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让无痕德育之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盛开
发布时间:2016-01-1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勇璐琰

 

内容摘要: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大多是文学作品,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语言艺术精华,更是德育渗透的载体,因此,语文学科的教学应成为加强学生德育渗透的良好途径,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语文教师利用网络技术作为辅助,以各项活动入手,必可开辟多条渠道,使德育像涓涓细流流到学生心田
 
关键字:网络及其资源 语文 德育
 
正文:
 
语文学科是基础性工具学科。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具有强烈的思想性,语文学科的教学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具有许多的优越条件。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注重学生素质的深层建构和整体提高,变教书铸魂。教师要善于化知识智慧,变行为素养,积文化品格。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实施这几个转化并非易事。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仅是教师言传身教,虽也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这效果始终是不理想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传输过程,教师、学生、媒体是之中三个实体要素,网络技术教学教育,以它丰富的多媒体形式——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乏味,更重要的是通过了形象感染,感情陶冶和榜样作用,实施了德育,培养了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
我们语文教师怎样才算不左不右地完成教学任务,又能使德育达到“水到渠成”而“润物细无声”的无痕效果呢?实践使我体会到,充分地利用网络技术,寓德育于语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学生不仅可以学到完整系统的语文知识,提高听读说写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陶冶道德情操。
 
 一、抓住“边角时间”
 
早上和中午的自习课,学生由于到校时间不一,不便于老师集中组织活动。但是加起来近四十分钟的时间如果空闲着让学生自己安排,似乎是有些浪费。语文素养的行程是建立在大范围阅读基础上的,于是,我采取了这样的方式:利用空闲时间我在网上寻找了一些适合学生朗读的材料,提前把材料做成精美的幻灯片,再配些传统经典乐曲,把这一课件直接放于教室里电脑的桌面上,方便于值日生的操作。尽管刚刚到校,有些同学虽人在教室,但注意力没回到课堂上,但当值日生打开诵读材料之后,伴随着轻松优雅的音乐,同学们的注意力都回到了屏幕上,接着便是琅琅的吟诵声。在这样情境中,同学们不仅能聚精会神地学习,更重要的是利用了“边角”时间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了高尚情操。
 
二、利用课前预习
 
    当今是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语文学科是人文、哲学、自然、社会等多样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学生每天生活在社会中,可以接触到很多信息,而且会产生相应的看法和理性判断。因此,课前让学生主动搜集信息,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很好的途径。其实,学生找材料的过程也是丰富学生本人知识的过程和提高他们阅读能力的过程。在课堂上,让学生把自己的材料介绍给大家听,既锻炼了本人的口语表达能力又锻炼了其他学生的听话能力。把学生找到的材料应用到课堂上,学生会产生一种自豪感,学习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
 
三、守住“前沿阵地”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德育主要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自然有机地进行的。在课堂上,语文教师不必单独拿出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但应该有意识地将德育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使语文知识的习得和思想情感的浸染如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1、利用网络资源,在组织教学、新课导入、诵读指导、引入高潮、结束课文等教学环节上适时插播相关影音剪辑资料,吸引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净化升华学生的道德情操,寓德育于潜移默化之中。
在组织教学方面,传统的做法是教师在上课前2-3分钟站在教室门口,督促学生做好上课准备,时间到即走到讲台上宣布开始上课。这种做法显得严肃呆板,影响学生课间自由休息,不大受学生欢迎。如果教师在上课前4~5分钟步入教室,播放与当节课内容相关的音频视频,就既能消除学生的疲劳,吸引注意力,为即将进行的新课学习做好铺垫,又不影响学生的休息与自由活动,时间到即可顺势宣布上课和导入新课。当然,播放的音频视频内容需要精选,既要切合课文内容,又要符合学生心理特点,能引发他们的兴趣,而且播放效果要良好,长度要合适。例如在学习《找春天》一课前,先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学生合着拍子,轻轻哼唱,课堂气氛被带动起来了,老师顺势引导学生开始学习课文,感受春天的美好,感受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欢乐,整个课堂在和谐、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展开。再比如,学习《王二小》一课时,用多媒体播放王二小在生死关头,勇敢、机智地把敌人带进八路军的埋伏圈,自己却惨遭杀害的情景,最后只留下凄婉的音乐回荡在教室里,学生面对面地感受紧张、痛心之余,更多的是震撼和感动。
2、利用网络资源,联系现实,注意发掘教材潜在的德育内容,纵横勾连,整合材料,形成专题,补充丰富课文德育内容,开拓学生视野。
如在学习《最后一分钟》一课时,考虑到学生在香港回归时都还很小,比较难理解课文的意思,我便找了199771日香港回归祖国的录像,利用多媒体技术选取了其中的一些特殊片段,如威武的驻港部队进驻香港: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冉冉升起,同时英国的国旗悄然降下;江泽民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第一届特区政府行政长官董建华宣誓就职;最后一任香港总督乘着“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艇从维多利亚港怅然离去。学生看后个个显得非常激动,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溢于言表。这时我让学生谈一谈观后的心情,学生们人人争着发言。发言中都谈到了看后心情非常激动,为祖国感到骄傲和自豪。我就在这时告诉学生,你们这样就表明我们具有强烈而高尚的爱国情操。短短的几分钟就把这个抽象、难懂的概念讲得生动、易懂,学生轻而易举地就理解了。接着,我又问学生看后想到了什么?经过学生的热烈讨论,学生能想到澳门的回归;想到台湾还没有统一,祖国的统一大业尚未完成;想到港澳的回归是由于国力的强盛等,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           组织课外活动
 
    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是语文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语文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
1、班级活动,利用多媒体渗透德育。
今年4月,青海玉树发生了特大级地震,根据学校的建议,利用课余10-15分钟时间收看抗震救灾的节目,虽说时间不长,但是看得出来,我班这群孩子们心系灾区、灾民,这种心灵的净化,思想的熏陶就在这种悄然无声的活动中漫延,当天许多孩子的日记就记录下了自己的心得体会,第二天一大早就有孩子举着十元二十元要求捐款给灾区。平日里经常在苦恼着日记怎么写的孩子,相信他们的日记不再是空洞的流水账。
2、学校活动,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德育工作。
学校的德育、美育专题网站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许许多多有用的知识,也是他们发表自己所思所想的平台。从一年二期开始我要求学生开始写话,为了提高他们的兴趣,我编纂了《小脚丫,大足迹》写话集,并且发布在校园网上,引来了老师和其他班级同学的关注,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不但训练了写作能力,也从分享、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更重要的是,一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孩子也从中找到了自信和朋友。
3、整合教育资源,重视“三结合”德育教育
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是学校的事,而且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学校要主动同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密切配合,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联系,形成合力,积极营造大德育环境。我校今年召开了有特色创新的德育活动,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通过校园信息平台,校园QQ群等形式同家长经常联系,紧密配合。并且还聘请有经验的教师、家长代表来校讲座,并在学校网站上进行大力宣传,这种“三结合”德育教育确实能积极营造大德育环境,让学生们在学习、玩耍、生活中不知不觉就受到熏陶和感染,以达到了不留痕迹的效果。
播下一种行为培养的是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利用网络进行德育素质培养,并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重要的是教师应有强烈的既教书又育人的意识。我们的职业责任感必将促使我们去发现,去总结各种方式方法,使语文教学与品德教育更加紧密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德育之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盛开得更加艳丽夺目!
 
参考文献:
 
[1]《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设》,苏霍姆林斯基,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
[2]《教学工作漫谈》,魏书生,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5
[3]《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刊社,20086
[4]《谈谈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陈浩。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