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真诚率真,自然无痕——谈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无痕渗透
发布时间:2016-03-2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张春燕

      我国著名教育家于永正说过:“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因此,我们一直在思考:德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小学语文学科是基础性工具学科,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和兼顾到一些道德和思想品质教育,是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与义务。然而,语文教学毕竟应该以语文教育为主,我们不能因为强调德育而冲淡了语文教育的本色和主体。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只能是一种渗透,以自然的穿插形式出现。既然是渗透,那就一定要讲究一些艺术性和操作方法。

        一、让德育“无痕”地在课堂上渗透
        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言文字是情的载体,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重点字、词、语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从而揣摩其中的思想感情,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在读中受到“涧物细无声”的教育。有时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还需教师范读,使学生人情入境。我们知道小学语文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它本身与德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尽管体裁、题材、风格等不同,但一定都是达到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有机统一。你看许多语文课文选取了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有塑造人物大公无私、心灵崇高、刚正不阿的,有描写祖国大好河山、表现自然美的,有表现语言音乐美、文字建筑美、诗句音律美的古今诗歌……这些课文都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作品的内在美。
        就比如《白杨》一课,德育意识隐含于教学内容之中,不外显,不张扬,就是在课文的字里行间、言语对话中流露着,两者紧密得那么天衣无缝、不露痕迹。课文结尾一句:“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种叙述性的描述,让人想到了边疆建设者们那种无私奉献精神。但是课文没有这样写,因为语文的最高境界就在于“感悟”,就像寓言故事一样,叙事简单           二、让德育“无痕”地在教学设计中渗透
        教师必须有意识地抓住德育的契机,必须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知道哪里需要明理、哪里需要渗透,都是一清二楚。
        1.在引用对比中渗透。运用比较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使他们分清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可以效仿、什么应该谴责。只有引发学生的阅读动机,调动学生内心的积蓄和隐埋的情感,从而认真地去阅读、细微地去对比体会,渗透才是有价值的。
        2.通过文眼透视德育。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篇课文的课题就是全篇文章的眼睛,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因此,抓住课题这一文眼,并揭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文道结合的目的。如在上《秋天的怀念》的时候,就可以抓住“怀念”一词,问:什么是怀念?为什么会对秋天产生怀念?母亲对残废的“我”细心的照顾,给我生存下去的信心,我才没有感到绝望,而母亲却是临死之前做的这些,让我感动不已,怀念母亲,怀念有母亲照顾我的那个秋天,让学生感悟伟大的母爱,从而激发学生对母亲应有的感恩之情,在孩子们的心灵埋下了感恩意识。
        3.剖析关键词,挖掘德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甚至咬文嚼字,引导学生品味。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可以问:把您的尾巴借给我行吗?可不可以把“您”换成“你”或“喂”?让学生明白小壁虎很有礼貌。
        三、让德育“无痕”地在课外阅读活动中渗透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活动,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
        通过语文课外阅读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是语文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语文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注意有层次性和针对性。例如五年级学生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相交错的充满矛盾的时期,他们的行为富有模仿性,故课外活动还要坚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以培养优良品质、积极进取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有一种教育,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语文因其表达的艺术性丰满了德育,增强了文章内容的“含金量”;也因为表达的艺术性,语文坚持了自身的品格,所以语文学科更容易把握德育的契机。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是学生直接的榜样,教师的情感、态度对学生有着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品德教育,在课后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以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就会对学生道德风貌的健康培养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成为学生的镜子。 
        总之,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开辟各种渠道,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渗透到课外活动中,也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