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让师爱与尊重同行
发布时间:2015-11-0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李维

 

前一阵子,同学们纷纷在“每日一言”中反映,我们班的体育委员王鸿时常欺负同学,很多同学对此很有意见,觉得他无法很好地带队上好体育课,向我建议更换体育委员。
为此,我特地召开了一次班会。当我让大家说说自己的意见时,同学们纷纷在我面前“控诉”王鸿的不是。在群情激奋之中,我看到了他沮丧的双眼里蓄满泪水,嘴里喃喃自语:“我没有,我没有……”我的心被深深震动着:一个孩子的自尊心已在同学们无情的声讨和践踏下缓缓凋落,在这样的千夫所指下失掉自尊的孩子,他真的会改正错误吗?
于是我开口:“你们中如果有谁从来没有犯过任何错误,就可以站起来继续批评王鸿。”同学们呆住了,教室里鸦雀无声,谁没有犯过错误呢?“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如果他就是你自己,你也会希望有改正的机会吧?”同学们纷纷默默地点了点头。我将询问的目光看向王鸿:“你可以做到吗?”他的眼里闪着泪花,坚定地点了点头。
我知道事情并不能就这么肤浅地结束,如果找不到问题的症结,今天的这种局面仍将重演。下课后,我将他叫到身边,问他对今天这件事的看法。
他羞愧地低下了头,揉搓着衣角:“老师,对不起,我不该动手打他们。”
“没关系,你能承认错误老师很高兴。希望你真的能改正。”
“老师,我会的。”
“那你当初为什么会打同学的呢?”
“老师,我不是故意要打他们的……我只是……想跟他们玩。”
话说到这儿我已经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或许王鸿并没有要去欺负同学的意思,但是不会和同学相处的他却选择了最笨的一种方式以期待引起别人的注意。我看着他红红的小脸,微笑着对他说:“别担心,老师都明白。”原来,他需要的是融入同学的方法。
  行为的过程和结果的本身往往存在着两面性,学生的“错”也如此,如果我们偏听偏信,只从教师的角度去分析学生的 “错”,甚至放大学生“错”的行为的影响,动辄对学生使用“软暴力”,那往往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假如我们能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学生的“错”,对学生给予充分的信任与尊重,辩证对待学生的“错”,则往往会发现犯错学生的行为中蕴藏着不为人知的一面。然后抓住这一点,给学生以指导和帮助,让学生在反思中纠错,在纠错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对于其他同学来讲,这可能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可对于王鸿来说,却是关乎他尊严的一件大事。犯错的孩子就不需要尊严吗?让师爱与尊重同行,去擦干那泪湿的双眼,给予悔改的心灵以机会,为焦渴的灵魂洒下一片爱的绿荫。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