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之我见
发布时间:2016-10-3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吴旻
哲学家帕斯卡尔说:“人是世界上最脆弱的一棵苇草,但却是一棵高贵的苇草,因为知道自己要死亡。”也就是说,人对死亡是有自我意识的。也正因为此,人才感觉到生命的可贵并越发珍惜。这也是作为当今教育之主题的——生命教育的核心所在。
生命教育是人与人灵魂的碰撞,我们是否有力量叩问内心,我们是否能关注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并尽力去成全生命呢?
一、为什么要进行生命教育?
教育的原点在哪里?教材?课堂?分数?还是名次?意识到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均是活生生的人,于是有人提出教育“以人为本”。何以“以人为本”?如果能够将人的生命作为教育的起点、核心。那么教育的目的就可以被理解为以“人”的方式来认识人、引领人。可我不得不说,当前教育离开这个本真似乎有一段距离了,面对功利化、技术化的教育,课堂上只留下了翻飞的文字、肢解的段落、严肃的公式、残酷的分数和师生面无表情的脸,看不到人的痕迹,生命到哪里去了?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教育是一个病毒感染者,何以解毒?为教育注入生命,生命教育无疑是现代社会的解毒剂,是改变教育弊端的良方。当教育回归生命的本真,实现生命的灵动,体现出人与人的交流碰撞时,教育才有被唤醒的可能。
(一)生命是教育之本。
“受同学欺负,初二学生服毒自杀”、“只为几十块钱,少年竟投毒”,看到这样的报道,不由得使人心头一阵阵发颤,同时也让人感到唏嘘不已:为什么他们对于生命如此轻率?人的生命是道德的载体,没有生命,自然就无道德可言,不讲生命教育,道德教育自然会落空。但我们的一些教育,却被“功利”所包围,“生命教育”反而成为盲点。为此,我们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根据有关权威机构披露,在17-34岁的青少年中,自杀已经成为第一死因,而且近两年青少年自杀有明显的低龄化趋势。与此同时,青少年伤害甚至杀害其他生命的事件也屡屡发生。您是否注意到了统计数据背后的事实:问题的诱因往往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儿,不过是一次考试,一句批评甚至一块橡皮、几块钱而已。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因为一点小事,就会那样漠视生命?如果您是家长或老师,您为此反思过您在对孩子的教育中缺失了什么吗?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经说过:“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百位老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据调查,大多数的父母都没有意识到要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也没有意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而且,在一些中小学里,生命教育至今仍是一片空白。很长时间,我们的社会忽视人的个性的发展,过分强调人的社会性。越来越多的规训约束,越来越重的课业负担,越来越多的孩子被封闭在狭小的空间中,他们对死亡缺乏最常识的了解和思考,不知道死亡对自己和亲人意味着什么,对生命价值缺乏基本的认识,不懂得珍爱生命。生命教育是什么?它的根本在于唤醒人的生命意识!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是指身体、心理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不知如何与人相处、活着是为了什么,这几乎是每位独生子女都遭遇过的尴尬。要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任重而道远。期望广大家长与老师能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孩子的成长中,我们该做些什么,不该做什么?
中国当代教育理念的发展走过的是一条曲折之路。从浓厚的政治色彩到极端的功利色彩,再到如今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其发展极为艰难,如今呼唤人性的回归,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人格的完善、发展,教育学生热爱生命、指导学生光大生命,发挥学生潜在优势,提高学生生命质量,成为当今教育的主题。
在教育工作中,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要通过各种形式教育学生尊重生命,知晓生命的不可重复性,就是要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
在学校班级建设中,建立起帮助学生成长,解决学生困难,方便学生学习,维护学生权益的服务体系。教师要真正做到想学生们之所想,急学生们之所急,帮学生们之所需,让学生在学校有家的感觉。
(二)激励是生命的阳光。
我们的学校教育是面对生命的,无论学生在学校里生活了一年、两年、还是三年,我们教师都要对他的一生负责。既然如此,我们就不能凭一次考试的分数论英雄,论成败。生命存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没考上大学依然要成长,平凡也是人生。
大多数教师能够爱“好学生”,对成绩差和调皮捣蛋的学生却往往爱不起来,因为他们给老师带来的更多的是麻烦。但是走出校门后,他们同样要面对竞争和生存的问题,他们能很自信地面对吗?很难。因为,他们在学校所能得到的常常是最差的分数,老师恨铁不成钢的脸色以及同学们那看不起的眼神。如果就这样让他们带着自卑走向社会的话,那就是我们教育的失败。我们的教育不能总是让学生面对失败,而一次成功的体验就是一次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一次鼓励的话语会让学生永远铭记,成为前进的动力。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教育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机器的教育。以现代人的精神培养现代人,以现代人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现代人的自我价值和自我尊严不再需要外来的肯定,而是靠人的自我成就感、自我满足感、自我实现感来实现。
二、如何进行生命教育?
如何让生命回归教育,一条途径便是让它以课程的形式呈现,从广义上理解,生命教育应该渗透在所有的学科课程教学和学校各类教育活动中,这样说来,所有的教育都是生命教育;从狭义上说,特别是在生命教育缺失比较严重的时候,也可以开设专门的课程来强化生命教育。
(一)谁来教生命教育课?
从广义上说,每位老师都需要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理念。如果生命教育作为专门的课程开设,我认为担任生命教育课的教师不存在学科限制,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可能参与生命教育课的教学工作。我们都知道,教师受教育的经历将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那么不妨自问,在我们所受的教育中,是否存在良好的生命教育呢?我们的世界观的形成受到时空的局限,我们对生命的认识是否合于生命的本真,我们是否具有细致的生命感受、深入的生命体验和直面生命真相的勇气呢?我想生命教育课的教师首先求取的不应是相关的教学技术,因为“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只要我们用正确的眼光来看待到人自有的局限,将生命教育看作师生同修共习,共同成长的过程,是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平等的对话与交流。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坦诚面对,承认暂时无法回答之处,不是有位教育家说过,我们在学生身上领悟到了生命的雄伟吗?
(二)生命教育课教什么?
生命是复杂而多样的,这注定了生命教育的内容也是复杂而多样的,谈到教什么,可能只能从用什么样的观念和线索,选择、构建生命教育的内容说起,寻求更为辩证与理性的生命认识。
1、审视传统,回归本真
生命的内涵是宏大的,关乎生命的观点有许多“不可言”,而当下教师所接受的教育中,有多少生命化、人性化、民主化的成份呢?生命教育的过程,应该是老师带着人文关怀,对社会的,自我的,学生的生命观念的重新审视和寻找的过程。比如,在传统观念中,我们被教育“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于是形成了学生学习的“黑色动力系统”,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挣大钱,出大名,做“人上人”,但事实是,更多的人只可能是人中人,是普通的人,如果用这样的观念来评价,那就意味着,这个社会充满了失败者,而失败者对自己唯一的解释是“吃的苦不够多”,学习成为“苦”的根源。于是我们看到大量的自认为吃够了“苦”的学生,从中学苦读到大学,从大学苦读到硕士,从硕士苦读到博士,当他发现自己在一时间不可能成为“人上人”时,他已经失去了做“人中人”的勇气和自我的认同,结果是我们看到大学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导师,这些我们眼中的“精英”分子,纷纷放弃生命走向不归之路。
2、尊重多元,和而不同
生命的多样性让世界丰富多彩,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在肯定并尊重生命多元化的基础上,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回望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常常具有强烈的二元对立,“你不是朋友,便是敌人”不存在第三种身份。生命的本真告诉我们,黑白之间不是灰,存在着更丰富的色彩。比如在我们所受的教育中,要求大家做到“毫不利已,专门利人。”能这样做的人的确非常高尚,但人性中本能的自我保护,常常使我们不能践行这种诺言,于是心里对自己所为充满了否定和自责,这种被强化的高尚的观念让生命常常处于忐忑不安中。倘若遵从生命的本性,了解人的局限性,我们能在利人与利已中,发现存在着多样性的选择,“损人利已,为人不耻;利已不损人,为人的底限;利已利人,智慧的为人;损已利人,高尚的为人。”在我们的为人中,至少把持住为人的底限,高尚的为人值得期待,但不必强求,这种多元的选择,让我们能够在内心达成一种平衡与安定,让生命更加从容。再比如传统观念告诉我们“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事实是不是这样呢?当我们读到马龙的故事,会清晰的体会到“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得到回报。”这源自于人生命的局限,如果人对自身的局限性没有自知,当自己的努力没能得到回报时,生命便会落入失意和无助的陷阱,内心失去平衡。“人贵在自知与识势”,对自己和他人宽容,会让自己和社会达到更高层次的和谐,欣赏到不一样的美。
3、直面矛盾,在冲突中成长
我们追求的教学往往是行云流水般,教学中的问题都会有准确的答案,在教学中害怕出现矛盾与冲突,甚至有意识地回避矛盾与冲突。而我们的生命最常遭遇的就是冲突和矛盾,正是在冲突与矛盾中,人才能学习和成长。只有在冲突矛盾中,我们的教学才能直逼内心,直击心灵。比如,我们常常教育孩子们要诚实守信,可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的诚实守信,往往会给自己带来损失,如果生命教育回避了这对矛盾,只一味地阐释诚实守信的重要,当学生回到现实中时,这种观念如何能与他的行动统一起来。直面矛盾,我们会发现,人在利益的诱惑下是很容易偏离“正道”的,其实隐藏在诚信背后的是两难选择,这时,我们并不是要帮助学习或代替学生做出我们认为正确的选择,而是通过分析,体验,让孩子们了解到这种选择的艰难,了解到选择的后果,把最后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这是对孩子的信任,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孩子在矛盾冲突中的成长。
(三)生命教育课怎么教?
“怎么教比教什么更重要”,在回答这个问题前,不妨反思我们多年德育的得失,尽管颇有成效,但也存在着费时费力,水过鸭背,不着痕迹的问题。这当然和我们的教育内容与社会现实相背离,一味追求大家所难以企及的高尚,与不能辩证的看问题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我们在思想教育方面过多的强调知识的传授和采用说教的方式有关。
1、生命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师生的共同建构
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幸福》一书中说:“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教师在生命教育实施的过程中,需要给知识注入生命,使知识变得鲜活起来。我们可以用经验来激活知识;用思维来建构知识;用情感来丰富知识;用心灵来感悟知识;用想象来拓展知识。努力追求教育之于生命的最高境界。
2、教师要学会聆听学生的心音
学生生命观念的建构需要教师为生命教育提供开放的、平等的对话的氛围,建立在对学生感悟信任的基础上,在生命教育中,教师不是绝对真理的把持者,是聆听者,听到学生心底的挣扎与呼唤;是组织者,巧妙地帮助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生命理念;是引导者,将学生引入生命美妙的境地。教学活动过程就是师生共同的生命经历和生命成长的过程。
3、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领悟
“观点往往不可以被传达”,关于生命的体验无法在我说你听的教学方式中达成。这时,活动作为获得真实体验的有效教学方式,显得尤其重要。这里所指的活动,绝不是停留在说一说,做一做,想一想的基础上,活动的设计与生活紧密相连,是学生生活的迁移和倒影。在活动中揭示矛盾,在口头上或言说情景中,我们很难体验到真实生命的感受。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一个体验性的教学活动,他在黑板上画了一个三角形,然后告诉学生,如果你说它是圆、方形,你都可以得到一个水果,但如果你说这是一个三角形,你什么也得不到,学生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在水果和说真话间做着艰难的选择,人在没有利益驱使时做出正确的选择是容易的,但在权利的诱惑中,充满了矛盾。但正是在这种强烈的矛盾冲突中,学生感受到诚实的可贵与不易。生命教育的有效性,建立在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教师往往需要具有内隐的、活泼的、流动着生命情感的观念,而这种情感在活动中能够得到有效的传递。比如,对于父母养育自己的不易,用语言是无法表达的,可以通过孩子们自己对植物、动物的养护过程中体验到。在这种活动中,学生才能产生强烈的感动与震撼,而活动是情感体验达成的通道。
三、浅谈生命教育在学校的开展
作为生命教育的体系是比较复杂的,而让中学生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生命价值则是生命教育的一大重要板块,这也为在“学科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成为了可能。除此外,还可以利用学校团队会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一)教学生学会珍爱生命
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对于死亡的教育是回避的、淡化的。“不知死,焉知生。”回避只能让学生在巨大好奇心的驱使下,从不正常的角度对这一命题进行“窥探”和解释,这种不正常的视界,会让死亡变得更加恐怖、神秘。生命教育直面死亡,直接与学生交流死亡的话题,向死而生,在死亡的背景下更深刻的理解生命的意义,突显生命的价值。
笔者在一次关于德育教育的班会上,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位男士一边在海边散步,一边注意到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昨夜的暴风雨卷上岸来的小鱼。被困的小鱼尽管近在海边,然而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很快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小鱼就会因缺水而死。突然,这位男士发现海边有一个小男孩不停地从浅水洼里捡起小鱼,扔回大海。男士禁不住走过去:“孩子,这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哦,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捡回一条鱼扔回大海。
通过这个故事,笔者想让学生学习故事中的小男孩珍爱生命的美丽心境。一位日本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要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这种情怀就是在乎沙滩上每一条小鱼的生命的男孩所拥有的情怀。否则,视小鱼如草芥,对鲜花而蹂躏,即使其道德评分很高,也失却了人的生命价值观。对人的尊重,对宇宙的敬畏,最基本的就是尊重生命的存在,知晓生命的不可重复性。一个对外部世界冷漠无情的人,是一个没有希望的人;一个由许多对生活、对生命无动于衷的人组成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冷漠永远是人类的杀手。这个故事又恰好对应了泰戈尔的一句话:“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
我们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仅仅是因为人类有怜悯之心,更因为它们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我们敬畏生命,也是为了更爱人类自己。
(二)在学科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
一是让学生通过感悟来体味生命价值,在学校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言环境和深厚的历史、地理和人文渊源。在各学科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不仅可以活化学科教育,使教学更具有生命意义,而且可以通过感悟让学生来体味人自身的生命价值。二是让学生置身于情境来认识人生,生活是各科教学最广阔的背景。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是各学科教学的必由之路。生动、逼真的情境,能充分调动主体内在的真实情感,更能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人生观。这就是生命教育所希望并要努力达成的目标。三是让学生在“生成”中学会珍爱生命。教学活动是人的活动,课堂里的每一个个体都有着鲜明的个性,独特的思维,不同的生命阅历……“人”的复杂性决定了课堂教学的“不确定性”,而这些“不确定性”恰恰是我们应该加以利用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新课程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在于教师从生命的高度、以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因此,在“生成”的课堂教学中,关注生命内涵是生命教育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的关键。一位语文老师在将要结束课文《生命》一课时,突然受一位学生所提问题的启发,创造性地设计了一个说话题目,要求每位学生为自己做一篇悼词:假设自己死了,然后再用悼词的形式,追忆一生。在我国特有的忌讳死亡的传统文化影响下,老师课堂上这一史无前例的“生成”看似很冒险,实则最有效地做到了让学生加深对生命的体验,感悟人生的不易和生命的珍贵。从根本上让学生体味并意识到生命对于自身,对于家人和朋友,对于社会具有的意义,从而真正学会珍爱生命。
四、人文关怀――生命的至爱
以人为本,就是要体现在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上。仁爱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几千年来在中华大地延续发展,养成中华民族淳朴善良、忠信豪爽、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德与精神深深熔铸在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之中,成为更高尚的价值观念。我们教师每天都在做人的工作,人的情感是丰富多彩的,健康的情感应以提升现代人格为目的,弘扬民族精神为己任,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追求高尚的情操。无论多么先进的教育手段都不能否定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教育工作,无论现代传媒多么发达都不能代替人与人之间的融合和交流,无论各项制度多少完善,都不能忽视人文关怀的巨大作用。
“以人为本”的教育应该更多地提出和实施自我教育、潜在教育、人性化教育、成长教育、生命教育,使学生拥有自由的空气、民主的精神,平等的对话、心灵的撞击、成长的体验、探索的追求、丰富的生活和对未来的憧憬。教师应当将“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真正树立终身教育观,为生命成长的需要服务,让教育真正成为唤醒学生心灵的音乐,让学生享受教育、享受生活、享受人生。
生命是教育永恒的主题,生命因教育而丰满,教育因关爱生命个体而充实;让生命在教育中诗意地生活。未来的路任重而道远,让我们不断探求,去把握生命的真谛;让我们共同努力,去增添生命的色彩;让我们一起携手,去享受丰盈而灿烂的生命!让教育淋漓地展示人性的魅力和对生命的至爱!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