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痕德育,育人无声
——《品德与社会》课堂德育实效性初探
偶读:
一个在山中茅屋里修行的老法师月夜散步归来,碰上一个小偷正从他的茅屋里出来。他知道小偷在茅屋里找不到什么值钱的东西,便脱下身上的大衣披在惊魂未定的小偷身上,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回去呀!”望着消失在夜色中的小偷的背影,老法师感慨地说:“可怜的人,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你!”第二天早上,老法师睁开眼睛,便看见那件披在小偷身上的大衣叠得整整齐齐地放在门口,老法师高兴极了:“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当学生意识到你在教育他时,就意味着教育的失败。这个成功的案例,给了我启示:成功的教育不是喋喋不休的传经送道,应该是春雨润物不露痕迹,一切尽在不言中。那么我又如何送学生一轮明月呢?在品德教学中,我们怎样像老法师一样达到春雨润物,情景交融,文道一体,潜移默化之功效呢?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是做人做事的最高境界,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同样如此。我们的品德教育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是一种“不知有之”的境界,是一种无痕的教育。真正成功的教育应追求一种无痕的境界,在这种境界里,谁也不知道你是老师,你却成为真正的老师。“当孩子意识到学习是在教育他的时候,这样的教育往往是失败的。“不露痕迹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无痕德育”看似无痕,实则有痕。笔者结合这几年的教学体会:
一、有师无痕——在真情沟通中感受“无痕德育”
事实证明,好的师生关系应从做朋友开始。在课堂上,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能使教师的教书育人事半功倍。在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下,教师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兴趣需求,使学生的主体积极性逐步得到激发,教育 的外在强制性渐渐向教育的内在需求性转变,从而使学生“亲其师,听其言,效其行”。我们的教师不妨低下权威的头颅,放松心情,放低语调,唤回真实的自己,做平等中的首席,换上一种跟自己孩子或小弟弟小妹妹拉家常的心情,把品德课程教学看成是和儿童共同交流的活动。以心灵点化心灵,使德育深入人心。教师应把德育渗透于能激发学生情感共鸣教育情境和氛围中,尊重学生的内心体验,以情动情,移情促情,使学生在和谐课堂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效果。才能使我们的教师走下师道尊严的圣坛,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同时,我们要有一颗爱心,一双慧眼,善于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根据学生实际生活,抓住教育契机,进行无痕教育。 二、有味无痕——在趣味教学中感受“无痕德育”
教育无痕有如“盐在汤里”,虽然你看不到它,当它早已溶解到汤里,你能实实在在品尝到它的味道。小品、故事、趣味竞猜等活动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教师结合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采用讲故事、听歌曲、看录像、角色游戏、小品表演、分组讨论、知识竞赛、演讲辩论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创设出一个个教学情境。这些情境充满儿童情趣,愉悦儿童身心,放飞儿童情思,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全身心地感受,在自然和谐中潜移默化地提高道德认识。这种以“情”入“境”,即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激越的情感为纽带,并充分地挖掘和发展教材内涵的情意因素,有机地营造和渲染出一种让学生感到美丽的、亲切的、喜爱的学习氛围。这样就使得原来那种枯燥乏味的思想教育变成一种有滋有味的精神享受,使学生能愉悦地去感受、去体会、去思考、去认识,极大地诱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如教学《千年不衰的汉字》一课,我让学生看动漫视频,猜里面出现的象形文字。学生情趣盎然地投入到竞猜活动中来,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了汉字的神奇,感受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再如《集体的力量大》一课,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团结就是力量这个道理,我将五种颜色的种子混在一起,让学生帮我分开。学生积极投入到活动中来,在和谐的互助中,集体力量大的深刻道理深深镌刻在学生心里。 三、有心无痕——在活动体验中感受“无痕德育”
何谓“有心无痕”,教育孩子要用心。古人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儿所说的“躬行”在教育学上称之为“体验”。体验就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也就是学生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来领悟道德知识,接受道德观念。体验是以亲身经历、实践活动为基础,又是对经历、实践和感受、认知和经验的升华,这种升华是对感受的再感受,对认知的再认知,对经验的再经验。体验是潜移默化的,是最真实最感性的一种内心感受,它来自于生活,扎根于内心。它既有情感的刻骨铭心,又有知识的深刻烙印,深刻的体验能伴随人的一生。一堂触动学生心灵的品德课一定是鲜活的,它会让学生心有所感,智有所启,情有所思。“教育是一个内心的旅程”,只有“春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才能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内心。
四、有爱无痕——在回归生活中感受“无痕德育”
品德课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只有融入生活,联系生活,课堂才能展现出新的生命力和活力。英国学者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际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对此,我们决定以生活为突破口,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融入社会,在关注生活、思考生活中为无痕的教学提供丰厚的学习资源。
1、走向校园,捕捉校园生活中鲜活的课程资源 2、走向生活,搜寻家庭生活中多彩的课程资源 3、走向社会,收集社会生活中丰富的课程资源 社会是大课堂,我们的学生长大后一个个都要展翅飞向广阔的社会大世界。作为五育之首的德育,更应为他们的成人打下基础。因此,我鼓励他们走向社会、观察社会,及时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用自己的慧眼分辨是非,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现实,为教学储存可贵的资源。为此我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我是小记者”,“我是小农民”, “当当一日环卫工”,“参观工厂”,“到敬老院为老人送温暖”,“绿色环保小卫队”的生活实践,引导他们走进社会,接触三百六十行的劳动者,了解各行各业的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让队员们在这些社区公益活动中,感受劳动的光荣,挣钱的艰辛,增强队员们的责任感、环保意识和热爱祖国的崇高情感。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效。“生活即教育”通过让学生留心生活,他们就会拥有生活中源源不断的课程资源。因而,在把德育意图隐蔽起来的德育中,就有了游戏时的欢声笑语,谈天说地时的闲情逸致,游山玩水时的赏心悦目,烧菜做饭时的无穷乐趣,就有了无穷无尽的交流话语,课堂也真正实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主体化”, 扭转我们的学生“只会说,不会做”的尴尬局面。例如:《班集体我的家》一课,教师在导入课堂时,播放所执教班级小学二年级一班全体同学的照片,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纷纷起来介绍自己班级中的同学、老师及班级内发生的有趣的事,从而引出老师像妈妈,教室就是大家的家的观念,激起了学生对班级的热爱之情。教师又出示班上所得的奖状,让学生谈谈是怎样得来的;教师采访参加比赛的同学,让孩子谈感受;让本校的其他老师评价一年一班。此时此刻,孩子们的情绪高涨,完全沉浸在集体的幸福生活中。相信他们已经把这位授课教师当成他们的老朋友了。
五、有浪无痕——在拓展延伸中感受“无痕德育”
鸟归沙有迹,帆过浪无痕。——贾岛《江亭晚望》
拓展教学空间,适时补充时事信息。比如:执教的《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一课中,补充了汶川地震的相关资料及采用的不同运输方式,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思想得到了升华。这些都是在编写教材时所没有的,而教师的适时补充,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拓展了教学的空间,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我们呼唤“无痕教育”,它既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育人技巧,达到教育“无痕”的境界并那么简单,但也不是难以入手,它需要的是教师的爱心、信心和足够的耐心。教育无痕,应当是我们所有老师致力追求的一个方向和目标,让我们一起为之努力吧!在第四个环节“永远的圆明园——振兴中华”中,教师通过联系了最近国内外的重大事件,使学生清醒的认识到帝国主义亡我中华之心从未死过,战争的阴云时刻笼罩在我们上空。在评判、反思中树立学生的民族危机意识,自觉为中华的崛起而努力读书,将爱国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指导学生的未来生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