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小学科学有度教学的探究
发布时间:2015-10-2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徐伟杰

 

小学科学有度教学的探究
 
摘要:小学科学课堂有度教学,要求教师做到:制定切实可行的三维目标,牢牢把握课堂教学的方向;精心准备教学材料,引领探究活动紧扣教学的重、难点;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完成对科学概念的自我建构;重视生成与预设和谐统一,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养成乐于动手操作的好习惯。
主题词:科学教学 有度 探究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认识探究、体验探究、学会探究,要实现这个过程,一方面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另一方面需要教师以科学教育理念为指引进行悉心地指导。要让学生通过亲历科学探究过程获得亲身体验,产生积极情感,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与分享,养成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对社会的责任心。为了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实施,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三维目标,牢牢把握课堂教学的方向。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为每一节课制订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维护生态平衡》一课,由于知识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主要是探究生物生存的环境以及相互的关系。通过前面几节课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体会自然事物的联系与规律。因此,我把相关的几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培养学生有计划地做实验,认真记录实验现象,并分组整理、分析、解释实验现象等逻辑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上。这一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体现科学探究的主体性和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热情,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三维目标。同时,由于学生的认知基础、智力水平和情感态度不完全一样,因此确定教学目标还应该因人而异,不仅要兼顾全班学生,也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充分地提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精心准备教学材料,引领探究活动紧扣教学的重、难点。
材料是科学课探究活动的依托,教学材料的准备既要体现教材的科学性,又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这就应从趣味性、基础性、实践性原则出发,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使他们能发现问题形成合理的假设,明确研究活动的目的,确定研究活动的程序与方法。有些教学内容没有现成的教具可供我们使用,那就需要我们教师自己动手制作。
如进行五年级上册《阳光下的影子》一课的教学,需要一个日影观测仪,我就利用孩子们经常玩的橡皮泥和铅笔、小纸盒等制作了足够的日影观测仪分发给每个实验小组。这样通过课前精心准备的材料,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探究实验的目的、要用的材料,如何使用这些材料,实验过程中要重视对哪些现象的观察,以及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探究实验的兴趣,更能提高探究实验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完成对科学概念的自我建构。  
科学课的学习过程,一般是先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再进行实验取证,经过分析、归纳等抽象思维形成概念和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运用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其中分析、归纳过程是学生逻辑思维的过程,也是提升科学探究有效性的关键,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与培养。通过教师引导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等方法,使每个学有所得的感性认识更加丰富和完整,并将此提升为理性认识,形成对科学知识的自我建构。教学中先让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推测、交流和探讨,然后根据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来设计实验计划与实验方法步骤。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实验操作中更好地把握住观察的重点,更好地控制相关变量,使实验方案更具有科学性、准确性和可操作性。实验操作结束后,又通过对观察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与交流,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深层次的思考,在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中,把学生的形象思维转化成抽象思维,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让学生切切实实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教学的有效性。
如在探究六年级上册《电磁铁》一课,在探究电磁铁的性质时,引导学生提出他们对于电磁铁感兴趣的问题,诸如:电磁铁是由什么构成的?怎样制作电磁铁?电磁铁能吸哪些物品?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什么有关?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若有极性与什么有关?电磁铁与磁铁有什么区别?然后,让每个研究小组对本组感兴趣的问题,先提出预测,再根据多种实验材料,提出实验方案,最后动手实验寻求问题的答案。同时在活动中,要使学生养成勤于做科学笔记的习惯,要及时记录下自己瞬间闪现的智慧火花,把观察的现象、发现的问题、预测的结果、对现象的分析、以及对活动的感悟,都要及时记录下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这样才是真正意义的探究,才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完成对科学概念的自我建构。 
四、重视生成与预设和谐统一,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在新课程教学中,生成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师生、生生在互动中,从心与心的交流中,从思与思的碰撞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滋生出来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孩子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不能无视他们原有的经验,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科学探究有效性的关键。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有一些无法预料的事件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使课堂呈现出勃勃生机,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动态生成的课堂需要精心预设,生成则是预设的延续和动态升华。为了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我们不仅要在课前精心预设,还要机智地处理课堂中师生动态生成的资源。课堂中的意外有时会打乱我们的教学放弃了原来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对此开展了探究活动,学生们想出许多有效的办法,并聚精会神地开展了研究。看到学生个个脸上露出成功的喜悦,也许科学的种子已经在学生的心田里发芽、开花了。
如教学四年级下册《导体与绝缘体》一课,学生在进行电路的连接时,经常会出现小灯泡不亮的情况,这时老师不要急于帮助学生查找线路故障,要激励学生合作讨论、自主分析,都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小灯泡不亮,学生会饶有兴致地分析出很多种原因,诸如:电池没电了;线路某处没接好断路了;小灯泡的灯丝断了;两节电池接反了;开关连接不对或开关接线处松动;连接灯泡的两根导线接到一起短路了等原因,然后,根据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对线路进行检查,找到问题所在。这样对待“失败”,学生收益非浅,因为强烈地自发地反思过程,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实干的胆略,处事的机敏,思索的睿智。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学需要教师随时洞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容忍并尊重学生的质疑,乐于倾听学生的“不和谐的脉搏跳动”,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学会学习和掌握学习,才能有效提高科学探究的效果。所以,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常常得不到预期的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正确看待“失败”,用赏识的眼光积极评价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耐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审查反思,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反复实验,使学生在成败中皆有收益。
五、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养成乐于动手操作的好习惯。
我们经常会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实验兴趣的培养能使学生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率,而有效的实验教学又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保证,所以对学生实验兴趣的培养要特别加以重视。
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光的反射》一课时,我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这一目的出发,在研究平面镜“反射”这一性质时加入了“点亮绿灯”、“照亮阴影里的小球”等有趣的探究活动,这一设计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课堂上呈现了精彩而有序的探究场景:在“暗箱寻秘”活动中,我特地准备了一个神秘的盒子考同学们的眼力。孩子们按捺不住地想一睹这神秘的盒子。我便来到孩子们中间,让他们来尝试,却一无所获。原因是我设了一个小小的玄机,有意在盒子上只开了一个小洞,当孩子们将眼睛贴在小洞上观看时,挡住了射入的光线,也就看不到里面的东西。我再次让孩子们观察,一个孩子把眼睛贴在小洞上,再尝试着离开一些时,就兴奋地说:“我看到了!”接着我与学生对话:“为什么开始有很多同学没看到呢?你还有不同的描述吗?”最后总结出原因:我们之所以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发出的或反射的光进入我们的眼中。接着我又引导学生参与了“看脑后头发”和“隔物看人”等活动,使孩子们产生了好奇心,都想上来演示,让他们的实验兴趣倍增。这样在教学过程中设置新奇有趣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科学研究和发现的过程,真正动脑动手学科学,自主而有效地运用相关的科学方法进行学习和研究,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总之,科学探究学习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科学探究学习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过程目标是不断变化的。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观察、思考、实验、讨论、应用”等环节的学习和指导,以使学生在像科学家那样探究科学知识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学习科学带给的乐趣,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观。从而更好的加强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我们的课堂教学越来越有效,越来越精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月。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钟启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