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发布时间:2016-03-2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勇璐琰

 

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意识、生命情感、生命价值,关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因而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适时地渗透并有效地开展生命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有利于加深青少年学生对生命的理解,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逐步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有利于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根植于学生心中,培养学生勇敢、自信、坚强的品格;有利于培养和学生的竞争意识、协作意识、自律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在日益开放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发展智慧与能力。 
一、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资源,落实和拓展生命教育内涵。  
为了让学生的生命得到健康地发展,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问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思想品德》新教材顺应了这一要求,课文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以其独特的内容和风格引导初中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帮助同学们认识和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课文内容也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理念。  
如何让学生体验感悟呢?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是对它的最好诠释: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操作、去实验、去做事情;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解放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解放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生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解放学生的时间——不将功课把他们的业余时间填满,给他们活动的自由,把课余时间还给他们。因此,在“心有他人学会交往”一课的设计时,我要求学生课前用眼睛观察生活,了解在交往中人们的哪些行为是不礼貌的,结果如何,哪些行为是礼貌的,结果又是如何;教学时在课堂上创设几种情境,让学生分组练习“微笑”交往、“礼貌”交往、不同场合的坐姿、站姿,然后在课堂上交流;再对学生进行学说生活中的答谢感激的语言训练等,使“学、说、做”有机统一,让学生在动与练的过程中去感悟,去体验尊重是交往的前提,礼貌是交往的名片,也是取得成功的名片。通过“学、说、做”的练习、表演、比赛、评价等教学活动,学生获得了生活的技能,课堂氛围活跃,学生乐学。课后再让学生设计问卷并调查,为了能让陌生人接受调查,同学们在调查中会觉地去践行文明交往行为,在真实生活中去“学、说、做”,在实践中去发展能力,学会创新,获得文明交往的成功体验。这样的活动对我们农村孩子来说尤其需要,因为农村孩子由于平时的交际面狭窄,文明礼仪知识知道的很少,特别需要学校教育给予弥补,而思想品德课给学生的成长搭建了平台。  
二、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创造滋润生命的教学环境。  
学生的身心和个性要得到充分发挥必须给予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要让学生的生命之花在思想品德课堂上自由绽放。但是我们农村的很多学生一到初中,上课就不喜欢主动举手回答老师的提问,如果老师问的问题涉及内心就更不愿谈了。为此,在教学《走好人生每一步》时,为了缩短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距离,为了让学生真正敞开心扉地畅谈自己的人生设想,结合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我利用思想品德课,开展了祝十四岁生日的主题活动,学生们快乐极了,唱的唱,讲的讲,一幅青春年少、充满活力的景象。最后吃蛋糕时,竟然大多数同学都没吃,而是用来和同学相互涂在脸上,快乐的场面让我措不及防,我真的感动了,是呀,十四岁的生日只有一次,那么怎样走好十四岁这一步呢?于是在教学《走好人生每一步》的时候,同学们都激情满怀地畅谈自己的人生理想。过了两天,我发现班内竟然一下子有五位女同学把长发剪了,问她们原因,都说想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习上拼搏一下,而洗长发太费时间了。虽然飘逸的长发没了,但在我的眼里,她们都是那么的可爱与美丽。  
生命教育注重的是对生命的关注,对学生的关怀。因而对于教师来说,要善于抓住能给予学生关怀的每次机会,让学生觉得老师在乎他们,关注他们,而教师的这种关注,往往是学生精神的源泉,上进的动力。初中阶段的学生刚从儿童进入少年,他们需求的不仅仅是教科书上的知识与技能,更看重的是老师对我们的真诚关爱以及由此而来的一种情感体验、发展经历。思想品德教学融入生命教育是触及灵魂的教育新模式,目的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培养学生珍惜、尊重、热爱生命的态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和对社会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能促使学生善待生命、完善人格,健康成长。  
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拓展生命自由发展的空间。  
生命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发展的人,他们来到这个世界,并不只是为了过成人的生活,他们有权利体验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生活历程,体验作为人的全部生命意义。”生命教育,关注的不是空洞的、抽象的生命,而是具体的、真实的生命。因此,生命教育当以个性的认可为前提,使教育适合每个儿童的独特性,成为一种个性化的教育。为此,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划一,给学生以自主选择的空间,创造一个崇尚开放、多元的环境。  
怎样做到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性,为每一个独特性的个体创造发展的空间呢?教师不仅在课前要做到备学生、备教材,而且在课堂上也要细心观察学生,随时调整教学预设,实施因材施教的原则。例如,在教学“治理环境当务之急”时,如果只是抽象地述,对于信息不畅的农村初中学生来说,就很难得到认识与能力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分别上网调查目前我国水污染、空气污染的现状、成因、危害及对策。再让另外两个小组上网调查我国目前森林草原面积减少和人文环境遭受破坏的成因、现状、危害及对策,然后要求他们把调查内容制作成网页,最后上讲台讲解、展示。在整个制作过程中,我发现某同学运用电脑的熟练程度是其他同学所不能比拟的,而他的知识学科成绩是全班倒数。我想,这是给他获得自信的一个好机会,就让他当众展示了自己的课件,博得了同学的热烈掌声。后来,在一节公开课上,我特意让他和班长一起制作了一组调查资料的课件,班长喜欢摄影与写诗,在制作过程中负责拍摄学校生活中的相关照片并配上诗文,而他负责制作课件,配置相关的动画。结果课件做得相当的精美,又一次博得了老师和同学的表扬。观察他课后的表现,发现他比以前自信多了,学习态度也认真了许多。因此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的选择应以学生为核心,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给每个学生以发挥和展示的机会,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广阔的空间。
四、构建富有特色的教育体系,感悟生命教育的真谛。  
生命教育首先要教育学生珍惜生命、爱护生命。其次要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学会宽容、学会共同生活。生命的存在只有在相互关爱中才有可能,也只有在爱他人中自己的生命获得真正的提升。因此,思想品德教学渗透生命教育应加强挫折教育、逆境教育、死亡教育、安全教育、环境教育等内容,构建富有特色的生命教育体系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我以人的和谐、健康发展为主线,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了灵活、有效、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构建富有特色的教育体系,挖掘生命教育的内涵。  
一是开展主题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生动活泼的主题教育活动。例如:开展“生命安全教育”主题活动,通过生命安全知识学习、生命安全体验,使学生初步了解来自于各方面的不安全因素,掌握一些简单易行的防范与自救办法,躲避危险与伤害,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开展“生命意义和价值教育”的主题活动,引领学生崇尚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自觉抵御毒品,不涉足社会网吧,不参加危害身心健康的游戏活动,让广大学生懂得生命是可贵的、生活是丰富的、人性是多彩的、不应该轻易放弃生命等等;开展“生命与环境系列教育活动”,组织学生观察环境、采集水样,开展环保调查,写观察日记、写探究小报告,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关注生命、自然的意识。
二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把生命教育有机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把学生作为生命教育的主体,注重学生的感知、体验和情感,引领学生确立生存与发展的正确方向,获得生命的健康成长。例如:组织学生到敬老院等社会机构去参观、访问,开展敬老活动,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还获得了情感的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生命知识,从而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生命意识。在活动中,教师应努力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他们与众不同的优点,并适时进行表扬与鼓励,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自己是一个个真实的自我,开发学生的生命潜力。应改变以往的评价标准,不能同一目标要求全班同学,不能用可量化的成绩来衡量学生的优劣,从而使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优点与长处。
总之,初中思想品德课渗透生命教育,有利于实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因此教师应把学生个体的发展和完善摆在首位,凭借思想品德学科特有的人文性,成功地将生命意识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渗透进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学会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学会尊重生命、爱惜生命、欣赏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和关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资料:  
[1] 叶澜主编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   
[2] 叶澜 《“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三联书店 1999年  
[3] 夏正江《对话人生与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7年  
[4]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年   
[5]崔新建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人民教育》 2004年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