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代的中小学生个性特点突出,生理及心理成熟较早,但珍视生命的意识比较薄弱,如果不加以正确地引导就会影响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那么,以学生的生命活力为基础,关注学生生命,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旨在形成学生健康的生命态度的生命德育是学校德育工作和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生命
【引言】人的发展以社会要求为导向,以生命意识为动因。所以,教育的价值不仅仅是传授人以知识、技能、谋生的本领,在其深层意义上是使人成为人,进一步讲是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引导生命走向更完整、和谐与无限的境界。因此教育的起点应该是人的生命,素质教育必然要成为以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为旨趣的教育。
一、 生命德育的内涵。
健全的人作为一个有自然生命的人不是生活在彼岸的人,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人,他们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他们要追求自己生活的优裕,人生的幸福、身体的健康。作为有自然生命的人,人的这些追求都是自然的、合理的、应该得到肯定的。否则认得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都见不会存在,无论多么高尚的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都不会产生,更不会存在和发展,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追求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人首先是一个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生命和自然属性。恩格斯指出“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与自然之中的”[①]我们说人是一个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生命,是因为人来源于自然,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结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换言之,生命是具体的,而个体对生命意义的把握则是来自他在日常生活世界中与他者间的互动,即一种主体间的互动。人的生命是指有意识得存在,生命具有感情,生命的由来是伟大富有精神意义的,对人类具有重要作用。作为人来说,不仅要有信念,精神,意志,更重要的是怀有对生命的敬意与感怀,认同生命,使它灿烂无比。人能认同生命更能用爱对待他人,也不会出现对于社会的犯罪心理。所以认同生命并爱它是极为重要的自爱表现。
生命是具体的,独一无二的。教育就是要帮助每个学生打眼界看自己,使看见、理解、感觉到自己身上所体现的人类自豪感。因此,生命教育主张学习知识是生命活动的一部分,但不是生命的唯一,并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美与力量,产生一种实现自我、超越生命的至乐感,让们发现学习与生命的张力是一体的,即使自己不能成才,但仍然会成为一个健全的有用的人。生命德育是和谐的德育,它能力、知识、情感与个性的和谐发展。总之,生命德育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生命观,接受生命中的一切偶然与必然,发掘生命的意义并珍惜生命,让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在生命力发挥及创造中体味生命的魅力。
二 、生命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与学生生命体验无关的科学知识包括一些道德信条和仅仅作为职业准备的技能培训,并不能解决学生面对生活世界的困惑和疑难,甚至远离了学生所置身的生活世界。教育不是脱离学生的一项简单的科学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过程,而是一个让学生自觉地对生活体验和生命感受的过程。如果教育的目的仅在于将个体融入现实的生活世界之中,讲科学以及知识凌驾于生活世界之上,其结果无疑于把一个原本充满无穷多样性的生命自然界还原为一系列抽象的数字和符码,甚至将人也物化为抽离了精神、脱干了情感、仅为一息尚存的生物有机体。
(一)
生命道德的首要一点就是承认生命的神圣性,如果没有这一个基本的观点作为保障,就会漠视生命,进而漠视生命道德。一般而言,对于生命的珍视需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作为背景,需要有强健的生命意志品质作为支撑。而当代中小学生恰恰在这两个方面都有很大欠缺。
2012年4月13日晚,山东省东营市某中学初一女生李欣玥因拒绝学校强制要剪短头发而从自家五楼的窗户跳下自杀身亡[②]。同父辈相比,如今这些“90后”、“00后”的中小学生基本上从小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们大部分没有经过劳动的洗礼,没有对生活艰辛的体会,很多人甚至就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在他们的心目中,从来就没有想到过美好生活是由生命的伟大劳动所缔造的;在他们的心目中,从来就没有想到过生命不但意味着享受,更意味着一种付出。由于缺乏对生命与生活的感悟,很难让他们对生命产生珍视之感。
由于过于顺利的成长环境也让中小学生心理年龄较之生理年龄差距较大,心理年龄跟生理年龄存在较大的差距,由于他们稚嫩的身体没有经历过风雨的考验,他们年轻的心显得格外脆弱,一旦遇到一些自己认为“不顺心”的事情就会选择退缩,当退无可退之时就只有结束自己的生命。
2012年4月13日晚,衡阳县西渡镇突发一起特大命案,一名12岁的小男孩用水果刀将姑妈一家三口杀害。[③]这个恶性案件让人们把谴责的矛头指向了我们的教育,在此事件发生是否存在必然性和偶然性姑且搁置不议,但在我看来,恐怕还有一个更值得深思的问题是,在一个人整个成长过程中,我们的教育究竟是如何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
然而,或许人们还在追问:是什么让这“天之骄子”走上不归的自戕之路?有的人将其归结于社会的浮躁,有的人将其归结为这些学生的心理病态,然而在很大程度上,这实际是生命道德缺失所带来的恶果。
然而,反思整个现代教育实践,人们似乎很少意识到生命教育的真实意蕴,否则,就不会出现要么漠视人对幸福的追求,要么依托理性的标准为学生处心积虑的绘制出一副统一的幸福途径,以至于其虽用心良苦却不为学生所接纳甚至予以排斥的种种荒诞现象。
(二)
生命情感是人们从一定的生命认识出发,基于人的社会性需要,遵照内心的生命观念和价值标准,在对现实生命关系和生命行为进行评价时产生的内心情绪体验。在所有的生命情感中,对于责任与义务的感知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而当代中小学生在生命责任意识方面的缺失,使得他们往往会走上极端。
我们日常生活教育中所弘扬的一种舍生忘死的崇高,一种积极的壮烈人生,这本身并无可厚非。一种理想的人格以它瞬间的、闪光的生命价值,为学生所带来的震憾本身就是一种关于生命的悟解。颇值得我们反思的是,我们教育有时只是更真切的体会到生命的壮烈和高亢,却忘记了他们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身份。如此反而建构了学生的一种这样的生命意识,只有瞬间的大悲大烈才是生命的本色,因而,由于这种情景与我们的平素生活看起来很遥远,生命反而往往被遗忘。至于日常的符合自然规律的生老病死,普通人的人生,相形之下都因为过于“委琐”,而不被视为一种意义所存在。于是,教育中关于生命的注解超越了个体对现实日常生活并不起眼、然而却极为真实的关于生命的体悟。一个很不起眼、自然而然的“让座”、甚至送上一杯热水的日常琐碎小节,看起来并不高尚,但却反映了一种对生命的自觉意识和它的本真精神。
2004年,一位普普通通的大学生狠狠感动了中国,徐本禹之所以让人感动,不仅在于他是一位普通人,更重要的是,它的自觉行动的动机看起来并不多么“远大”,他对山村孩子的关爱,与其说是一种“理想”,不如说是来自自己早年作为一个苦孩子的体验,这就是一种生命的体验,正是来自草根阶层的自我意识,让他深切体会到了比他处境更为艰难人们的命运。而就是这种凡人情怀,一种质朴而真实、毫无作秀只做做的平常举动,在我们众多的普通人之中更能引起共鸣。
生命的意义在本质上贯穿于一个人的一生,它是与无数学生自己平凡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我们每个人包括在我们记忆中或我们现实中的那些带有传奇色彩的英烈,他们在一生中的大部分都是在平坦的日常生活中度过的。其实,也正是日常生活中的生老病死,人生有常与无常,才让我们时刻体验到每个人生命的有限性,也从中感悟到生命之可贵,进而悟解到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人生的价值。
(三)
2012年5月5日上午,大孝感论坛官方微博称,高考临近,湖北孝感一中惊现史上最刻苦“吊瓶班”,教室内很多同学边打吊瓶边复习,场面颇为壮观。对此,孝感一中称,学生打的是补充能量的氨基酸。[④]有的中学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高、更富、更帅”这样的激励横幅在很板墙头高高挂起。升学考试似乎成为学生越来越“不可承受之重”。很多学生坦言,面对种种中国式的应试教育现象,自己“有心杀贼”却“无力回天”,其中的无助与悲哀使得自身往往陷入一种悲观主义生命关怀。
生命是美好的、也是可贵的,如何在新时期下塑造学生良好生命道德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应当行动起来,对学生加强“生命意识”教育,启发学生的生命智慧,内化生命的价值。我们的教育不应只是朝着升学单向冲击,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的是学生为社会负责的正确生命情感,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生命关怀,促成学生人性美的发展与完善。
中国知名的生命教育专家郑晓江教授指出:“生命教育的本质在于让人们处理好人生中‘生命与生活的紧张’,使人们深刻地意识到自我生命内涵的多面性、丰富性,从而能够正确地体会生命的可贵,确立生活的正确态度与目的,去追求人生的更大价值与意义,终则获得超越生命。”
三、对学校生命德育的建议
(一)
除了单独开设生命教育课之外,还注意学科间对生命意义的渗透。例如,“生物”教会学生认识生命的奥秘;“体育与健康”教给学生生命运动的常识、保健的方法;“美术”、“音乐”教会学生欣赏生命的美;“语文”发挥文以载道的作用,渗透人性的教育和人文意识,提升学生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理解,教会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学会保护自我,正确地与老师、同学、家人进行交往,学会共同生活。中学的生命教育应以体悟生命的意义,确立正确的人生观,陶冶健全的人格为主。理想和未来是中学生最关切的事情,生命教育要围绕理想的选择,帮助学生构建生命的远景,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彩绘亮丽人生。所以单独的一个学科不足让学生真正的领会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在每个学科的具体教学中去渗透、去引领才会达到提高学生德育素质的目的。
(二)
开展生命德育的第二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建设充满生命情怀的校园文化。怎样能够创造生命化的课堂、生命化的校园,怎样带给学生更多的感动,更多温暖的关怀,让学生形成一个积极的、光明的内心世界?这是生命教育要着力探索的问题。
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实施生命德育,必须培养教师的生命情怀,让其在教学实践实施生命化的教育方式。从已经产生的中小学生的生命问题看,不少是由教师反生命的教育方式所导致,这方面的表现很多,如教师的体罚和变相体罚;教师的病理性语言的讽刺挖苦;对学生冷眼相待的精神虐待;对学生的无端指责和偏心、不公正,等等。这些反生命的教育,轻则造成学生沉重的心理问题,重则导致学生的轻生。所以,进行生命德育,首先要求教师提升自己的生命意识,热爱学生,关怀学生,赏识学生,创造一个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我你”关系,创造一个温磬、和谐和充满生命活力学生成长的环境。
每位教师的教育工作不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不再仅是言传,更重要的是身教;不再仅是严肃,更重要的是微笑;通过“心灵信箱”、“生命演讲”“生命调研”等活动,使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有了生命的关怀和生命的智慧,总之,要想让生命教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突破口,不是简简单单的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先让学校的每位教师真正理解和领悟生命教育的真谛。“教者,先自教”。那么,对学生生命的关怀,不再是高高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去实施,而是站在学生的视角看待我们的德育,生命不再空虚,教育不在困难。
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去,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这里找到答案,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的事业,是需要用该经营的事业,勇士爱去诠释教育生命。
四、生命德育对中小学学校德育的影响。
人的发展是生命意义不断丰富的过程,德育是为人服务的,德育活动的终极目标就是激扬人的生命活力,促进生命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一)
2012年5月16日,东莞某小学的学生不堪被殴打愤然跳楼[⑤]。面对如此沉重的事情,我们应该意识到只有培养起对生命的敬畏,令学生们认识到他们都是世界最珍贵最不可缺少的一分子,他们才会在矛盾面前、压力之下作出理智的选择,才有可能学会尊重理解他人,从而收敛起苦苦相逼的拳头。多年来,我们的教育侧重于书本,注目于升学,而恰恰放松了敬畏生命的教育。人类如果从小丧失了对生命的敬畏,还有什么能制止其成年后犯罪的冲动。生命教育理应是教育的初始,亦是人类认识自我的起点,它应该超于一切学理,贵于一切世间的珍奇。
生命德育,应是人生的第一课,这一课重于围墙的修建,重于防护网的安装。生命德育,在于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更深层次探索并体会生命的意义,珍惜并尊重生命价值。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肯定自己、超越自己,学会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承受失败与困难,做到享受生命。由此可见,生命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教育的归宿。
(二)
在应试教育,升学压力的环境下,往往会忽略了对学生全面发展重要性以及心理教育的必然性,在这样的环境下,造成一些学生冷漠、孤僻性个人的形成,甚至拒人于千里之外,失去对生活的热情,对生命产生错误的认知,进而引发诸多伤害自身或者他人的社会悲剧。从2012年5月18日东周小学生命教育荣获“全国示范”东周小学通过开展卓有成效的生命教育活动,用以破解应试教育学生厌学难题,并有效地激发起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师生乐教乐学,学风生机盎然。[⑥]这个卓有成效的案例来看,生命德育能够让学生提高自我认识,让他们负责任的生活,当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应该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应对。
(三)
学校的德育中的生命德育,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掌握文化知识,也要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并且引导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以创造未来更美好的生活。只有拥有健康的人格与积极的人生态度,才能让学生更好面对自己的学业,正确面对激烈的竞争,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更快融入社会、适应社会。
(四)
生命德育不仅让学生学会生命的基本知识技能,更要让他们体会到丰富的生命内涵,并主动帮助他人理解、认识生命的真实意义,以生命的视觉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自己、人与他人的关系,充分发挥生命的整体性及发展性作用,进而上升在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命质量。
【结束语】生命德育充分关注人的生存状况和生存意义,关注人的成长完善和未来发展,以极其密切相连的对一切生命的热爱。在生命教育过程中让学生感悟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