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基于无痕德育理念创新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申报·评审书)
发布时间:2015-06-1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周建强

 

 

 

 

 

 

常州市武进区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申报•评审书

 

 

 

 

 

 

 

 

 

 

 

 

 

 

 

 

 

 

 

课题名称 基于无痕德育理念创新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

      申 请 人     周小萍、周建强        

      所在单位 常州市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  

      申请日期      2014年12月           

      审批日期      2015年5月                    

 

 

 

 

  一、研究人员

课 题 主 持 人

姓名

性别

年龄

职称

学科

工作单位

职务

周小萍

44

中小学高级

 语文

马杭中心小学

 

副校长

 

周建强

36

中小学高级

英语

马杭中心小学

德育副主任

课 题 组 其 他 主 要 成 员

姓名

职称

职务

学科

在课题研究中人分工

梅 英

中小学高级

德育主任

数学

课题管理

虞丽华

中小学二级

大队辅导员

数学

具体实施 材料收集

杨 丹

中小学一级

大队辅导员

语文

具体实施 材料收集

赵 君

中小学二级

大队辅导员

数学

具体实施 材料收集

陈庆花

中小学一级

大队辅导员

数学

具体实施 材料收集

张春燕

中小学一级

教师

语文

具体实施 材料收集

吴旻

中小学二级

教师

语文

具体实施 材料收集

勇璐琰

中小学二级

教师

语文

具体实施 材料收集

杨 静

中小学二级

教师

语文

具体实施 材料收集

徐 莹

中小学二级

教师

英语

具体实施 材料收集

  注:课题主持人至多2人,其他主要成员至多10人。

二、课题设计

(一)研究背景(研究这一问题的原因、意义和基础)

1、研究原因:

生命教育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在1968年提出是针对美国社会中吸毒、自杀、性危机等问题提出的对策,希望借此唤起人们对生命的热爱,消解生命的威胁而提出。后来,生命教育在全球逐渐推广,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潮。澳洲建立生命教育中心”,致力于药物滥用、暴力和艾滋病防治等。从我国现状来看,人生意义淡漠,人生境界低俗化和浪费生命、自毁、他毁生命的现象已成为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近年来,青少年生命伤害事件(伤己、伤人、伤害动物、被伤)屡有发生,且呈现低龄化趋势。究其原因,除了心理因素、家庭学校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外,最直接的原因是由于少年儿童受知识经验的限制,尚未形成明晰的生命意识,缺乏对生命的尊重与珍惜。

我校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老校,毗邻常州武进湖塘针纺城,我校教育集团共有2000多名学生,其中80%以上都是外来流动儿童,家长们没有时间、精力与能力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方面的引导,导致孩子缺乏对生命的尊重与珍惜,这么多学生大部分时间及节假日均在大多数时间无人看管的家里,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是我们学校教育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我校无痕德育理念强调在孩子的学习生活中无声无息不露痕迹的熏陶之下,孩子的品行自然的被内化。在无痕德育中开展流动儿童生命教育是促进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个体的成长是外界与内在双向建构的过程,实现“润物细无声,无声胜有声”的优效育人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绽放出自己生命的精彩。

2.研究意义

人的生命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又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作为教育应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和谐的发展最终走向人类的全面解放。在分析现实教育生命异化现象的基础上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青少年发展的生命教育模式共织学校、家庭、社会生命教育之网。

(1)实践意义:前瞻性地进行相关研究,探讨小学阶段生命教育操作体系,寻求有效的途径、方法强调生命教育的时代性、本土化所形成的案例,将会影响到周边学样的相关研究,发挥应有的示范辐射作用将生命教育引进到其他学校。 

(2)理论意义:本课题的研究将从一个新的视角,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充实理论,校本课程、生命课堂、系列实践活动以及学校、家庭、社会的联动等的研究将进一步提示尊重生命的教育对学校育人的影响。

3.研究基础

 马杭中心小学学生在长期的实践中,尤其是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体现学生生命教育理念、独具生命特色内容、富有教育实效的常规阵地生命教育活动,但未总结提升到系列化的内容实施,也未提出有关生命意识的系列培养策略。因此,在小学阶段推进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对学生生命教育的落实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它可以唤醒孩子们从小开始探索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的可贵,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实现每个人独特的生命价值,从而让学生的生命与自然、社会、他人建立美好、和谐的关系,提升幸福生活的能力。

(二)理论分析(有关概念界定,理论依据,研究动态,本课题创新之处等)

1.概念界定

   (1)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在生命活动中进行教育,是通过生命活动进行教育,是为了生命而进行教育。以生命为核心内容,以教育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

(2)学生生命教育

学生认识生命和珍惜生命,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孕育和成长过程,让他们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珍惜和尊重他人的生命,学会友善交往,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对他人、对社会的爱心,知道感恩,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无痕德育

    无痕德育是一种“润物细无声,无声胜有声”的优效育人方式。它有三个显著特牲:强调顺应性,即顺应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强调和谐性,即采用疏导与自主体验和感受的方式让学生实现主动融入;强调协同性,即借助有趣有效的活动方式产生“不经意”的教学效果。

2.相关教育理论基础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出:首先,学生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十分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基础教育,需要切实促进每一个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此外,在小学阶段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师生关系是新教育理念实施的关键。在教育工作中既要为社会服务,又要为学生的成长服务,教师必须遵循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科学规律,坚持学生为本位,所有工作面向全体学生。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学生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2)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马斯洛与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心理学强调自由、个人决定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让我们知道,每个个体都存在差异性,有着各自的需要、兴趣、爱好及独特的个性,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人性化,主张发展人性和追求自我实现,主张人类具有自我实现的性向、潜能和倾向性,认为人是主动的、成长的、追求有价值目标的、有其积极生命和生存态度的;人本主义强调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自我发展,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肯定学生的尊严和价值,重视先天潜能的开发;人本主义教学尤其重视情感陶冶,认为教学就是情感活动的过程,情感活动左右着人的精神世界。由此可见,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为学生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新课程教学理念

新课程教学理念围绕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要求培养全面人的同时也突出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这样才适应生命的完整性和独特性的特点。当前的教学应该实现从以知识为重心转变为以能力为重心的教育;实现从说理教育向感悟教育;实现从重结果的教育向重过程的教育的转变。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才能还给孩子完整的人生。个性的完善需要丰富的人生经验以及对人生经验的情感体悟,从而提升对自我的认识,提升个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贫乏单调的情感体验只能带来不完整的人生和人格的缺陷,因此在教学目标上要注重情感的因素,尊重学生生命的独特性,使学生个体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将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使个人的生命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综上所述,开展学生生命教育同样应该以新课程理念及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并将其贯穿于生命教育实践的全过程。

3.研究动态

就国内外对生命教育的研究,从哲学向度来看,所谓“生命化教育”,意味着训育学生创获“幸福”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提升道德心性所必需的自律意识;从实践向度来看,“生命化教育”意味着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对自我“生命”和“个性”的“成全”,在这一意义上,它又可以称之为“遵从自然的教育”或“个性化的教育”。 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学者对教育、教学实践中无视学生个体生命及其体验之问题的深刻体察,试图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研究中的不成熟、甚至随波逐流。

我们的学校教育往往只追求知识、追求功利忘却了教育的真正目的导致教育无视生命的存在这与我们的教育一直缺乏对生命的关注有一定的关系。马杭中心小学长期关注小学生生命教育的研究,重点以引导学生从小懂得如何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关注生命、提升生命成为我们对教育的真正期待这也是当代教育所应做的正确选择

4.创新之处

   (1)体验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提升热爱生命的情感。

基于无痕德育理念开展学生生命教育,可以让孩子们从小就知晓生命的可贵,懂得如何去创造人生的价值、生活的意义,从而获得身心的健康、事业的成功、生活的幸福在积极方面,可以师生尊重生命、肯定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并达成自我实现及人文关怀的目标在消极方面,要避免个体做出危害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2)形成生命教育独特模式,实现生命教育无痕化。

结合少年儿童生命意识发展的现状,针对少年儿童身心成长特点,为学生生命教育的实践提供独特模式,实现生命教育效果最优化。在环境布置、校本课程、生命课堂、学生实践活动以及学校、家庭、社会的联动等研究将进一步提示尊重生命的教育对学校育人的无声息影响。

 

(三)研究目标

1.基于无痕德育理念,研究分析我校当前学生对生命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得出推进生命教育、形成鲜明个性生命特质的研究策略与途径。

2.基于无痕德育理念,通过环境熏陶,家校合力等多种途径促进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活和生命质量,努力打造“马小阳光幸福娃”。

3.基于无痕德育理念,每一位任课教师能发现和挖掘教材与活动中的生命教育因素,发现和利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再生资源,使生命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有效地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针对我校80%以上的外来流动儿童,能形成“以人为本”、 “幸福成长”的育人氛围。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无痕德育理念的引领下,能够正确定位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与德育工作,在“润物无声”中建立正确的生命观,努力向“全人”方向发展,最终形成富有我校“无痕”德育特色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

(四)研究内容

通过马杭中心小学学生生命教育的研究,探索在无痕德育理念下进行生命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对教育教学应转变视角,从生命教育观点出发,重新定位日常的教学与德育工作,建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有效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向“全人”方向发展。 

1. 对无痕德育和生命教育的基本含义、基本理念及其重要价值进行相关文献研究。 

 2. 基于无痕德育理念,建立符合我校学生实际的生命教育目标和内容体系,根据不同年段实际情况确定生命教育的分层目标和具体内容。

3. 基于无痕德育理念,创新生命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的研究。

(1)根据确定的目标内容,开展实施相关生命教育课程的研究。

(2)基于无痕德育理念,研究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

(3)基于无痕德育理念,优化校园及班级文化环境的研究。

(4)在日常教育教学常规管理中,有机渗透珍重生命、关爱生命的思想。

(5)注重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区的合作,优化三合力教育环境。

4. 基于无痕德育理念,优化以生命教育为重点的德育工作评价机制的研究以及优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的研究,侧重生命教育的内容。 

总之,基于无痕德育理念开展学生生命教育是一个新的课题,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是核心内容。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生命的可贵,正确处理个人与自我、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环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使学生正确认识生死悲欢,珍爱生命,感受生命的喜悦,体验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一名真正的马小阳光幸福娃。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充分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的资源,检索、收集相关论著,认真阅读相关论著,获取有价值信息,寻求对本研究的启发和立论根据,并对所有信息进一步加以整理、分析,联系研究实际加以发展补充,进行有选择性地批判、吸收与继承,为论题研究起着理论基础作用。

2.行动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整理分析学校师生对生命教育的基本状况、特征,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探讨解决问题的相关途径。

3.个案研究:以马杭中心小学基于无痕德育理念开展生命教育的现状为例,通过研究如何在环境布置、校本课程、生命课堂、学生实践活动以及学校、家庭、社会的联动等,进一步彰显尊重生命教育对学校育人的影响。

4.案例研究:抽取高年级的一个班或每班的23个人进行个案分析,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方法。

5.经验总结课题实施过程中,根据研究的重点,总结研究的得失。

(六)研究计划

本课题计划三年完成,根据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将分下列四个阶段展开。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5年4月)。

选择课题,学习理论,编制方案(课题设计),建立组织。确定课题研究人员,召开课题研究工作会,课题研究成员各自整理、收集有关资料,完成课题设计。

第二阶段,文献研究(2015年5月—2015年8月)。

调查研究、学习大量与生命教育有关的理论,总结以往本校的做法与经验,研究建构目标和内容体系、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第三阶段,行动研究(2015年9月——201710月)。

依据具体的实施方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尝试、探索、创新、反思。

1.全面实施研究方案,分学科实施,进行课题可行性研究。指导、督查各子课题开展研究,组织各子课题组内和组际之间的交流、研讨,展示中期研究成果,形成阶段性成果,撰写工作报告,经验论文,各个途径开展行动研究。

2.总结前期的研究成果,组织各子课题展示研究成果,召开研讨会与形成宣传运用成果,促使课题研究不断深化与提高,并在全校开展课题成果的推广。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17年11月——2017年12月)。

组织研究成员在本课题研究调查分析基础上,通过实验研究,搜集各个方面的研究资料,加以整理分析,撰写研究报告,学校课题总结,总结出课题研究报告。评选优秀研究论文和调查分析报告、实验报告,对课题研究成绩突出者给予表彰奖励,并与评优评先评职等方面挂勾。接受结题鉴定。

 

(七)预期成果(理论成果,实践成效)

    1.基于无痕德育理念创新学生生命教育的研究方法与途径,引导学生从小就懂得如何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2.形成教学反思、教学随笔、课堂教学案例、课外活动案例等与生命教育有关的优秀个案。

    3.汇编教学论文、随笔集、学生作文集等相关生命教育成果资料。

    4.完成课题实验结题报告。

(八)推进措施(推进本课题顺利进行的具体措施)

1、科研组织机构健全。学校成立由副校长、德育主任、大队辅导员、中队辅导员为核心的课题实验小组,深入开展研究工作。

2、科研理论基础良好。本课题具有良好的人员条件,一人硕士研究生,其他成员均为本科学历,有市、区级骨干教师,也有一线骨干教师,她(他)们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又有丰富教学经验及辅导活动的能力。多次担任区级、片级公开课的研究,曾在区、市、省辅导员风采大赛中均获一等奖的好成绩,有武进区十佳辅导员,也有常州市优秀辅导员,多篇关于生命教育的论文、案例发表或获奖。她们对教育教学研究充满热情,乐意参与到课题研究的过程中。

3科研活动全有保障学校将给予人力、物力、财力的大力支持,如:专家讲座、教师论文评比、公开课展示、队课展示、主题活动、外出参观等。学校一流的现代教育设备为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学校也将充分利用各种培训资源与机会,采取各种途径对教师进行科研意识与能力的培训。

 

三、评审意见

所在单位意见

区教育局教研室审核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盖章:

注:2-5页格式可以根据填写内容有所调整,第6页不能变动。

 

参考文献

1.杰·唐纳·华特士著,林莺译:《生命教育——与孩子们一同迎向人生挑战》,《序二:学习,在生命深处》,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2.杨月:《我国生命教育面面观》,《中国教师》,2005 年第2 期

3.李高峰:《国内生命教育研究述评》,《教育研究论坛》,2009年第2期。

4.冯建军:《生命教育:引导学生走好人生之路》,《思想·理论·教育》,2003年第6期  

5.高闰青:《人本主义教育思潮与主体性教学;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6.马锦华:《人本主义教学观与素质教育;教育探索;2002年10期

7.袁贵仁:《素质教育: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旗帜》,《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第5期

8.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9月

9.李政涛著《做有生命感的教育者》,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0年6月

10.冯建军:《生命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11.叶澜:《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12.樊富珉:《生命教育工作坊》,南京大学,2004年5月26日

 

武进马杭中心小学德育办

                                                    20154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