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关于新课程中“无痕德育”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6-10-3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张春燕

 

关于新课程中“无痕德育”的思考
江西省九江市教研室  林 琼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既是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
杨东平先生在《科学发展观与当前中国的教育改革》中提到了关于教育的三个问题,他强调其中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就是中国教育当中的人文教育和道德教育的衰落,或者叫失败──在极度功利化的社会当中,最基本的伦理道德教育被放在非常次要的位置。
是啊,道德教育在哪里?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道德存在于生活之中。
在一次省义务教育新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实验经验交流会上,有位校长谈到最让自己头疼的就是校园里总是在不知不觉中会有几张小纸片,常常是前面刚刚做完了大扫除,转眼间又会在某个显眼的地方出现几片小“白点”……校德育处也想了很多办法,如派小小监督岗、给捡纸学生所在班级加分、抓到乱扔纸屑者的班级扣分等,但都没有解决根本性的问题。后来他走了很多学校,发现这竟是个普遍现象。其实很多道理在德育课上讲了无数遍,可孩子们仍然“明知故犯”。
这从表面上看是个德育问题,但反映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来却是非常现实的问题,是实实在在存在的问题,是不能回避的问题,也是我们感到困惑的问题。的确,如何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我们每一个德育工作者都正在面对的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教育过程中,儿童越是觉察不到教师的教育意图,教育效果就越好。我认为这条规律是教育艺术的核心。”
可见,德育追求的是一种无痕的教育,仿佛是“春雨润物细无声”,它通常伴随着其他主体活动自然而然地生发,水到渠成地推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理念,最终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进一步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教师角色,树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最终构建一种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能很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轻松愉快的氛围,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转变角色,更新观念是关键
转变角色首先就要更新观念。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总是习惯以一个尊者、长者、说教者的身份面对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常常可以听到一些赤裸裸的教条:要怎么样怎么样,不要怎么样怎么样;必须怎么样,否则会怎么样,让学生十分反感。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学习做人是本课程的核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意转变角色,要认识到,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必须通过学生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所以,要进行“春雨润物细无声”般的无痕教育,首先要从转变教师的角色定位做起。
新课程对教师角色有各种各样的定位,当你走进网络世界,只要输入“教师角色”四字,铺天盖地的关于教师角色的不同诠释便迎面而来。那么,在我们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上,教师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我们认为至少应扮好这样三种角色。
(一)我们要做学生的朋友
要能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对于自己的过失和错误不要过多掩饰,这样才能更好地与学生一起探讨、解决各种问题。如一位教师执教《做个快乐鸟》一课时,她坦率地告诉学生们,自己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烦恼和不愉快,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烦恼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事,要学会正确对待自己的烦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事实证明,好的师生关系应从做朋友开始。在课堂上,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能使教师的教书育人事半功倍。在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下,教师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兴趣需求,使学生的主体积极性逐步得到激发,教育的外在强制性渐渐向教育的内在需求性转变,从而使学生“亲其师,听其言,效其行”。
(二)教师要做学生心理健康的引路人
我们认为,对小学生来说,很多德育问题并非其道德品质问题,而是心理问题。因此,教师要注意观察了解学生,启发学生说出自己心里的话、心中的困惑,在课堂上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学习心境,满足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个人感受、体验和价值观,关注学生个人的生活经验,把学生看成是道德的建构者和知识与文化的创造者,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不足和困惑。
在前不久,我们课题组对全市九所课题实验校的2428名学生及其教师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在问到“有了烦恼最先求助谁”时,51.5%的一年级学生,44.1%的二年级学生,46.2%的三年级学生,32.7%的四年级学生,30.7%的五年级学生最先求助的是老师。而在问到“你是否很希望和老师谈心时”,72.8%的一年级学生,70.8%的二年级学生,70.29%的三年级学生,61.3%的四年级学生,53.3%的五年级学生都希望能常和老师谈心,而我们的教师能做到经常和学生谈心的却不到40%。是的,我们不否认现在的教师负担重、压力大、能自由支配的时间少,但就凭着学生对我们的信任,我们是否应该多做一些努力呢?!
(三)在新课程中,教师还应是道德的监控者和纪律的监督者
教师要明确地告诉学生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研讨,自己判断是非;对于一些错误行为要敢于管理和善于管理,从而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道德行为习惯。
有些教师认为新课程强调赏识教育,因此课堂上总不忘夸奖学生,却忽视了纠正学生认识上的偏向。如一位教师上《和钟姐姐交朋友》,教师课中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填时间表,有的孩子填七点起床,七点半上学,教师表扬,这很正常。可有的学生填九点上学,教师还是表扬,有的孩子填三点上学,教师仍旧表扬──课堂上倒是热热闹闹,学生也很开心,可到底怎样才能和钟姐姐交上朋友,学生仍是一头雾水。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而真正的教育只有当学生有了自我教育要求的时候才能实现”。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强化师德,从观念上调整心态,转换角色,杜绝使用愚蠢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中内化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二、了解学情,有的放矢促实效
要上好德育课程,课前调查是个不可缺少的环节。这里,我想说明的是,我们所说的课前准备并不是指课前铺垫,课前排练,而是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内心,去了解他们原来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在这个主题中他的困惑是什么,他可能还存在哪些问题……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如一位教师在上《我会好好地吃》一课前,通过问卷调查与谈话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对“好好地吃”这个问题的认识以及学生饮食上的习惯。结果发现,大多数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不会好好地吃,对自己孩子的饮食习惯很不满意,如家长反馈的信中提到孩子“挑食”的占46.8% ,偏食的占23.4%,吃饭慢的占36.2%,边吃边玩的占27.7%,边吃边看电视的占27.7%。而学生对良好饮食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也认识不够,尤其不知道怎样吃才有利于自己的身体健康。于是,教师在教学中针对性地补充了一些“挑食、偏食不利于成长”的实例以及正确的饮食习惯知识等,不仅丰富了教材,而且拉近了知识与孩子们的距离。
以往,我们都觉得孩子不太会注意夸别人,学习别人的优点。有位教师在上《我也棒》前通过谈话发现,许多孩子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棒”在哪里。为此,这位教师在课前设计了一份调查表,让孩子们去请自己周围的人帮助自己找优点。记得第一次收上来的调查表大多来自家长。教师发现,大多数家长眼中的好孩子都集中在学习成绩好或有特长方面,而一些“灰色”及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拿回来的调查表则大多是对学习成绩的期望。于是教师又发给孩子们第二张调查表,告诉孩子可以去找自己喜欢的老师、朋友或邻居,并指明一定要写优点。在那节课上,教师不仅设计了让优生展示的“大家眼中的我”讨论会,也有让特长生展示自己技艺的“才艺展示台”,还别出心裁地安排了让灰色学生也能发现自我的“小优点大发现影院”,那些在班上成绩不是很好但会说笑话、会做手工、爱劳动、乐于助人等学生都有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课堂上每一个孩子都体验到了成功和自信,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试想,如果不做课前调查,那么这节课很可能变成一节优生表现自我的展示台。
因此,我们的教学内容一定要紧扣学生的实际生活状况,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共鸣,更具针对性,也只有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才能有“润物无声”的品德教育。
三、真诚互动,多元评价重参与
参与实际上就是解决互动问题。互动了就会有问题生成,问题生成了教师就得给予评价,这又涉及课堂上教师的多元评价问题。
有一位教师执教《我和动物交朋友》,课上让孩子们带来了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对这些活生生的“客人”,孩子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教学效果非常好。然而课下有些教师认为带这么多真正的动物走进课堂不太现实。其实,那位上课的教师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有一种亲身感,只有有了这种亲身感,孩子们才会有最真实地体验,也才会在与自己喜爱的动物的直接接触中发自内心地说一句:“啊,这些小动物太可爱了!”
低年级的孩子,你对他说再多的道理都是抽象的,而这节课上,教师和学生一起与动物亲密接触,不断地与学生交流怎样去爱动物,教师还用数码相机当场记录下学生与动物亲密接触的快乐场面,让教材中的情境与学生真实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而教师在这种共鸣中真心实意地蹲下身来,倾听孩子、理解孩子、欣赏孩子,并随机给予积极的引导,这就是无痕的教育。
再比如,一位高年级教师上《我的责任》一课,其最成功之处就是让学生都参与到了课堂教学中来。在参与的过程中,孩子们都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并在互动中生成了许多问题。如果这位教师在生成问题的过程中再注意评价和引导,这节课一定会更加完善。
印象最深的是课上有一个戴眼镜的小女孩,她在说到做家务事时,提出吃完饭后洗碗要编号,每个人按号洗,这样才公平。后来大家说到公用电话亭里的话筒掉了谁去捡时,她又提出应该由老师去放好,因为老师应该做榜样。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了板书──“大家都要做”。细想想,这女孩说得并没错,但从这个女孩所回答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出,这女孩对别人的要求较高而且还要求绝对公平。如果我们的教师在引出“大家都要做”前能再强调一下“我”的责任是否会更好一些呢?比如,我们是否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电话亭里的话筒掉了,教师和学生同时看到了,教师正准备去扶,孩子是不是也可以抢在老师之前做?
再回到我们前面说到的捡纸事件。假设我们设计出这样的情境题:“如果操场上有几张小纸片,同时有三个人看到了,他们是校长、教师、学生,那么会出现几种结果?”用这种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引导孩子懂得“大家都要做”不仅意味着每人都要做同样多的事情,也意味着大家都有责任主动做、自觉做、争着做。当然我们在要求学生争着做的同时也要强调我们教师、校长都应该争着去做,只有大家都主动做、自觉做、争着做,我们的校园才会一天比一天干净,一天比一天美丽──这才是真正的无痕德育!
“教育是一个内心的旅程”,只有“春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才能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内心。教师们,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将这门全新的课程带给我们的巨大挑战转变为难得机遇,将机遇转变为现实,真正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找到一条通向生活(社会生活)的道路。我想我们每一位教研员和德育课程的教师都应该也有责任共同努力,让这门课程真正地起到它应该起到的作用!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