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生命教育,让学生学会自爱和关爱他人(转)
发布时间:2016-01-1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徐莹

 

翻开报纸,点击网页,经常会看到中小学生自杀,伤害、杀害父母、同学或其他人的报道。据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提供的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相当于每天消失一个班40多名学生。我又曾目睹过这样的现象:在一辆从某大学城发车的公交车上,一位拄着拐杖的残疾人上了车。他身边的几位大学生心安理得地坐着,旁若无人地说笑着,无一人让座。
 
  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孩子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他们既不自爱,也不关爱他人,他们还剩下些什么?如果把这些都归咎于学校教育,那是教育的不能承受之重,但是,这些事例凸显出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中漠视生死教育及情感教育等的弊端。我以为,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悲剧,除了家庭期望值过高、学习压力过大等大家所共知的因素以外,与我们一直缺乏对生命的教育,即在引导学生从小就懂得如何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方面有很大的不足有一定的关系。
 
  一、生命教育缺失的根源
 
  1、重生轻死的传统
 
  据《论语·先进》记载:“子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当子路问服侍鬼神的方法时,孔子说“活人还不能服侍,怎么能去服侍死人?”子路又说:“我大胆地请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说:“生的道理还没有弄清楚,怎么能够懂得死?”)这表明孔子不愿去穷诘死和死后(鬼)之事。对于生死,儒家认为“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人的生死及富贵都是由命运掌握的,人只要顺其自然即可。儒家先哲们重视现世生活,以积极的入世态度投入现实,重视生而漠视死,这形成了传统教育重生讳死的文化心理。
 
  2、为情而死的爱情观
 
  由于封建思想、封建礼教、小农经济的影响,我国古代青年男女常常会“一见钟情”,“非她不娶,非他不嫁”,厮守终身,一旦发生意外,则以身殉情。《梁山伯与祝英台》、《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家喻户晓,广为传唱,深入人心,今天仍有很大的市场。
 
  3、“义”的幌子让人轻视生命的可贵
 
  中国一向有“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传统美德,在古代圣人们看来,“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抽象的“义”远比活生生的生命重要的多。无庸讳言,这种要求是圣人才能做到的,而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以“成圣人”的要求来替代“成人”,以外在的狭隘的价值观教育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忽视人的内在的最本真的要求,认为那是不足取的,是渺小的,应努力摈弃掉的。这种教育蕴涵的价值就是“生命是无足轻重的”。
 
  4、应试教育模式对生命的漠视
 
  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沦为知识的容器,考试的机器,为了决定命运的分数,学生“头悬梁,股刺锥”,埋头苦读,眼睛近视,头昏脑涨,体质下降,无暇他顾。教师为了所教班级的升学率,也是争分夺秒,能多讲一道题目都是好的,对于学习之外的学生的身体、情感、价值观等问题,往往很少涉及。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很多年,但是,到目前为止,很多学校还是唯“升学率论”,忽视生命教育,人文的关怀。
 
  二、学会自爱和关爱他人是生命教育的根本内容
 
  生与死是人生面临的重大问题,哈姆雷特的“生存还是毁灭”命题也是困扰哲学家的重要问题。
 
  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不可能无师自通。它要求教育工作者以直面现实的勇气来看待。尤其是在当今时代,从世界范围来看,人类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一方面,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被严重破坏;另一方面,功利主义、唯理性主义、信仰危机使人染上时代“精神分裂症”,人生意义淡漠和浪费生命、自毁和他毁生命现象日趋严重。面对上述问题,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指出,在由人、社会、自然所构成的三维立体价值空间中重新认识教育的价值;人类若要避免经济上、生态上及价值偏向上的危害,就必须从人内心最深处着手改变。
 
  有鉴于此,近年来,要求重视和加强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生命教育的内涵极为丰富,它包含对学生进行自爱、关爱他人和他类生命的教育,也指教育要凸显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使人真正成为人,让肉体和精神获得双重解放。而其中,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生死教育是生命教育的根本内容。
 
  三、生命教育的主要做法
 
  生命教育,可以以课程的形式来进行,开设生命教育课;可以在学科中进行渗透;可以在教学活动中体现生命的关怀,建立生命化的教学、生命化的课堂,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撞击生命,用生命去滋润生命,用生命去灿烂生命。
 
  教育是人与人灵肉的传递、交流碰撞,而非知识的堆积;教育在于育“人”,而非育“分”;教师不是知识的“教书匠”,而是精神生命的缔造者。生命教育的主要做法有:
 
  1      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生命现象
 
  使学生既认识生命的伟大和崇高,又认识生命的渺小和脆弱;既了解人类的生命价值,又了解自然界中其他生命的意义,才能生发出对生命的热爱和敬畏。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异性相处观
 
  中学生对异性的好感、期盼与渴求,甚至有一些糊里糊涂的早恋行为,是正常的,但要使学生知道,自己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应理智战胜感情,否则会遗憾终身。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回答14岁的女儿提出的“什么是爱情”的信中说得好,“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与力量”,“但是,只有人懂得爱。而且说实在的,只有在他善于像人类那样去爱的时候,他才是一个真正的人”;他告诉女儿,在这个年龄是幸福的,“然而只有你是一个明智的人,你才是幸福的”。他也谆谆告诫教育者“爱情,是对人道主义的最严峻考试。我们应当从一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起就培养他去迎接这场考试”。“高尚的爱情的种子需要在年轻人产生性欲之前好久的时候”就“播在他的心田里”。
 
  3      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
 
  现在社会中学生多是独生子女,是家庭的掌上明珠,温室的花朵,缺乏磨练,受不了一点委屈。考试失败了,与同学矛盾了,与家长闹别扭了,违反纪律了,就会想不开。告诉他们,这些都是成长中的正常现象,并不是过不去的坎,在人生长河中算得了什么呢?让学生在挫折中学会生活,在挫折中感悟成长。
 
  4、引导学生理解人与人、人与他类生命的关系
 
  个体生命是类生命的一部分,离开了他人,其个体生命就不存在。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永远是养育人的母体。爱护大自然,也就是爱护人类自己。人与人、人与大自然要和谐相处。要学会对其他生命伙伴的权利和生存空间的宽容、尊重,善待、爱护各种生命体。
 
  5      引导学生尊重、珍惜自己的生命
 
  引导少年儿童认识和把握人的身体成长、发育和保健的规律,确立科学的饮食观念,养成良好的健体习惯和生活方式。帮助学生确立自我保护意识,培养自我保护的能力。教会他们注意工作环境安全,具备镇静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
 
  6      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法纪教育
 
  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基本的法律教育,让学生从小就能树立良好的法制观念。一方面法律约束着人的行为,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另一方面,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用来保护自己。
 
  新的《中学生守则》适应时代变化,已增添了“珍爱生命,注意安全”、“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等的内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必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关爱自己,关爱他人,认识生命,关爱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珍惜生命,提升生命,应是当代教育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