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化德育
发布时间:2016-01-1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吴旻
生命化德育
所谓德育即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在这些德育工作里面最系统最有目的性的无疑便是学校教育了。学校的德育工作面对的主要是一些青少年,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敏感而又好学是塑造人格的关键阶段,因此德育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了。翻阅资料发现学校德育的内容理论上复杂而又晦涩,而我却认为没有这么复杂,学校的德育可以简单的从它的获得途径来划分,即通过课本的学习获得的德育教育和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德育教育。这两方面工作的老师的角色是无可替代的,但回忆在学校里接触到的德育观以及在学校里观察到的一些现象我觉得老师们的观点和做法是我所不认同的。
在学校里面老师所认为的品德好的学生是那些学习成绩好又遵守纪律的学生,在中小学所谓遵守纪律就是听话,上课不捣乱,睡觉不扣分。然而这些听话的孩子真的就是品德好的孩子吗?我们都知道韩国的沉船事件:2014年4月16日,韩国一艘载有470多人的“岁月(SEWOL)号”客轮在全罗南道珍珠郡屏风岛以北20公里海上发生浸水事故,大部分乘客穿上救生衣等待救援。该事故生还者只有172人。乘客中包括325名前往济州岛修学旅行的京畿道安山市檀园高中的学生和14名教师等。发生事故时船长让大家在船上不要动等待救援,有些人并没有听从船长的指挥幸运逃生,而那些听话的人最终因为救援不及时而丧生。为什么这个事件里会有那么多的人丧生呢,我觉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太多,而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除了知识就是遵守纪律。如果听话是好的品德但却让人们付出生命的代价话,那这样的德育还是不要进行的好,或者这并不能算是好的品德。如果老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以压制学生的个性来进行这种变态的德育的话那么不管是从个人的价值实现上还是社会会的进步上都会产生恶劣的影响。在教育实习过程中有一次,我讲错一道题有的学生对此产生了疑问,主动起来反驳我。这时我听到下面有学生在小声嘀咕,“老师讲的就是对的”。我想许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会有这样的想法。我们的生活是有一定的规则的,遵守规则是一种美德,但我们觉对不能过度的迷信规则,苛求美德。老师在进行品德教育的时候也应该拓宽思维,不能将品德的的评价标准僵化,因为德育的最终目的是让人们的人生价值得到更好的实现,社会也能够更加的美好。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三个方面发生的影响其中享用功能是本质体现和最高境界。德育的核心任务是要赋予每一个个体科学的价值观、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我认为对于个体而言德育的三个核心任务的地位并不是平等的,科学的价值观是形成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的基础。我们总是会听到这样的新闻,有些大学生为了救人而牺牲。这些牺牲的人往往会被大家冠以高尚、具有牺牲和奉献精神。而我却不以为然,这种行为不是单纯的牺牲和奉献精神而是对于自己能力的错误估计和不珍惜生命的行为。报上曾经有这样的报道:美国某小学发生火灾,许多孩子从火海中逃离出来,但老师发现少了两名学生,于是命令所有的孩子到火场外去搜救他们,但一位来自中国的学生认为他们一定在火海中还没出来,于是奋不顾身的冲进火海去救自己的小伙伴。结果我们的小英雄牺牲了,而他要就的那两个美国学生早已顺利逃生。更令人意外的是,这个小英雄不但没有得到任何表扬和赞誉,相反校方因没有教会中国学生如何逃生而受到地方当局严厉批评。美国人的这一做法值得我们深思。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去帮助别人,但要量力而行,以牺牲生命去救人的做法并不可取,这种行为也不能作为德育的范例。在学校里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奉献意识教育是基于生命基础上的教育。同时我认为生命教育应该作为德育的一部分。我们听到的那些关于宿舍投毒,自杀,马加爵类的事件不能只是怪这些学生品质低下,究其原因是这些人不懂得生命价值。从一方面来说我们的学校教育要为此负责,学生们上了那么多年的学,掌握了那么多的科学知识,到最后却成了杀人犯,我们学校的德育做了什么。对于初中和小学我对于所接受到的德育就是思想品德考试,学校里的德育的成果是以试卷的形式来呈现的,学生学会了说但并没有真正在思想上得到教育。
我们获得德育的场所除了家庭最重要的便是学校了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压制下家庭、学校教育几乎清一色地重才智而轻德育以至于无数人感慨当今的青少年是垮掉的一代是不堪重任的一代。而德与才的孰重孰轻坊间一度流传着这样几句话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如果追溯早在北宋时期司马光就曾给出了最为精辟的论断:“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因此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老师们是德育的实行者,所谓“身教重于言传”,老师们如果以实际行动来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话也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我认为德育归根到底是美的教育,通过学校教育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美,人格的美,生命的美。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