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依据及其方法
发布时间:2016-03-2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张春燕

       在全社会期盼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今天,如何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渗透德育,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有机统一,达到立体的、全方位的落实与渗透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恰恰是德育渗透的主要途径。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有哪些依据及方法,我在本文中做以粗略的阐述。

 
正文:
 
在全社会期盼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今天,如何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渗透德育,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有利统一,达到立体的、全方位的落实与渗透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德育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以下是我对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依据和方法的几点思考。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依据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决不能与政治课程中的思想教育画等号。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空泛、枯燥地说教是毫无意义的。只有充分把握好语文学科的优越性,努力研究学生的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有机联系社会热点话题,找准德育切入点,才能进行行之有效的德育渗透。
 
(一)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德育渗透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想在传授知识中育好人,关键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掌握自己教育对象的心理、性格等特征,根据其心理状况、年龄特征去进行教学。
 
低年级学生情感不稳定,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因此,直观具体的事物和生动活泼的形式,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良好情感的产生,有利于教学,更有利于德育渗透。我们可以采用编儿歌、猜谜语、编故事、看录像的形式进行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如在教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一课时,因为是二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孩子对于英雄模范人物只有简单的了解,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刻地感受到雷锋的精神,我在导入时播放《雷锋》的录像,通过观看动态的画面和鲜活的事例,雷锋便以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呈现在学生们的面前。进而雷锋精神深入人心,也达到了有效的德育渗透。中高年级的学生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因此在教学中,对他们进行德育渗透的方式不必拘于一格。
 
(二)依据教材文本的类型,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而小学语文教学则是进行德育渗透、形成价值观的重要渠道。但是,由于教材文本的类型不同,在文本中所渗透的德育思想也就不同。因此,要想进行合理的德育渗透,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
 
有些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属显性教材,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不能失信》、《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等。这类教材,只要老师稍加点拨,学生就能很快地产生思想火花。而还有一些教材,如:《小鹿的玫瑰花》、《风筝》,《搭石》、《卖木雕的少年》等课文,被称为隐性教材。这些教材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如:课文《风筝》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在教学时,除了通过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来体会小伙伴做、放、找风筝时的“幸福”,还要深入挖掘,让学生们学习小伙伴们在伤心失望时仍然充满希望,不断找“幸福”的信心和勇气。
 
(三)依据当前的热点话题,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教学要树立“大教育观”,就要有时代气息和全局意识,要放眼世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当前的热点话题进行讨论,形成新的价值观。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我们成功了》一课主要是通过北京申奥成功后人们兴奋、自豪的心情和欢乐的场面对学生进行民族自豪感的培养。教学时,我在结尾处联系当前实际,让学生说一说,中国申奥成功证明了中国的日益强大,还有哪些事情也体现着中国在不断地强大起来?由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刚刚结束,这时学生们便不约而同地喊出了“北京奥运会”。于是,老师趁机提问,今年的奥运会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有的同学说:“这次中国夺得了100块奖牌,是全世界中奖牌总数最多的国家。”有的同学说:“这次刘翔没有参加100米栏,真是太可惜了,否则还能在多一块奖牌。”还有的同学说:“我最喜欢看体操这个项目的比赛了,因为那些大哥哥和大姐姐们十分团结,因此拿了不少奖牌。”……这种热闹的场面持续了很久,显然,在激发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也让学生对我国的奥运健儿们也产生了一种崇敬之情。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一)情感熏陶法
 
“思想教育是一种艺术,需要创设一种意境和气韵,以打动听者的感情,陶冶听者的心灵”。的确,模拟真实情境以制造氛围,使学生似身临其境,在创设的情境中、在强烈的氛围中投入学习,从而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更深刻的体会。如教学《灰雀》时创设的情景,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描写了三只灰雀十分惹人喜爱,以及列宁对它们的喜爱。但是,简单的几行文字并不能让学生们对灰雀产生喜爱之情。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环节:让学生闭上眼睛,播放轻音乐并加上自己对这三只灰雀可爱的样子的描述,同时让学生想象。然后,睁开眼睛,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觉得灰雀怎样?这时,同学们很兴奋地举起了小手,“我仿佛看到了灰雀们在树枝间玩耍呢!”“我仿佛看到了他们在欢快地歌唱。”“我觉得这三只灰雀非常可爱!”……  由此,学生与列宁的情感达成了统一,这也就是教学与德育的统一。
 
(二)品词析句法
 
通过字、词、句辐射,讲明课文的内在思想性,使学生由技能的学习提高,直至思想的升华。如在教学《赵州桥》一课时,在第二自然段中有这么一句话“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通过对“创举”一词的理解,学生知道了赵州桥是史无前例的,而且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并且,通过联系上下文知道了赵州桥是全世界都很有名的伟大工程。由此,我问学生:“你有什么想法?你要感叹什么?”以此来引发学生对于古代劳动人民的崇敬之情。然后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这句话时,同学们又会有了更深的感受。
 
(三)榜样学习法
 
品德基础的建立不是靠长篇大论的说教,而是用榜样的砖块一天一天铺砌起来的。语文教师一定要用好教材,借助教材为学生树立起榜样。如在教学《爬天都峰》时,由于前面学生已经了解了天都峰的高和陡,并对此产生了畏惧的心理。后来,“我”和老爷爷都爬上了天都峰。通过联系上下文以及反复地朗读感悟,学生不仅能够理解“你们这一老一小,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这句话的含义,而且此时他们也懂得了,无论做什么事,遇到困难时不要轻易退缩。这使得学生们在意志品格上受到了很深刻的教育,并从内心深处产生了要向主人公学习的强烈愿望。
 
(四)比较分析法
 
运用比较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使他们分清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可以效仿,什么应该谴责。如在教学《两只小狮子》时,通过对勤狮子和蓝狮子在语言和行动上的对比,学生已经对这两只狮子在心里有了一把判断优劣的“尺子”,也就是他们的情感价值取向。于是,老师问:“你喜欢谁?为什么?”这时,学生便毫不犹豫地说喜欢勤狮子,因为它很勤劳。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的文本类型以及当前的热点话题进行德育渗透。而德育渗透的方法多种多样,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立足于语文学科教学,积极探索,积极参加教改,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通过教材中刻化的一个个鲜明的形象,讲述的一件件具体的事例,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在语文素养提高的同时,思想道德素质也得到提高。那么,更多的学生也将被培养成品学兼优的,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小公民。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