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润物细无声 德育在无痕——浅谈结合思品课对学生进行无痕的德育教育
发布时间:2016-01-1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陈庆花

 

一位外国的教育家曾经说过:“如果你让学生意识到你是在教育他,那么这个教育可能会是失败的”。一位中国的教育家也说过:“不露痕迹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润物细无声,德育在无痕——我想这应该是德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吧。 
  “德育无痕”描绘的是德育的一种境界,它不是简单说教,也不是批评责备,而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智慧,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通过思考、讨论、交流等方式体验和感悟的教育。 
  在今年暑假县教委组织的思想品德学科培训中,在教研员和一些优秀教师的发言中,也数次提到无痕的德育教育,在此我结合我们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和我自己的见解,谈一下我对在思想品德课中对学生进行无痕的德育教育的一点粗浅的看法。 
  谈起思想品德课,大家往往会有这样一种印象:老师在苦口婆心的说教,学生却在无动于衷的听。的确,我们思想品德课是德育教育功能很强的一门学科,所谈的也是一些苦口婆心的道理,因此一向被认为枯燥、乏味,说教味浓重,不容易得到学生的真心喜欢。而且我们面对的是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变化的时期,逆反心理相对来说比较浓重一些,如果我们教育过程中过早的暴露教育意图,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产生抵触心理等等。在这些客观因素下,我认为在我们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恰当运用一些有效的教学手段,同时我们思想品德老师以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以身示教,让我们德育的教育教学目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意识和实际行动中,更尤为重要。 
  (一)创设情境,体验感悟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活动引领教学”的理念,恰当的组织一些活动、创设一些情景,设计一些问题,重视教育过程,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体验和感悟,则会达到“使学生受到教育并避免学生感觉有人在教育他”这样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意境。 
  再比如在学习《我爱我的家》时,用学生们熟悉的歌曲《吉祥三宝》导入。在优美的音乐声,学生们情绪高涨,听得很投入,甚至不由自主地跟在后面轻声哼起来,再在次基础上再让学生们说说自己对家的感受,一石激起千层浪,就会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学生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对家的体会就会更深刻。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教育过程中,儿童越是觉察不到教师的教育意图,教育效果就越好。我认为这条规律是教育艺术的核心。”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避免直白的说教,而是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感悟从而从内心深处得到教育。 
  (二)言行感染,以身示教 
  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们教师的一言一行也都是进行德育的有效途径,我们思想品德老师更应该以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以身示教。比如,我们偶而弯腰拣起地面上的碎纸或掉在地上的粉笔,或者拿起拖把把学生没扫干净的地方再拖一下等等,这看似简单的一个动作,其实也是我们不露痕迹的 “无痕”的教育。学生看在眼里,就会记在心里,进而体现在行动中,比对他们一次又一次的爱护环境的说教更有力。 
德育就是在这“不经意间”“于无声处”“润物细无声”地达到了它有效的效果。有人说过德育是盐不能直接吃,必须把它放在饭菜里才味道鲜美,我想就是这个道理。 
    总之,努力淡化教育的痕迹,做到“德育无痕,润物无声”,将德育渗透在生活细节之中,渗透在每一件小事中,让学生在小事情中明白大道理。这是我们教育者的追求所在,更是我们思想品德老师真挚的追求。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