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命化的德育让道德生命自主成长
发布时间:2016-01-1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吴旻
构建生命化的德育让道德生命自主成长
在今天,素质教育“轰轰烈烈”的同时,应试教育也是“扎扎实实”。教学几乎代替了教育的全部,传统教育忽略了对儿童少年生命的尊重,精神的关怀。教育把孩子变成了考试的机器,而没有教会孩子理解生命的意义,欣赏生命的美好。最终只能造就没有远大理想、没有生命激情、没有精神追求,没有创造灵气,甚至不懂人情世故,不会交往、生活的“书呆子”。在今天,大多数孩子还淹没在沉重的作业试卷中,用疲惫的身心去背负生命中太多的不能承受之重。许多孩子因为心灵的空虚、精神的游荡走上了犯罪道路,还有不少孩子因为信仰的缺失,对生命的冷漠,而走上了不归黄泉路……我们的德育需要关爱生命、关注精神。
我们的德育需要为孩子们的生命奠基。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更新教育理念,构建生命化的德育,让道德生命自主成长。
德育的目标: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我们的德育应该要抛弃过去那些“假、大、空”的口号,什么培养“四有新人”“五讲四美”“五爱精神”。从关爱生命、关注精神的角度,帮助孩子去构建一个精神的家园。
首先,德育要培养每个孩子的生命意识:让孩子们认识生命的可贵,珍惜生命的存在,欣赏生命的美好,尊重生命的个性并懂得创造生命的价值。试想,如果我们的德育不能教育孩子珍爱自己的生命,又怎能培养出爱祖国、爱人民的人才来?马家爵事件、中小学校园自杀事件,何尝不是这些人生命意识的淡漠。
其次,德育要培养孩子的忧患意识:引导和鼓舞孩子正确面对人生的挫折和苦难,懂得悲天悯人和承担责任,勇于超越困境,实现理想。任何人,唯有懂得自尊、自强,懂得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才能承担起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
再者,德育还要培养孩子的和谐意识:让孩子与自身生命和谐、与周围生命和谐、与大自然万物和谐。一个人只有爱自己、爱自己周围的生命、爱自然万物,生命才能在天地间与万物和谐相处。
另外,德育更重要的还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古印度有这样一句谚语: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人生。
好的习惯是人们走向成功的钥匙,而坏的习惯是通向失败的敞开的门。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不能把每个学生培养成材,但是我们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习惯,他就具有了成材、成功的基础。
可以说,小学德育的重点就是要抓好习惯养成教育。包括良好的语言习惯、文明礼仪、学习习惯、卫生习惯、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等。
德育的内容:在孩子的心灵中播下真、善、美、爱的种子。
教育孩子求真:实事求是,诚实守信,尊重规律;
教育孩子求善: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绝不伤害他人;
教育孩子求美:欣赏美、维护美、创造美;
教育孩子懂得爱:爱自己、爱周围的生命、爱自然万物,在喜爱的基础上为所爱的人和物给予关怀、呵护,同时也提升自己被爱的能力。
德育的方式:是教者的关爱、唤醒、期待,是孩子在生活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养成。
德育是一片关爱。德育不是简单的说教,德育也不是笼统的灌输,德育更不是严厉的批评、训斥,德育是一片关爱,是基于师生平等的,发自教师内心的关爱。这片关爱里有平等的意识,有人格的尊重,有潜心的倾听,有真诚的赏识,还有大度的包容,爱是教师最美丽的语言,爱是无可替代的德育力量。我们的孩子唯有体验到爱的温暖,感悟到爱的甜蜜,才能养成奉献爱的能力和习惯。
德育是一片关爱。德育不是简单的说教,德育也不是笼统的灌输,德育更不是严厉的批评、训斥,德育是一片关爱,是基于师生平等的,发自教师内心的关爱。这片关爱里有平等的意识,有人格的尊重,有潜心的倾听,有真诚的赏识,还有大度的包容,爱是教师最美丽的语言,爱是无可替代的德育力量。我们的孩子唯有体验到爱的温暖,感悟到爱的甜蜜,才能养成奉献爱的能力和习惯。
中国有句古话:“爱人者,兼其屋上之鸟。”老师对学生的爱,会被学生内化为对教师的爱,进而把这种爱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上,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而"乐其道",因此爱的教育是我们教学上的巨大推动力。
德育是一种唤醒。我们的德育不是要去防范,时时提防孩子会犯错;不是去压制,处处用规范纪律约束孩子的言行;也不是去惩罚,去批评、训斥甚至辱骂、体罚孩子。德育需要做的是对人性“善”的唤醒,对人格心灵的唤醒。通过师生的精神对话,通过德育活动的体验,通过孩子的内心感悟,通过孩子的自主养成,去唤醒一颗颗至纯至善至真的心灵。
我们老师要坚决做到"两个不":不体罚与变相体罚。不心罚。"心罚"即对学生内在心理和精神的惩罚,它是与体罚相对应而言的。心罚表现形式有大声训斥、挖苦、讽刺等。比如,有的教师说学生"生来就不是读书的料,还有脸往这儿坐。"“你这孩子这么不听话,打个电话要家长接去算了,我们学校不欢迎你这种学生。”这种“心罚”侮辱了学生的人格,刺伤学生的自尊心,伤害了他们的情感,损伤了他们为人的尊严。
德育是一份期待。德育是塑造心灵的工程,无法一蹴而就,不能急于求成。美好的品德它不像一朵花,想怎么插就怎么插,想插哪儿就插哪儿。如果我把美好的品德比喻成一根竹子,那么生命的拔节需要春风的呼唤,需要春雨的滋润,需要阳光的沐浴。学校德育工作中,学校管理要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提供美德成长的沃土,我们教师要充当春风、春雨、阳光,引领、唤醒、呵护棵棵幼苗,期待着他们自主、健康、快乐地成长!
在以人为本的当今社会,我们呼唤教育向生命的回归,走向生命化的教育。
构建生命化的德育,让我们:
从关注每一个学生开始,
从尊重每一个学生开始,
从善待每一个学生开始,
从相信每一个生命的价值开始,
从成全每一个生命的发展开始,
从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开始,
从改善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开始,
从改善与学生的交往方式开始,
从改善与学生的对话方式开始,
从创造宽松、和谐、有安全感的教学环境开始……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