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而不乱—构建有度的科学课堂 徐伟杰
发布时间:2015-09-2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徐伟杰
活而不乱—构建有度的科学课堂
科学学科是注重学生亲历的一门综合学科,由于学生在课堂内外有很多的机会进行探究活动,因而广受学生的欢迎,但是,我们经常会发现老师组织的探究活动常常会出现嘈杂甚至失控的现象,探究变成了漫无目的的“玩”。经常是活动闹哄哄,交流静悄悄。学生动手操作了,但往往只是动动手而已,到底在探究什么,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从中发现了什么,学生却说不上来,真正参与科学探究的学生占少数,相当一部分学生只作旁观者。学生探究活动往往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但由于学生认识上的差异,性格上的不同和探究能力上的高低等原因,小组活动中,个别学生承担探究全部任务,成了小组探究活动的主角,其它学生成了观众的现象不在少数。为此,如何真正让每个孩子都能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使学生学有所得,这就需要有度的课堂组织,努力要使课堂活而不乱。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教师要用心做好各种课前准备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有度课堂的前提。课前准备主要是钻研教材,分析学情,从而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作为科学老师还应着重花工夫做好实验的物质准备、分组安排等。如我在指导三年级的学生做雨量器时,由于自己之前对雨量器知之甚少,为了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能更有针对性,我课前对雨量器的使用进行了诸多研究,这样上课的时候才能对学生的指导做到有度,这是备教材。然后我思考指导学生用空塑料瓶自己制作雨量器,材料非常简单,只需剪刀和空塑料瓶,然后沿瓶子上端将瓶子剪开,接着把上端反扣在下面,贴上标签,雨量器就做成了。不过看似简单的制作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却有诸多难点:譬如有的学生标签的方向搞不清;由于每个学生都是自带瓶子,不同的瓶子剪的方法也略有不同;剪开的瓶子边缘非常锋利,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等等,这些问题都是需要老师在课前充分予以考虑。所以,科学课的活而不乱必须让学生能探究,而且要会探究,而老师的课前准备就是前提。
二、教师要对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有明确定位
科学课以探究为核心,但这并不意味着把课堂全部交给学生,让学生说了算,因为这种矫枉过正的极端行为,很有可能会使课堂杂乱无章,如何把握好这个度,教师的角色很重要。教师作为合作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课堂教学中的关键和灵魂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教师的主导意图应潜移默化地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成为整堂课“活而不乱”的关键。而且,教师的角色在教学中应该是动态的,要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下、不同的教学进程中、不同的教学时段里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我在上四年级的《摩擦力的秘密》一课时,在学习摩擦力的概念时,教师就是引导者,引导学生通过各种现象总结摩擦力的特点从而得出概念;在研究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时,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学生一起猜想相关因素,并从中找出学生自己能研究的问题进行研究;在学生动手探究过程中,教师又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学生一起研究,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老师在学生实验时在学生中间参与活动,要想真正指导好学生的活动,教师必须做一个用心的参与者,及时准确地指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优劣。所以在课堂中,教师不能将自己的角色单一定位,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变化,以适应不同的教学要求和对象。
三、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态度
打造有度的科学课堂不光教师在用心,学生的素养也很重要。所谓的科学素养,其中一条就是培养学生对待科学研究的正确态度。常言道:“态度决定一切。”小学生三年级开始接触科学,对科学实验很好奇,常以玩的心态对待实验,所以就出现了比市场还热闹的实验课堂。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实验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具有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用严肃的科学态度对待实验。要引导学生:“虽然我们现在还不可能像科学家一样去探究人类未知的领域,但是我们所探究的问题也是我们小学生未知的领域,所以,我们既然要像科学家一样去探究问题,我们就必须像科学家一样用严谨的科学态度来对待我们的科学实验。”“有谁见过科学家们或科研人员在做实验时是大声嚷嚷,争抢东西的吗?”教师经常可以通过播放有关科学家做实验时的短片或图片,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做研究时的气氛,明白要用认真的态度,严肃的对待实验,这样才能创造出有真正的“小科学家”在探究问题的实验课堂。
四、教师要提高学生使用各种器材的能力
实验器材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工具。科学实验一般都要借助一些实验器材才能进行,如果学生不能正确使用这些器材,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实验,出现实验时混乱的场面,所以要提高学生使用器材的能力。科学课经常会用到很多比较专业的仪器,如酒精灯、温度计、天平和显微镜等,这些仪器由于学生平时较少接触,因而教师应该在探究活动之前让学生充分练习,以熟练掌握仪器的正确使用。像六年级使用的显微镜,虽然老师在学生活动前详细讲解了显微镜,分部指导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但具体实验中还是会出现各种状况:有的学生对光都不行,有的学生不知道如何正确选择物镜或目镜,有的学生始终找不到标本的具体位置,面对种种状况,教师在坚持2人一组实验的前提下,尽量让有困难的学生人手一台器材,给他们足够的时间,采用一对一帮助或学生互助等形式,让每个学生都能正确使用仪器,这是探究活动有效的前提。
当然,作为学生科学启蒙的科学学科,学生很多的器材都来自生活或者是自备的,但就是这样的器材,教师也应该耐心地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像前面提到的制作雨量器,使用剪刀的时候的安全问题就应该向学生强调,还有在指导五年级的学生用大头针和吸管制作高塔时,看似常见的器材,但使用不当,很有可能把大头针扎到手上了,如果这样将大大影响科学探究活动的成效。
由此可见,学生使用器材的能力是科学探究成败的前提。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需要强化各种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将教师演示和学生动手实践有效结合,反复训练,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或听到“热闹”的科学课,科学课不必担心孩子们活跃,关键是他们能否在这种活跃下友好地交流,有条不紊地操作,全神贯注地观察和独立地思考,“热”而不闹、“活”而不乱。这是有度课堂的孜孜追求,也只有这样,科学教学才能落到实处,才能让学生在科学课上真正学有所得。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