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巧妙设计提问 提升课堂效率
发布时间:2015-01-0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吴敏菊

 

 
巧妙设计提问   提升课堂效率
常州市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  吴敏菊
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必备的一项教学技能。新世纪以来。新世纪以来,提问在教学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尤其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尊重学生个性,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的理念,为研究课堂提问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就成了大家日益关注的话题。下面就结合着本人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认为有效的方法来谈一谈。
 一、精心选择问点
问点即提问的切入点。好的问点能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小学语文教材中问点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可总结为:“五点十处”。“五点”即重点、难点、疑点、兴趣点、思维点,“十处”即关键处、空白处、疑难处、模糊处、含蓄处、矛盾处、变化处、重复处、对比处、延伸处。  
(一)切入关键处
关键处往往就是指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等,在关键处设问就会揭示重点,突破难点,牵一发而动全身。抓住关键处设问,往往可以提挈全文,一问立骨。
特级教师徐善俊《将相和》的提问片段:
师:请大家找出比“理直气壮”更勇敢的词?
生:“撞”。
师:这儿为什么用“撞”,而不用“磕、碰”。
生:“撞”的力量是很大的。
生:这说明蔺相如已把生死置之度外,用“撞”更能表蔺相如的勇敢。
师:那么蔺相如是真撞,还是假撞?
评:扣住一个关键词“撞”,可谓是抓住了魂。
(二)切入空白处
小学课文中存在某些内容故意不写,或写得很略,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和思考余地。空白处巧妙设问,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力,给学生留下自由发挥余地,通过补白构建出自己的意义。
教学《珍珠鸟》时,当学术读到——它睡得好熟哇!不停地咂嘴,大概在做梦呢!我及时设问:你说它梦见市民了?让学术打开想象的大门。
(三)切入矛盾处
矛盾处即指课文中那些看似自相矛盾的地方。学生往往会在此处出现理解困难,在这些地方设问可以帮助学生揭开矛盾,不仅可以让学生理解课文,还能起到锻炼学生的思维,更加深入理解课文的作用
在教学《二泉映月》一文时,文章第二段阿炳的师父问小阿炳从泉声中听到了什么没有,小阿炳说什么也没听到,师父说:“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你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文章第四段写阿炳在邻家少年搀扶下,来到二泉边听泉,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上下文对照,引发了我的思考师父说能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奇妙的声音。“奇妙”指奇特而美妙。可阿炳长大后不仅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反而听到的是“叹息”、是“哭泣”、是“呐喊”,为什么?通过这个问题可引导学生了解阿炳的身世,走近阿炳的心灵世界。
(四)、切入反复处
反复处是指课文反复出现的地方。有些课文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一个句子往往要反复说一次或两次,或在文章中重复几次,以强调某种特殊的感情。这些地方学生易忽视,因此,在这样的地方设问,可引导学生体验课文的情感内涵。
二、链点成面,环环相扣
西方学者德加默曾提出:“提问得好即教得好。”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巧妙的设计问题。整体性提问的设计,要求教师要紧扣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将备课中初拟的零散问题聚焦到课文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破重点、攻克难点;同时使问题之间环环相扣,具有层次性,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链”。
、把握有效提问的表述结构
有效提问表述是指教师提问语言准确、清晰、明了,使学生正确的理解教师提问的意图。有效问题具有良好的结构,一般由三个要素构成:
1、引导性词干,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例如,《珍珠鸟》一课中有这样的问题:
   1、我们读这个课题,脑子里一定闪现出来,这课书要讲一种小动物,是讲什么呀? 
   2、我们感受到我对小鸟怎么样? 
   3、为什么这样理解呢? 
   4、如果你是只小珍珠鸟,不靠近我,是为了干什么? 
2、特定的认知操作,如回忆、描述、叙述、概述、比较、分析、总结、评价、推测、想
问题提出的内外情境,有些问题在表述或提出时都隐含着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途径等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线索。
一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读书环节的处理:师:读书一定要大声地去叫吗?不一定,读书一定要那么激昂那么高亢吗?不一定,你看,我们把词语放到句子里,把句子放到段落里,再去读,你的想法,恐怕不是喜爱了,恐怕会读出新的意思,悟出新的道理来。用自己的心去读书。
四、灵活运用多样的发问方法
)单问与套问
单问指提单个的问题。套问也称连环问,指系列化提问,即紧扣教学重点、难点,依次提出若干个存在内在联系的问题。
)重问与轻问
提问有难易、轻重之别,对课文中较难理解的重点、难点问题,要集中火力重问。轻问是对一些非关键的问题,稍作发问,不必细究。
)正问与反问
又称顺问与逆问,前者是直接问“为什么”,后者则是从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是从矛盾的对立面设问,利用矛盾,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激发逆向思维。
)直问与曲问
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积极地分析、解决问题。曲问就是从侧面或反面拐弯抹角提出问题,它有助于学生澄清杂念、疏通思路,达到曲径通幽之效。()一问与追问
前者指一问一答即明确问题所在。后者则是一问再问,直到学生充分理解。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