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一种课堂教学艺术的尝试
发布时间:2014-09-3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徐峥
等待:一种课堂教学艺术的尝试
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
邮编:213162
姓名:徐峥
摘 要:教学等待是学生学习心理以及课堂教学现状不可忽视的艺术。教学等待艺术需要教师尊重学生发展,具备挖掘学生潜在能力的意识以及掌控课堂的能力。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提问、答问、探究等教学环节中等待艺术的运用,洞察等待时机,灵活巧妙地运用教学等待艺术。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师 等待
成功的教学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然而,处于应试教育“高压线”之下,教师过分追求教学任务的达成,急于加快课堂教学进度,难以兼顾到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忽视了学生发展的本质诉求。调动学生思维主动性,营造精彩纷呈的课堂氛围,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机智地运用教学等待艺术,给与学生咀嚼、消化知识的时间,以达到由“愤”到“悱”的最佳学习状态
“等待时间”这一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罗伊在1974年提出的。她在研究课堂提问时发现,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如果学生没能立即回答,那么一般教师都会组织语言加以引导,在提问与引导学生回答之间的平均等待时间约为0.9秒。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生是不可能进行充分思考并构思答案的,他们的回答是不完整的,经不起推敲的。罗伊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如果增加“等待时间”,课堂会发生以下变化:⑴学生的回答变长;⑵学生不回答的次数减少;⑶学生回答问题时更有信心;⑷学生对其他同学的回答敢于进行挑战或加以改进;⑸学生会提出更多其他的解释。“教学等待”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是教育的耐心和宽容,是对育人规律的遵循,也是因材施教的应有之义。教师必须学会等待,并且要把握等待的时机,这样才能成就精彩有效的课堂。
一、在课堂引入时等待,让学生激发探究的欲望。
教师应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创造一个人人都想参与数学学习的环境。为此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兴趣、原有的认识、经历及其所关心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的欲望,同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各种不同见解、技能和经验,保护学生的创造性和好奇心,鼓励学生对他人的观点持合理的怀疑态度,为学生提供多种表达自己想法和开展探究的机会,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可能是错误的)观点。
在教学“平移与旋转”这节课引入时,我创设如下情景:
先出示游乐场里的片段,一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旋转木马、小火车的运动、摩天轮的运动……让学生按照运动方式分一分类,告诉学生沿着直线运动方式属于平移,另一种运动方式属于旋转。
我问:你们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运动方式属于平移,哪些属于旋转。
学生很兴奋,七嘴八舌地开始说……
此时,我并不急于评价,我给予学生说的机会,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并相互评判,使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平移和旋转有初步了解,等学生说的差不多了,声音慢慢变小,我问:同学们,你们了解了这么多物体的运动方式,想不想知道更多有关平移和旋转的知识呢?
此时,学生的兴趣高涨,迫不及待想知道平移和旋转还有什么特点,还有哪些不知道的奥秘,情景创设成功。
数学教育要求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当激发了学生潜在的体验,当学生有话要说,有问题要问,我们教师需要的是耐心等待,在等待中能激发更多的学生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情感,在学生的讨论、辩论、争论、动手中,有学生的自我理解,有学生的自我感悟,让学生完成对学生的教育,这是最适合学生的教育。
二、在问题生成时等待,让学生体验碰撞的乐趣。
学习数学是一个不断纠正错误的过程。当问题生成时,错误与正确发生碰撞时,往往就是思维得到提升的时候,这时更需要教师宽容且理性的等待,使学生在碰撞中调整思考的方向和策略,从而认识知识发生的本来面目。
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为强调概念中的“平均分”,可设计一个判断题:把一个圆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占。面对这个问题,学生中会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答案,双方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时老师不能简单地揭示答案,而应该是组织两个队辩论,学生在辩论中逐渐融合,达成一致意见,从而对“分数”这一概念的理解达到较高的程度。实际上,学生在听到一种与自己相反的结论时,他们的思维就受到了碰撞,如果教师此时不加以等待,就会缩短学生思考判断的过程,达不到通过学生自主思考获得明晰概念的目的,从而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三、在动手操作中等待,让学生感受激情的勃发。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动手操作是学生最喜欢的,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活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一些简单的、预计学生能完成的操作,教师完全可以在等待中,让学生先尝试动手,再总结反思,探讨问题的解决。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先让学生理解圆的周长的概念以后,再让学生想办法测量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纸片的周长。经过学生的讨论、交流与动手操作,得出了以下三种测量方法:①滚动法;②化曲为直法;③把纸片对折、对折再对折,再测量圆弧的长,乘以8。这时,教师在肯定了学生的方法后,然后拿出一根绳子,上面系着一个小石子,甩动绳子,形成一个圆,然后提问:“这个圆的周长你有办法测量吗?”面对这个问题,学生一时之间陷入了迷茫,从而产生了认知的冲突,学习的激情空前高涨,这时,让全班同学去研究圆的周长应该如何去计算,学生便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当中。教师巧妙地抓住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动手实践中产生了学习的自信,而在解决实践问题时产生了困惑,认识到原先测量的方法存在着局限性,从而产生了解决问题的激情,这时引导全体同学探究圆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效果最佳。
四、在汇报交流时等待,让学生展现思维的深度。
等待,是在承认学生差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的体现。每位学生都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所以抛出问题后,学生的回答也会是各种各样的,有点甚至出乎意料。教师不应以各种理由打断学生的思路,而要耐心地等待他们把话说完,也许还能收获意想不到的精彩。
如在“正、反比例判断”复习课中,出示一题:“盐水的含盐率一定,盐和水是否成比例?为什么?”大部分学生认为盐和水不成比例,但是有一学生却说:“盐和盐水成正比例,盐和水也成正比例!”教师没有凭自己的主观意识马上终止学生的回答,而是让他继续说,学生接着回答:“因为=含盐率,而盐水=盐+水,所以盐-盐×含盐率=水×含盐率。由乘法分配律得到:盐×(1-含盐率)=水×含盐率,写成比例式是:=。因为含盐率一定,所以也应是一定的值,也就是说,当盐水的含盐率一定时,盐和水成正比例!”多精彩的发言!如果不是等待,学生就不可能享受到创造活动的乐趣,绝大多数学生也只“知其然”,不会“知其所以然”。教学需要的不是教师不断的言说和解释,教学需要的是教师唤醒学生内在学习的动力,在等待中加长学生思维的助跑线,通过学生的自我领悟,自我反省,在相互教育中获得、建构自己的知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加深思维的深度。
五、在反思评价中等待,让学生开发个性的潜能。
当学生在表达一种想法之后,教师不急于对他的言行作出肯定或者否定的评价,而是让他处于一种自然发展的状态,这就是“延时评价”。学生看到老师没有作出评价,就会揣摩:是不是答案有错?是不是有别的解法?是不是不完整需要补充?……从而陷入进一步的思考之中。所以评价前的等待可以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及多向思维能力。在问题有多种解决方法需要择优时,在学生理解某个数学问题有偏差需要纠正时,当学生对某个数学问题难以及时解决、需要新信息时,我们都可以运用延时评价,这样,会有效地促使他们进行自我反思,让他们在学到数学知识的同时,个性得以张扬,潜能得以开发。
比如在《解决春游中的实际问题》一课时,有这么一道题:六年级45个同学去公园玩,公园规定:门票每人10元;一次性购票50张以上(含50张)享受8折优惠。请你设计一下购票方案。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得出了下列四种方案。
方案一:10×45=450元
方案二:10×50×80%=400元
方案三:10×50×80%=400元 400-5×10=350元
方案四:10×50×80%=400元 400-10×80%×5=360元
面对四种方案,汇报的同学说出了各自的理由。方案一是每人用10元买票,让学生每人各自买票;方案二是按八折买票50张;方案三是先按八折买票50张,再把多余的5张票以原价卖出;方案四认为把多余的5张票以8折卖出。面对学生出现的四种购票方案,教师没有立即做出任何的评价,而是去等待学生做出评价。学生的评价很快集中在对多余5张票的处理上了,主要有3种不同的观点:①按原价的价格出售多余的5张票;②按打折后出售5张票;③把这5张票送给去公园玩的老人或有生活困难的同学。经过一番讨论后,学生普遍选择和接受了观点③.
虽然学生没有选择最省钱的方案三,而最终确定选择用钱比较多的方案二。但是,通过学生对方案的自我评价,学生不但学到了怎么样去面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而且学会了用人性化的眼光去看待具体的生活问题。学生在不断评价和反思的过程中,心灵接受了一次洗礼,也许已经对学生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一些颤动,难得这不是我们期望得到的吗?
等待是一种教学技巧。当学生学习成功时,教师要学会等待,和学生一起分享经过自己的艰苦探索最终掌握知识的成功喜悦,激励他们加倍努力,从而争取获得更大的成功;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挫折时,教师更要以百倍的耐心去等待学生的发现,适时、有效地帮助引导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获得成功,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学会等待,你的心中就装下了每一个学生;学会等待,课堂才能充满灵动和活力。
参考文献:
1、 斯苗儿主编《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2、 张文质 《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科学出版社
3、 徐静儿《等待的艺术》,教学月刊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