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生命教育
发布时间:2016-10-3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勇璐琰
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生命教育
王艳蕊(河南省清丰县六塔乡主堡寨中心小学)
人生命的全过程就是由一次次的生命活动所组成。一次次生命活动的质量决定人生命全过程的质量;重视每一次生命活动的质量就是重视生命全过程的质量。教育就是对学生的每一次生命活动进行关怀,学习过程就是一种享受生命的过程,这种关怀是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和教育自身发展价值在“生命活动”实践中的统一,在此教育实践中教师的价值得到实现,生命质量得以提升。前一段在网上看到过这样的新闻,12岁的谌德美是巫山县福田镇五龙乡五龙小学五年级学生,因被父亲怀疑偷了二伯母的100元钱,毒打之后,小孩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自杀。这给我们整个社会上了一节生动的生命教育课,先不说孩子是毒打致死还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自杀,这都引起了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深思,此类事情时有发生,但是,有没有人真的思考过呢?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的我,对生命教育开始重视。
一、生命教育的概述
(一)、生命教育的含义
生命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那么为什么要进行生命教育呢?随着部分青少年物质追求的迷失、社会道德的衰落、身心发展的龃龉、有限岁月的虚度,加之自杀行为得不偿失频繁发生,我国推行生命教育变得刻不容缓。
开展生命教育是整体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青少年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中小学大力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激发他们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奋发成才的志向;有利于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意志融铸在青少年学生的精神中,培养他们勇敢、自信、坚强的品格;有利于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增强他们在国际化开放性环境中的应对能力。开展生命教育是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校园伤害、意外事故等威胁青少年学生人身安全的各种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迫切需要培养青少年形成科学的生命观,进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开展生命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长期以来,由于生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常常得不到及时指导,对无法预料且时有发生的隐性伤害往往难于应对,导致一些学生产生心理脆弱、思想困惑、行为失控等现象。因此,需要积极引导学生科学理解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和生命的意义。开展生命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责。家庭教育是生命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相当一部分家长不了解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忽视青少年渴望得到理解与尊重的需求,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对孩子或者期望值过高,或者漠不关心,或者过分包揽,或者放任自流,加剧了部分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如厌学、离家出走、自杀等,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迫切需要引导家庭开展科学、正确的生命教育。开展生命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校现有课程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内容比较单一,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针对性、指导性尚不明确;对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缺乏有效的操作性指导;部分教师受传统观念影响,对青少年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发展的理解和指导存在观念上的误区;对校内外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缺乏系统有机的整合。因此,必须加快学校教育的改革,从生理、心理和伦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善待生命,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健康成长。
二、小学生的生命教育
(一)关注学生生命的需求
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有这样的几种需要:探究的需要、获得新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被欣赏的需要、责任承担的需要。一旦触及学生的生命需要,必将创造出瞩目的奇迹!离开了需要谈教育,无异于舍本逐末,又如何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关注生命的?
(1)设立“心灵对话”平台,了解学生生命需要
在班内或开设“知心信箱”,或设立“悄悄话专栏”,或通过日记形式,设立教师和学生心灵对话的平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所表现出的心理需求、心理问题,教师经常以谈心、故事暗示、书信、主题班会等形式及时做好个别学生的疏导工作。以“心灵对话”为平台,进行有关心理问题的诊治与疏通,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帮助解决心中烦恼。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工作,减少“问题孩子”产生的机率,促使他们健康地成长。通过设立“心灵对话”平台,使教师亲近学生主体的生命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从而使教育融入学生心田,激发“自我实现”的强烈内驱力。
(2)美化环境语,创设高雅的校园氛围
关注儿童在生活中所发出的声音,解放他们的嘴、手,让他们尽情地表白,我们才能找到儿童需要什么,该为他们做些什么。古语说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百万买宅,千万买邻”。良好品德的形成也一样需要一个良好的生活氛围。校园是儿童生活的重要场所,营造情趣高雅的德育氛围,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到“感召”、“净化”
和“制衡”的作用。学生喜欢的学习环境应该是触手可及、举目可视的,应该有自己的参与,有自己的影子,这样的德育氛围才能引起儿童兴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于是,“红领巾广播”开播了;校园的板报上有学生的佳作;花草树木上有学生自制的小标语;走廊上有学生精制的垃圾桶;墙报上有学生可爱的作品……我们还在校园的走廊上张贴图画,为学生提供榜样,提供的榜样是可敬、可亲、可信的,并具有权威性、真实性、感染力,使学生能发现自己与榜样之间的差距,引导他们向往榜样,仿效榜样,推动他们把榜样的实行当作自己的典范,促使他们将榜样的精神内化为自己行为,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努力着。
(二)关注学生生命的个性
学生的个性是丰富的,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不同的认知特征、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欲望渴求、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创造潜能,从而铸就了千差万别的每个学生的个性。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在于发现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让个性自依附走向独立,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内向走向开朗。
(1)关注生命的个性,要创设宽松氛围
宽松的氛围,是个性自由流淌的小溪,是个性自由穿透的阳光,是个性自由翱翔的天空。教师任何时候的严厉训斥、冷嘲热讽,都只会扼杀一个个创造的萌芽,使学生丧失表现的信心和勇气,无故地产生自责和恐惧心理,使个性发展陷入依赖、封锁、禁闭的尴尬境地。相反,教师对学生亲切的交谈、信任的注视、宽容的微笑,以及融入尊重、关爱的举手投足,都可以构成一种宽松的教育氛围,置身于这种氛围,才能产生“如沐春风”的愉悦享受,使自己的个性彰显光彩。
(2)关注生命的个性,要进行多元沟通
个性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沟通,学生的个性必须在沟通中得以协调。教育应走出“自我封闭”,拓展沟通交流的时空,协调和整合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努力与家庭、社区建立多元沟通机制。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父母的直接影响,身为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家教观,有义务、有责任担起家庭教育的重任,了解孩子的思想道德状况,创设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学习氛围,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校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家长广播学校等,向家长宣传家教的经验,介绍家长的家教体会,使家长相互学习,改变教育观念,沟通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形成学校与家庭整体联动教育网络,学校要与社区联系,让学生多参与一些公益性的服务,营造更为广阔的教育空间,引领学生在合作中发展个性,在为社区服务的体验中健全个性、完善个性。
(3)关注生命的个性,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发展学生的个性,要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成功。我们努力创设积极进取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在思想品德、知识水平、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特长培养等方面都满怀信心地去进取,让学生有发展个性的机遇,有成功的体验。我们采取举办学生个性特长展示的方法,开辟“你在这点行、我在那点行”、“今天若不行、明天还能行”等学校个性展示擂台和班级个性展示擂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以达到弘扬个性、实现自我的目的。
(三)重视家庭、社会力量,形成生命教育合力
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密切的配合,共同参与。台湾地区的生命教育最早就是由民间社团引入并逐步在全岛推广的。目前台湾许多民间团体、社会机构如德容基金会、得胜者教育协会、彩虹儿童教育中心等都积极投入其中。此外,在现有的18个生命教育网站中大部分是由宗教团体建立的。我国的生命教育尚处于萌芽阶段,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社会、家庭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推动生命教育的发展。孩子的教育不光是老师的责任,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教育中也是至关重要的。在生命教育方面,家长应该做到正确教育学生:关心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不提倡暴力解决问题。在孩子面临问题时,应该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关心孩子,理解他,再站在朋友的角度给孩子一些意见,这种方式要比暴力解决问题有效得多。
生命教育在具体议题上固然有不同的侧重,但面对这些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则是互通的。依此,真正的生命教育应从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着手,帮助青少年从小开始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并发展每个人独特的生命,并将自己的生命与天地人之间建立美好的共融共在关系。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