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德育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
发布时间:2016-06-2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吴旻

 

当前学校德育的确存在着诸如“活动多”、“事务多”、“检查多”、“评比多”等诸多现象,也时常听到老师们抱怨:这么多的事怎能让我们静下心来搞教学?
其实,把德育从活动中、从日常事务中、从学习中割裂开来的想法,本身就是错误的,而检查、评比只是对日常德育的一个阶段性的认证和认可,是对德育过程的一种监控和调整,而不是德育的一种任务附加。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时代的发展,目前学校的一些德育观念亟待改革而且必须改革。我们要建立生命理念下的学生观,把研究学生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切入点,关注每一个生命体有独特的情感、个性、需要状态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首先,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德育首先要关注孩子的生存状态,如果孩子在学校里没有自己敬佩的老师,没有知心的朋友,没有心爱的书籍,没有喜欢的学科,也没有擅长的活动,这五个方面都沉寂在“没有”之中,那么这个孩子迟早要出事。所以,教师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每一个学科老师都要努力成为让学生敬佩的老师;营造良好的人际生活,让每一个孩子在校园里都有知心的朋友;营造书香的校园,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心爱的书籍;积极开发校本课程,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喜欢的学科;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擅长的活动。
德育要防范于未来,关键是在于状态!一张一弛是文武之道,学习一定的时间后就要让孩子们出去奔跑、打球,而不要一味地关在教室。教师必须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说句过头的话,教师甚至可以不批学科作业,但必须关注“心理作业”。学生心理没问题了,学习有了自我的目标和方向,那么学科上有不懂的地方就会主动来询问,学科成绩也就不必担心。
其次,我们要调整学校的德育目标。学校德育要落到实处,需做到“低重心”、“重基础”、“促根本”。所谓“低重心”,就是要自我内心明确“我每天要怎么活!”只有把这个问题搞清楚,才能积极感恩地对待生活,生活的品质也才会发生转变;所谓“重基础”,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每天应该做的事情认真做好;所谓“促根本”,说到底就是孩子的德性,关键词就是“爱心”、“责任”、“诚信”!
抓住这几个关键点,我们学校的德育就能走出繁杂的考核、评比等,也抓住了学生教育的问题本质,德育最要紧的就是“健康人格的培养”
第三,德育要立足培育健康人格。健康人格的培育也有三个方面,即“有教养”、“有憧憬”、“有德性”。教养是德育的基石,这是长期文化熏陶的结果,包括道德素养和文化素养。憧憬实际上是理想、志向、奔头。我们知道,智力好的孩子不一定很优秀,智力不够的孩子也并非没有出息。但真正杰出的人一定是智力好,更是有明确目标的人。我们的孩子会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幻想,是否在你看来有多么的不切合“实际”,我们要切记:千万不要去打碎孩子的梦!
第四,德育方式的转型。
从“管”到“导”:和学生交朋友;用一些好的方法,比如每天一个班级故事,让孩子讨论对故事中人、事、物的看法,再如确定班歌等,通过这些好的方式方法,让孩子自我教育,受到熏陶感染,而不是叫到办公室里训话一通,一味如此,容易导致孩子对老师封闭心灵,甚至产生敌对情绪,那么老师讲得再多也于事无补。尤其是中学生,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尊重,多一点讨论和对话。或许孩子会反复犯错,但这是他们的生理特点决定的,所以我们教育者要调整好心态。
人格感染: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感染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一个自身道德水准不高的老师是很难培养出道德高尚的学生的。所以,教师要不断学习、修身,方能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
对话协商:这是基于把孩子看成独立、平等、有尊严的生命个体。否则,即使对话也是一种置上而下的命令式的。
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改变自己的道德教育观念,才能保证切实提升德育的实效性。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