:“你有自己的想法,不错。还有好的方法吗?”还有几个学生说了自己的算法。老师引导了一番,说“我们最好的方法可以借助小棒来解决问题。”然后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方法拿小棒,并反复地说一句话:“把30分成20和10,10减8等于2,20加2等于22。”……
思考:这个案例中,学生操作小棒是自愿的吗?这个思路是唯一的吗?学生的想法多好,为什么不顺着学生的思路去亮化他的算法?这里的学生活动是不自由和不开放的,学生的思维也是不开放的。显然老师的小棒操作抑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是强加的。老师在回避学生的回答,原因是学生的回答是老师备课本上没有的,这个教案以外的回答影响了课堂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老师只关注教案而没有关注人的真实状态,这样的开放课堂其实是虚假的。
二、几点反思:
(1)教师要加强开放意识
教师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冲出“以知识为本”旧观念的束缚,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首先,我们应该相信所教的小学生,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有创造的欲望。教师应把自我发展的抉择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他新意识。其次,优化师生关系,教师必须从居高临下的主宰课堂的局面中解放出来,淡化自己的权威意识,增强自己的服务意识。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合作,融洽的学习环境,形成一种无拘束的“表现”空间,让学生积极思维,任意表达,敢于标新立异,大胆创新。像案例1中的老师如果换一种方式,学生的收效会更大。拿一张圆形的纸片,让学生折一折说一说,学生有了体验后再让学生自学教材上的知识,如有难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操作验证。整个过程让学生折叠测量、比较观察、独立探索、合作交流、由现象大胆猜想、依据操作不仅仅是成功地解决了一个知识点的问题。学生切身地体验到作为发现者的成功感、满足感与幸福感。
(2)教师要把握开放程度
现在我们倡导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但并不是说教师只是一名“场记”,不再起重要作用。反之,教师的作用更为重要,他要像导演一样,要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并随时诊断教学,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尤其是对学生的活动设计。片断2中的教师强调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主张教学过程应按“先练后讲”的逻辑展开,把老师放在附属学生的地位。学生动起来了,老师却隐退了。老师如能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补充有关简写的要领、注意点,比较不同式子的含义,就会好很多。
(3)教师要创设开放课堂
课堂教学要有预设的主题,但教学活动的具体进行却依赖于教学过程中的变化,即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知识的理解、交流、碰撞,这是没有确定性的。正是基于此,才需要教师的课堂敏感、应变和调整。我发现片断3的教师千方百计在每一个事先安排的详尽的细节上诱使学生走一条预设的路径。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生怕学生“到处乱跑”。预设的教案成了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着教师、学生的一切活动。教师应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当作教学行动的准则,而不是口号。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把执行教案看作是课程实施的起点,用心收集、捕捉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反馈出来的有利于促进知识生成的生动的情景和鲜活的资源,并据此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创设开放的课堂,从而走向师生的“互动生成”。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