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策略
发布时间:2016-01-1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徐莹
【摘 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最起码的社会公德,是培养年轻一代健全人格的基本要求。本篇论文通过实际工作探索,总结出感恩教育实施的有效策略。通过开展各项感恩活动,使小学生从小了解父母、老师、同学、社会和大自然给予的恩情与恩赐,并能予以报答,教会他们认真的、务实的从一件件小事做起,培养美德,陶冶情操,步入文明,使小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
【关键词】:浅谈 小学生 感恩教育 有效策略
一、 当前青少年感恩状况调查
羔羊尚知跪乳,乌鸦懂得反哺,而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这种感恩意识却在个别青少年中严重错位,一味索取不知回报的现状令人担忧:
《北京晚报》报道,一名就读于京城某高校的女大学生,因事和父亲闹了点意见,又因自己的电脑坏了急需用钱,就在其居住的村内张贴了5张借钱启示,目的是“寒碜寒碜我老爸”。
《福州晚报》8月10日报道某小学生自己忘带课本后,立刻在电话里命令家长尽快把课本送到学校来,态度之蛮横、口气之粗暴,令在场教师感到吃惊。
《南京晚报》报道一家长投书南京某大学,责问为何不开一门“良心课”。儿子上了大学,这个家已经负债累累,可儿子在学校却大肆挥霍,还屡屡写信骗钱,稍不如意就大骂大闹,父母为此伤心至极。
“我怀着一个感恩的心回报社会”这是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丛飞经常说的一句话。丛飞捐款300余万元资助了180多个山区贫困孩子,然而,丛飞病危期间,很少收到这些被资助孩子的感恩之言,相反,还有个别家长和孩子抱怨丛飞不继续资助他们,更有甚者,说丛飞的资助行为是为了自己出名,与他们没有关系。让所有的孩子都学会感恩,学会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恩手足、同事、互爱互助之恩,感恩师长启蒙教导之恩。然而,现在的孩子对“感恩”了解多少?我对我校小学生进行了一次感恩调查问卷,结果发现,只有13%的同学知道父母两个人的生日,有27%的同学知道父母中一个人的生日,而60%的同学既不知道父亲的生日也不知道母亲的生日。更谈不上为父母送礼物表孝心。有70%的同学不知道父母每年收入多少,更不知在自己身上要花掉多少,有同75%的同学不知道教师节、国庆节的具体日期……
综上所述,我们没有理由指责学生,而是通过以上事例,折射出长期以来学校、家庭以及社会“感恩教育”的严重缺失。这些青少年在享受别人给予自己快乐时,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在处理人际关系中以“我”为中心,人情味淡薄,不能与人为善,只知被爱,不知回报,感恩意识淡漠。实施感恩教育,提升学生们的思想素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学校感恩教育中应着重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家校协同、社会实践几点抓起。在活动中,教师要率先垂范,创设情景,亲身体验,参与到学生的感恩教育活动之中。
二、 课堂教学中的感恩教育
课堂教学是实施感恩教育的主渠道,教育者可以通过品德与社会、语文等各学科,挖掘教材里蕴含的感恩思想,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把感恩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情境再现、故事讲述、内容回顾等途径,点拨学生知恩、感恩,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
如《只有一个地球》告诉我们地球是人类的母亲,我们要珍爱他、保护他;《黄河魂》令我们心潮澎湃,壮怀激烈,引导学生为拥有母亲河而自豪;《桂林山水》、《西湖的“绿”》能让我们领略自然所赋予的美,在优美的自然风景中,休憩、享受、品味。针对课堂中的有关知识与内容开展爱护自然,保护环境活动。《赵州桥》、《卢沟桥的狮子》、《秋天的怀念》、《钓鱼的启示》、《他是我的朋友》、《尊严》、《詹天佑》等文章都是极好的感恩文章,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注重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渗透,教育学生爱社会,爱人类,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从而感恩教师、同学,感恩祖国、社会和自然。要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获取更多的感恩信息,培养学生高尚的品行和人格魅力,在爱心的驱使下逐渐成为一种自觉的文明行为。小学课堂教材中所表现出的“恩”丰富多彩的,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老师、同学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
把感恩教育作为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培养文明人的重要内容来抓,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挖掘学校潜在教育资源,充实感恩教育的活动内涵,让感恩教育进教案、进课程、进课堂,并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深化学生对“什么是感恩”、“如何感恩”的理解。其次,把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融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之中、融入到日常教学之中。使学生从中理解感恩的真正含义。
中队会是德育教育形式之一。为了从感性上增强对感恩教育的认识,号召全校各中队,组织开展“寻找身边的爱”“父母的爱”“老师的爱”“难忘同学情”“与自然和谐共处”等践行感恩教育的主题中队会。中队会上,激发小学生讲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感人事例,针对自己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所见所闻所感,感恩恩父母,感恩同学和老师,感恩社会和自然。把感恩教育真正融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
三、校园文化中的感恩教育
学校的德育教育往往是以一些学生摸不着、看不到的大人物、大事迹为榜样开展教育活动,给学生养成的是茫远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对身边的生活与小事情缺乏感受,体验不到感恩的情绪与快慰,没有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对身边的人与事感恩的种子,这样长大的孩子,没有机会学会为他人着想、感恩他人的习惯,而校园文化恰恰能填补这一空白,校园文化是把学生、教师、校长、家长调动起来,使大家参与在特色活动中,使大家都能体验到其中的价值,形成彼此共识的一种文化,学生能参与之中,有切身体会。因此,利用节日文化,倡导感恩,使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增加对父母、老师、祖国、社会、自然深深的热爱之情。
通过走廊文化,利用重大节日,组织学生动手动脑,制作各种贺卡,通过征文、诗歌等形式表达出学生们节日的喜悦。让无声的墙壁顿显生机,展示魅力,与同学们共同成长。走廊文化直观醒目、形式丰富多样、色彩浓厚,极具感染力和教育意义。通过展示,使学生直观感受感恩教育的魅力以及由于感恩带来的快乐。每次搞一次活动结束时,学校都及时与家长、老师沟通,正确地评价每一名学生的点滴进步,将这点滴进步汇集成册,装订存档,学生记录自己成长中的每一地进步取得的成绩。这点滴进步足以使学生成为继续前进的动力,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督促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培养良好品行和健全人格的基础,感恩日记是最好的方法,督促自己每周做2至3件好事,把具体的时间地点详细记录在感恩日记中,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点滴进步记录下来,每一周在感恩日记上留下父母的评价或老师的评价,久而久之,看到了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和鼓励,学生们会继续努力,乐此不疲,因此,坚持记感恩日记也是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鞭策自己的一种方法。
在班级可以设立各种具有竞争意识的活动项目,参照小学生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的要求,每月一大评。每周一小评,并将评选结果上报学校,学校统一颁奖并向家长发放喜报,同时回收喜报和家长评价,真正达到家校合作的教育目的。各项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争做文明人的积极性。
大力加强校园红领巾记者站、红领巾广播站、德育报编辑部的组织建设。利用午播时间,播送喜闻乐见的小节目。注意捕捉校园中出现的好人好事,并及时报道、表扬。在班级中,要经常开展道德行为储蓄活动,由学生自己组成道德行为储蓄评价小组,由道德评价小组来评价每一个人的日常表现,督促学生争做文明人。
四、家校协同中的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需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才能收到良好效果,现在很多家长在孩子对物资的要求上总是尽其所能,给予满足,过度的、不加限制的满足孩子的欲望,结果只能是增长孩子的自私与贪欲,自私的孩子怎么懂得感恩,自私的孩子怎么懂得体谅他人。
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是使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感受他人恩惠和欲求报恩是一个人道德行为发生的重要情感基础”[3],在学校活动中,可与家长紧密联系,关注学生的每一点滴进步,通过学校的亲子互动、家校快递、感恩演讲、感恩征文、感恩画廊、倡议书、发放喜报等形式,与家长沟通、交流,促进家校协同开展系列活动,引发学生产生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与文明。
如:定期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总结自己的进步,教师向家长汇报孩子的近期在校表现,针对孩子的进步,家长留下真诚、鼓励的话语和发自肺腑的对教师的谢意,沟通了教师与家长的情感,密切了家校间的联系。通过一段时间家校共同教育,学生的感恩活动的开展即扎实又有效。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感恩教育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回家给父母端一杯水,帮助父母打扫一次房间,为同学做一件好事,从为家庭和社会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做起,通过点点滴滴的小事情体现自己的一种责任,这种责任某种程度也是回报社会、回报家庭的感恩举措。一个不知孝敬父母的人,很难说他能够真心关爱他人,更不用说爱集体、爱祖国了。因此,孝心教育应当成为学校德育重要的内容。不懂感恩,小而言之,是道德的沦丧和缺失,大而言之,将可能威胁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浑河站中心小学承办的浑南新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现场会给全校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感恩课,更使大家感受到爱无处不在,同学们在班(队)会《寻找身边的爱》、设计《感恩画廊》等各项活动中懂得了对自己负责,对父母负责,对社会负责,更加懂得回报父母,回报他人,回报社会。
在感恩系列教育活动中,还要十分注重突出道德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亲身实践,增强自我体验,产生情感共鸣,升华道德境界。从而使感恩教育的道德要求真正深入学生心灵,走向学生生活。
五、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感恩教育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小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感恩信息,用感恩之心,融化自私心、冷漠心和自卑心,培养与人为善、与人为乐、助人为乐的品质,注重社会实践活动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德育基地的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中。
利用每年两次的社会实践活动日及节日开展系列以感恩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带领小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区、街道,走进部队、公安,走向敬老院,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感恩社会,感恩自然、感恩他人的教育,使学生能正视个人价值的同时,也能学会关心照顾别人,学会感恩、懂得感恩,使人更豁达,心胸更开阔。不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而生仇。通过活动切实体会到认识生活在集体中的,只有互相关心才是幸福的,在给别人带来幸福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快乐。
每年的节日只有几天,但是,怀有感恩的心应该是时时、天天、月月、年年直到永远,感恩应该是一种习惯、一种美德,在学生心中扎根。将感恩内化为孩子的一种天性品德。
六、教师作感恩教育的先行者
教师间和谐相处,彼此真诚,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育研究目标、教育策略,而且乐此不疲,这就是学校的群体精神、群体意识、群体作风。细细解读这其中原由,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校园精神文化之所在。学校的校园文化对教师、学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着学校师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等的形成,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和无形的精神力量。
在学校大力提倡感恩教育的同时,首先要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有了他们发自内心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活动才会气氛热烈,丰富多彩。教师的示范作用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首先是感恩教育的体验者。感恩教育要进入学生心灵,关键要在情感上感动学生。若在情感上打动学生,首先自己要进入情境;若培养孩子们的情感,首先自己要有情感。在感恩教育活动中,学校要经常在教师中开展“文体活动竞赛”、演讲比赛、好女儿、好媳妇、好儿子活动等等活动,首先让教师进入感恩情境中,为教师提供了情感体验的平台。并利用一定时期对评选出的优秀人员进行评比,组织青年教师再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期间,为全校老教师开展感恩活动,这样全校教师都沉浸在祥和、温馨、和谐的感恩气氛中,才会有情感教育学生。
第二,教师是感恩教育的设置者。教师的智慧表现在能精心设计出生动的道德情境,让学生在这种对儿童具有很大吸引力与感染力的情境中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教育。在感恩教育活动中,学校组织感恩教育方面的书法、绘画大赛,各参赛选手挥毫泼墨,用心灵、用情感书写对帮助过自己的恩人的感谢,有感恩父母、朋友,上升到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自然,抒发对热爱祖国、热爱社会、再没自然的美好情感。
第三,教师不仅是感恩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更是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实践表明,只有当教师完全融入到学生的教育活动中,以平等的、民主的态度参与学生活动,教师才会更受到学生尊重和热爱,从而更有效地发挥他们指导作用,利用余暇时间,师生共同演唱《每当走过老师窗前》、《我的祖国》、《感恩的心》、《母亲》、《父亲》、《人间第一情》等歌曲,既增强了校园的温馨和谐的气氛,有达到了感恩教育的理想效果。教师以身示范,积极参与和正确引导,一定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学校感恩教育活动中,教师率先垂范,结合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家校协同等各种形式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其效果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年
[2] 《北京晚报》 《福州晚报》 《南京晚报》
[3]吴春明,关于“感恩”与“孝亲”的思考[J],中国德育,2006年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