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六下《螳螂捕蝉》教案
发布时间:2015-06-2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张晓丹

 

10、螳螂捕蝉(第二教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螳螂捕蝉的故事。
2、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螳螂捕蝉的寓意: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螳螂捕蝉的寓意: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二、教学过程:
(一)、揭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3.课《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1、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吴王准备攻打楚国,大臣和少年都进行了劝阻,那么面对大臣的劝阻,吴王怎么说?指名说。(课件出示吴王的话)
再指名读,你读出了吴王的固执。(霸道、不听劝告等)
2、面对大臣劝阻,吴王是一个蛮不讲理、霸道、固执的人,那么面对少年的劝阻,吴王又是怎样说的?指名说。(课件出示吴王的话)
再指名读,这时的吴王很英明(明白事理、知错就改等)?
(二)、过渡:面对同样的事,不同的劝阻,结果却完全不同。而且吴王的态度也是前后判若两人,这是为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
(三)、学习故事内容
1、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少年是如何用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巧妙说服吴王的?
2、快速读课文的第二段,找一找课文哪几节直接写了故事的内容?指名读一读。
3、这样读的话,吴王有兴趣听吗?要想说服吴王,这个故事应该怎样讲呢?练一练。注意要讲得绘声绘色。
4、谁来讲讲这个故事。(老师作评价)
5、谁能学着他的样子再把这个故事讲给吴王听一遍,让吴王听的心服口服。
6、听完这个故事,你们想到了哪一个什么成语?(板书: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7、这个故事中的那一句话直接写出了这个成语的意思?(出示中心句,齐读)
8、打开螳螂捕蝉图,这幅图描写的就是“螳螂捕蝉”的情景,指着图引读:同学们看,这里有一只蝉,它……却……,那……却……,那……却……
9、看到这种情景,此时此刻,你想对“蝉、螳螂、黄雀”各说些什么呢?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说说。(出示课件)
我想对蝉说:       ;    我想对螳螂说:         ;我想对黄雀说:         
10、是呀,你们都知道了,但蝉、螳螂、黄雀他们(再次引读中心句)齐读中心句。
指着问:那“蝉、螳螂、黄雀”他们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祸患又是什么?
(四)、学习一、三段。理解吴王攻楚与螳螂捕蝉的关系。
1、这是一个多么有意思的故事呀,少年讲这个故事与吴王攻楚又有什么联系呢?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一段,结合课文谈谈吴王攻楚与螳螂捕蝉只见的关系。(点击示意图)。
引导学生理解吴王眼前的利益是什么?就好比        
隐伏着的祸患又是什么?就好比        
2、教师小结:是呀,这真是吴王攻楚,诸侯在后呀!(板书:吴王攻楚,诸侯在后)
3、练说。学到这里,我们终于明白了,原来少年想借这个故事,对吴王说,              (出示课件:)少年对吴王说:          
4、引读最后一段。听了少年这一番话,吴王          。(板书:打消了攻楚的念头。)
5、小结:课文学到这里,我们终于明白了少年的良苦用心,少年为了让吴王接受这个故事,还经过一番精心准备呢,老师要看看同学们是不是少年的知音,是不是和少年一样聪明。
2、请同学们再细细读第二段,到字里行间去找一找,画一画。把自己的想法与同桌交流。
读后讨论:为什么你画的这个地方能看出少年是精心准备的呢?(学生说到哪就讲到哪)
A、出示第三自然段。学生讲,点击“清晨”,为什么要选择清晨?(选择适当的时间);点击“王宫花园”为什么要选择王宫花园呢?(选择最佳的地点);点击“他拿着……转来转去……一连转了三个早晨。”(用行动引起吴王的注意);
B、出示第七自然段,点击“挺有意思”(用语言激发听故事的兴趣)。
3、分角色朗读第二段。一个学生读吴王的话,一个学生读少年的话,其余部分齐读。
(真是个绝顶聪明的少年,让我们和少年一起进入角色,劝劝固执的吴王吧!)
(六)、总结全文。
1、通过学习,你懂得了什么?或明白了什么?
2、是呀,生活中像螳螂捕蝉这样的事常有发生,你们能举例说说吗?
板书:
10、 螳螂捕蝉
螳螂在前     黄雀在后
                         吴王攻楚     诸侯在后
                          打消了攻楚的念头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