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化叛逆,回归美丽》省“蓝天杯”二等奖
发布时间:2015-11-1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周建强
润化叛逆,回归美丽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
周建强 中学高级教师 邮编:213162
【摘要】
“叛逆生”的转变需要班主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耐心地说服教育,需要班主任放低姿态、用爱心滋润他们,用真情打动他们,和家长做好沟通工作,对“叛逆生”坦诚相待,给他们机会,给他们鼓励,给他们掌声,用爱弹奏一首首美妙的育人篇章!
【关键词】 润化 叛逆 美丽
【描述】
小邱是六(3)的一名队员,一个让人一见就非常难忘的小家伙:中等个头,小脸白白的,双眼皮的眼中装满了倔强与叛逆。他,每天闯祸最多,而且无论你怎样对他说服教育,他也不会说一句“我错了”。 陈春明老师刚接班的第二个星期,他竟然在其背后帖上一个“猪”字,老师叫他做事总是爱理不理,他对待任何一个老师的态度都是高昂起脖子,用不信任的眼光看你,语数英老师常在一起讨论:这哪里是个孩子?分明是块顽石。
【指导】
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周老师首先发现了他的闪光点:他很聪明,也很爱劳动,爱打抱不平。从此,周老师常用热情的目光去迎视他的漠然。渐渐的,他的漠然淡了,也许他感受到了老师不嫌弃他,甚至对他比对别人还好。一天,周老师发现他的作业进步了,就赶紧抓住这一契机对他说:“其实,老师特别喜欢批改你的作业,因为你认真的时候做的作业非常工整,令人赏心悦目!老师多么希望能天天看见你这样的作业,行吗?”他沉默地点点头,第一次把作业认认真真地补完了,周老师连忙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说:“大家看,邱同学今天的作业做得好漂亮哦,大家掌声鼓励他!”周老师还奖了他3本漂亮的本子,上面写着:“相信你,用这些本子写的作业每次都是100分。”他在一片鼓励的掌声中接过本子,同学们向他投来了赞许的目光,他的眼睛湿润了。
之后,周老师主动找了孩子爸爸进行了一次促膝谈心,这次长谈让老师们知道:这位外来工爸爸错误地以为儿子如果像自己一样没文化,将来踏上社会就寸步难行,所以对儿子总是严加管教,可事与愿违,在他的“棍棒”教育下,儿子随着年龄的增大越来越叛逆,他也对儿子彻底失去了信心,觉得孩子一无是处,已经无可救药,由于孩子成绩差、品行差等原因,不知不觉自己也产生了自卑心里,所以一直以来总是回避着老师,不敢与老师交流。看着这位痛苦的家长,周老师决定帮助他树立信心,重新燃起他对孩子的希望。
该采取怎样的行动呢?周老师相信:表扬学生就是表扬家长,批评学生就是在打家长的脸。于是,他决定从孩子身上入手:孩子经常帮助值日生做卫生工作,就让他担任劳动委员,还发条短信给孩子爸:你的孩子很爱劳动,干起活来俨然一个小大人!孩子破天荒地在课堂上举起了手,而且读书非常有感情,周老师就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表扬他,还特意打电话给孩子爸爸:原来默默无闻的小邱,今天敢举起自信地小手来表达自己的心声了!孩子考试有了进步,周老师就发个大红喜报,送他回家……对孩子一次次的表扬终于感动了这位家长,那天他亲自到学校找老师,周老师见到他后的第一句话就是:谢谢你能到学校来和我联系孩子的情况。他非常感动,看得出他的泪光在闪动。这时,周老师知道:他的教育已经成功了一半。于是,他又告诉孩子爸爸:“要给孩子多一些关心,多一些欣赏,只有这样,才能鼓励他扬起自信的风帆,克服缺点,奋力前行,在爱的阳光照耀下茁壮成长。”以后,周老师总会和他爸爸每日一联,在孩子爸爸面前夸他的长处,和他交流一些教育经验,通过讲道理,摆事实,一次次不厌其烦的开导,终于使他明白了什么是孩子所需要的,能接受的。渐渐地,小邱也愿意把自己心里的悄悄话及困惑写出来递给老师们了……通过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孩子不仅体会到了老师的爱、也体会到了家长对他的爱,以后的他在纪律上、学习上、活动中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学习成绩由原来的不合格进步为良,偶尔还出现优秀;以他为主角的表演剧《三袋麦子》还荣获常州市一等奖呢!
一天,孩子的爸爸在QQ上给周老师留了这样一段话:周老师,你对孩子的表扬、鼓励让我的孩子变了,让我也变了!以前我从来不知道欣赏孩子,孩子稍有差错,我就训斥,甚至打骂,时间长了,孩子也产生了逆反心理,再后来我也变得麻木了,觉得这个孩子可能改变不了了。这段时间你改变了他,让我又看到了希望。我明白了,欣赏的力量原来是如此的强大,谢谢您!周老师看着这段话觉得特别欣慰,连忙回了一句:少一些指责,多一些赞美;少一些挑剔,多一些欣赏;少一些唠叨,多一些信任,你会发现,孩子会带给我们许多超出想象的精彩!
一路走来,周老师播撒着爱,也收获着爱。每当教师节来临时,他总会收到孩子亲手制作的贺卡,上面写着孩子们诚挚的祝福;每当咽喉炎发作,疼痛难忍时,总会有孩子递上一颗清凉的润喉糖……一天天,一年年,周老师洒下了一片爱的阳光,换来的是集体的春天。
【分析】
周老师的故事让我们进一步明白,“叛逆生”的转变需要老师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耐心地说服教育。每一个班级里都有一些所谓的“叛逆生”和优秀生,如何转变这些“叛逆生”,使他们与优秀生看齐,是摆在每一个班主任面前的棘手问题。“叛逆生”不一定都是对学习失去兴趣、对生活失去希望的孩子。每一个“叛逆生”孩子的情况都不尽相同,有讨厌学习调皮捣蛋的,有父母离异缺少关爱的,有早恋上网难以自拔的,有性格孤癖不善沟通的……各种各样、千差万别。在对待“叛逆生”的问题上我们可以采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因材施教,鼓励为主,走到孩子的心灵中去,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等方式进行。“叛逆生”在班级经常受到同学的歧视,找不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在家中受到家长的批评,没有家庭“温暖”,而倍感孤单。所以一些孩子常常就会产生 “破罐子破摔”的自暴自弃的落后想法。在班级的管理过程中,要转变他们的思想,使他们由“特殊”成为“先进”,并非是一朝一夕或只言片语所能凑效的,需要班主任放低姿态、用爱心滋润他们,用真情打动他们。与此同时还要以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叛逆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适时的去表扬他们的长处。从而克服消极因素对他们的影响,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例如周老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让小邱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或利用他的长处让他担任劳动委员、课堂上给予他更多表现机会、让他参加学校里的文体活动为班级争光等等。使他感到老师信任自己,并引以自豪,从而可能激发他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任何一种行为只要不断地重复,就会成为一种习惯。终止一个坏习惯和培养一个好习惯,都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在转变“叛逆生”的问题上,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反复复才能化为学生自己的认识。
因此,在“叛逆生”的转化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因为根本不存在“一蹴而就”。要允许反复,并在反复中耐心地进行诱导教育,只有这样才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总之,“叛逆生”的转变不是朝夕之事,需要持之以恒,契而不舍。在今后的工作,我们要牢记“不抛弃、不放弃”的人生信条,力争把班级的“叛逆生”全部转化为进步生,给他们一个美好、灿烂的明天。
世界上有很多东西,当你给予他人时,自己拥有的将会越来越少,唯有一样东西,你给予别人越多,自己拥有的也越多,这神奇的东西就是师爱!师爱,不是索取,不是交换,它是付出,是给予,是自我牺牲。教学中,马杭中心小学的每天都在发生着关于教师、家长和学生的故事,每一个故事,或精彩,或平常,但故事中不能缺少师爱,因为只有师爱才能走进学生的心扉,才能呵护每一支娇嫩的花朵,也只有师爱才能使每一支花朵结下丰硕的果实,让我们用师爱去润化每个“叛逆生”,弹奏教育的最美乐章!
【参考文献】
1、田恒平.《中小学班级常规管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8
4、孙蒲远.《美丽的教育》. [M] 同心出版社.2004.9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