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
开题论证书
学 科 分 类 德 育
课 题 名 称 基于无痕德育理念创新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
课 题 负 责 人 周小萍、周建强
负责人所在单位 常州市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
开 题 时 间 2016年6月
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制
二〇一六年一月制
一、开题活动简况(开题时间、地点、评议专家、参与人员等)
开题时间:2016年6月20日
地点:武进区马杭中小学南田楼支部活动室
参与人员:周小萍副校长、教科室金玉主任 、周建强、杨 丹、虞丽华、赵 君、陈庆花、张春燕、吴 旻、勇璐琰、郑丹萍、丁晓雪、李 维
评议专家:常州市教育科学院规划办 龚国胜主任、王俊博士 常州市武进区教研室 徐惠仁主任
活动议程: 1.课题组负责人周小萍副校长汇报 简要介绍了我校德育办围绕《基于无痕德育理念创新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这项课题进行的一系列工作,如选题、论证、调查研究等。 2.专家点评 龚主任、徐主任、王博士对本课题研究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并对课题选取的现实意义、课题方案的制订、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研究载体、研究形式、成果形式等进行了指导,对本课题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 3.课题组成员讨论。 课题组成员就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资料收集等,进行了研讨,向专家提出了咨询。 4.研究部署下阶段研究工作。
|
二、开题报告要点(题目、目标、内容、方法、组织、分工、进度、经费分配、预期成果等,限5000字,可加页) 第一部分:课题概况: 课题题目:《基于无痕德育理念创新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 一、研究背景 1、研究原因: 生命教育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在1968年提出,是针对美国社会中吸毒、自杀、性危机等问题提出的对策,希望借此唤起人们对生命的热爱,消解生命的威胁而提出。后来,生命教育在全球逐渐推广,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潮。澳洲建立“生命教育中心”,致力于药物滥用、暴力和艾滋病防治等。从我国现状来看,“人生意义”淡漠,人生境界低俗化和浪费生命、自毁、他毁生命的现象已成为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近年来,青少年生命伤害事件(伤己、伤人、伤害动物、被伤)屡有发生,且呈现低龄化趋势。究其原因,除了心理因素、家庭学校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外,最直接的原因是由于少年儿童受知识经验的限制,尚未形成明晰的生命意识,缺乏对生命的尊重与珍惜。 我校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老校,毗邻常州武进湖塘针纺城,我校教育集团共有2000多名学生,其中80%以上都是外来流动儿童,家长们没有时间、精力与能力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方面的引导,导致孩子缺乏对生命的尊重与珍惜,这么多学生大部分时间及节假日均在大多数时间无人看管的家里,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是我们学校教育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我校无痕德育理念强调在孩子的学习生活中无声无息不露痕迹的熏陶之下,孩子的品行自然的被内化。在无痕德育中开展流动儿童生命教育是促进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个体的成长是外界与内在双向建构的过程,实现“润物细无声,无声胜有声”的优效育人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绽放出自己生命的精彩。 2.研究意义 (1)实践意义:前瞻性地进行相关研究,探讨小学阶段生命教育操作体系,寻求有效的途径、方法,强调生命教育的时代性、本土化,所形成的案例,将会影响到周边学样的相关研究,发挥应有的示范辐射作用,将生命教育引进到其他学校。 (2)理论意义:本课题的研究将从一个新的视角,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充实理论,校本课程、生命课堂、系列实践活动以及学校、家庭、社会的联动等的研究将进一步提示尊重生命的教育对学校育人的影响。 3.研究基础 马杭中心小学学生在长期的实践中,尤其是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体现学生生命教育理念、独具生命特色内容、富有教育实效的常规阵地生命教育活动,但未总结提升到系列化的内容实施,也未提出有关生命意识的系列培养策略。因此,在小学阶段推进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对学生生命教育的落实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 二、理论思考 1.概念界定 (1)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就是在生命活动中进行教育,是通过生命活动进行教育,是为了生命而进行教育。它以生命为核心内容,以教育为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 (2)小学生生命教育 让小学生认识生命和珍惜生命,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小学生了解生命的孕育和成长过程,让他们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珍惜和尊重他人的生命,学会友善交往,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对他人、对社会的爱心,知道感恩,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无痕德育 无痕德育是一种“润物细无声,无声胜有声”的优效育人方式: 少灌输多体验;少制定多自悟;少说教多行动;少规矩多信任。 2.相关教育理论基础 (1)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出:首先,学生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十分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基础教育,需要切实促进每一个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以马斯洛与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心理学强调自由、个人决定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2)新课程教学理念 新课程教学理念围绕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要求培养全面人的同时也突出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这样才适应生命的完整性和独特性的特点。当前的教学应该实现从以知识为重心转变为以能力为重心的教育;实现从说理教育向感悟教育;实现从重结果的教育向重过程的教育的转变。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才能还给孩子完整的人生。 (3)《生命教育课程标准》 《生命教育课程标准》指出:“生命教育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发生发展的现象和规律,使学生乐于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帮助他们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他人、生命与社会、生命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树立科学的生命观,形成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发展生命的态度和安全、健康、快乐成长的生命意识。同时,培养学生具有关爱环境、珍惜资源、尊重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关注全球发展的责任意识,并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做人,进而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体悟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完善健康人格,为其生命幸福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研究目标 1.基于无痕德育理念,研究分析我校当前学生对生命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得出推进生命教育、形成鲜明个性生命特质的研究策略与途径。 2.基于无痕德育理念,通过环境熏陶,家校合力等多种途径促进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活和生命质量,努力打造“马小阳光幸福娃”。 3.基于无痕德育理念,每一位任课教师能发现和挖掘教材与活动中的生命教育因素,发现和利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再生资源,使生命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有效地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针对我校80%以上的外来流动儿童,能形成“以人为本”、 “幸福成长”的育人氛围。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无痕德育理念的引领下,能够正确定位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与德育工作,在“润物无声”中建立正确的生命观,努力向“全人”方向发展,最终形成富有我校“无痕”德育特色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 四、研究内容 通过马杭中心小学对学生生命教育的研究,探索在无痕德育理念下进行生命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对教育教学应转变视角,从生命教育观点出发,重新定位日常的教学与德育工作,建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有效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向“全人”方向发展。 1. 对无痕德育和生命教育的基本含义、基本理念及其重要价值进行相关文献研究。 2. 基于无痕德育理念,建立符合我校学生实际的生命教育目标和内容体系,根据不同年段实际情况确定生命教育的分层目标和具体内容。主要针对我校实际情况如何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敬畏生命、发现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保护生命、激扬生命、完善生命,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