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德育教育与生命教育的有机结合
发布时间:2016-06-2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吴旻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我国生命教育领域的开拓者之一肖川先生曾有言:“我们的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想我们的教育的真正目的应该是深切地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可见,教育的起点是人,终点是人生的幸福,而过程则是生命的幸福成长。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幸福成长,这应当成为现今小学德育工作矢志不渝追求的目标。
一、正确认识生命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人的生命包括生理生命、心理生命和社会生命三个层次,与之相应形成“活着”、“活好”和“活出价值”。 生命教育就是以教育的方式实现“三维”生命观。让每一个鲜活的生命由“活着”走向“活好”进而升华至“活出价值”。德育教育一直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教育人要认识人,理解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就是关注人的生命,关注人的价值,引导个体去感知、理解、珍惜、升华生命。因此生命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点,德育教育基于生命教育,只有德育生命化才能激活生命,促进生命发展与提升。个体生命的自由、健康、发展是生命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最终目标,也是社会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
二、传统德育的功能偏差
1.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变为纯粹的权威与服从的关系,在师生不平等的教学环境下,让学生接受枯燥的道德教条,导致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用消极的情感和消极的意志来对抗。
2.对德育进行量化管理,以分数评价品德之高低。学生想尽一切办法来获得高分,没有精力去发展自己的特长而使得学生的个性抹杀,学生的行为完全受分数来调节和控制,无法转化为一种自觉的行动。
3.部分学校出现功利化的倾向,为获得媒体的关注和社会的认同,进行明显带有功利化倾向的德育活动。这些活动传递给学生的不是思想和信念,而是如何作秀,使学生的自觉行为降低为以赢得外界虚假的认同。
4.学校把德育视为为社会服务的工具,以是否接受并服从社会规范、准则、伦理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以成人化的标准要求学生,如要求“树立共产主义理想”、“要牺牲自我”等等,把学生的道德素质提升到理想化的模式之中,主体精神的弘扬受到一定的抑制。
三、如何将德育教育与生命教育有机融合呢?
1.提高教师素质方面。小学德育教育与生命教育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实践课程,对教师有比较高的要求。它需要教师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良好的知识结构、熟练的教育技巧、深厚的文化功底、闪亮的人格魅力,这既是对教师的极大挑战,又是教师成长发展创新的机遇。那教师应该怎样提升自己的素质来创造性地完成德育教育与生命教育的使命呢?
(1)教师必须建立先进的教育观念。德育教育与生命教育需要教师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为了提升自身的德育教育和生命教育理论素养,教师要广泛阅读一些相关教育论著,在阅读和学习中,仔细搜索,才能发现有关的真知灼见。只有将这些理念和理论熟谙于心,才能将其用于指导自己的德育与生命教育实践。
(2)应该加强教师德育与生命意识,让其在教学中实施德育与生命化教学方式。开展德育与生命教育,教师必须拥有强烈的意识,拥有对品德和生命的无限热爱之情,并能用优良的品质和丰富的生命实践去锻炼学生。目前德育与生命教育有机融育有机融合在教育领域仍是一个新生事物,并没有现成的教师,因此加强教师的意识,开启教师丰富的情感,使其在重建和反思自己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的基础上,努力成为教育的主体。
(3)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德育教育和生命教育科研能力。 教师参加教育科研,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是提高德育教育和生命教育质量的根本途径。德育教育与生命教育相融合的教学在我国的历史还很短,它的研究需要理论的指引,更需要教师们在实践中探寻、思考、验证、丰富、发展及至提升。
2.在教学内容方面
(1)与时俱进,更新德育工作目标。面对社会发展多样化以及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发展,道德标准与道德观念也不断发展。德育教育要求我们不仅关注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更要关注学生生命的质量,要把每个学生视为鲜活的生命个体,要做到以人为本,关爱生命。要把学生德育与个人生活幸福的关系作为德育工作的目标。因此德育工作要与时俱进,更新德育工作目标。在教育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培养学生健康的道德情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传授正确对待失败,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做人准则及安全自我保护方法;与此同时,学校德育评价实施多元化评价,让学生在教师评价中得到快乐。 (2)创新德育工作,提高生命教育实效性。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不能简单化,也要与时俱进。学生的道德品质不仅仅是教师教育训练出来的,而且还是良好的环境氛围、隐性文化熏陶出来的。当前社会大环境不好,加上网络时代“红黄黑”各种信息很多,都在影响我们的学生。因此我们要千方百计地去营造一种氛围,去熏陶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①以丰富的形式强化养成教育。学生的各种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习惯一旦养成,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养成教育遵循“大事必先做于细,难事必先做于易”的理念,将对学生的长期培养目标和近期要求结合起来,细化成各种形式活动,并通过校会、班队会、红领巾活动、文明班评比、“小手牵大手”、绘画、演讲比赛等活动进行宣传教育,使其渗透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②以“生命教育”为校园特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生命教育”的育人环境,通过校训、办学理念、育人目标、校风、教风、学风等精神引领师生走上精彩的人生之路。围绕学校特色主题营造环境氛围,努力做到让每一面墙壁都能传达对生命的尊重,并贯穿班级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始终。如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班级文化建设,让师生共同设计、布置,共同参与践行,共同感悟生命。
③以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为德育实践载体,塑造“阳光学生”与“幸福教师”。开展好大课间活动,保证每天体育锻炼1小时;结合重大节日,举行丰富的主题活动,让学生继续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同时享受当下幸福与美好;组织多彩的兴趣活动,让学生依照个人兴趣,自由选择、自主参加、主动发展。与此同时,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开展教师业务培训、鼓励教师自我增值等形式加强教师师德、业务等培训与提升,塑造“幸福教师”。让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真正做到“用生命影响生命”。
四、结语
德育教育与生命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德育教育贯穿在人的整个生命中,生命教育也表现为对生活中的优良品质,教师应该以生命教育为基点,有机的融合德育教育与生命教育,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