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无痕德育案例
发布时间:2016-01-1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李维

 

案例一: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观念
一、个案背景  儿子从入学以来,学习就一直很优秀,但在用钱方面,却从来没有一个度,见到班里的同学有什么新玩具,他都想拥有,甚至有时他的学习动力竟是为了让我答应给他买一件这段时间他们班流行的新玩具。更可恶的是,他对买来的玩具,隔不了两天就没了兴趣,又爱上新的了。为此,我常常很生气,经常教育他要节俭,不能乱花钱。也经常把我们小时候的生活困境告诉他,希望他心中能有所感触,学会节约,但是教育效果甚微。每次跟他讲完,他就撅着嘴巴不哼声,第二天又有新的要求向你提出来。类似的情况经常发生,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也显得很无奈,很担忧。
二、个案分析  儿子的情况,不仅仅是他的个别现象,而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后的普遍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一是学生之间相互攀比的虚荣心理在作祟。二是社会、家长观念的不良引导,如“再苦再穷,不能苦孩子”等,家长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满足孩子的要求。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肯德基餐厅里,孩子们的面前堆满了他们爱吃的薯条、汉堡包、炸鸡块等,大款派头十足。 
可见,孩子不懂得节俭,不能全怪孩子,我们大人有责任。时代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也改变了。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人们吃得更讲营养,穿得更美,我们作为家长,出于疼爱“独苗苗”,迁就孩子花钱自不必说,就连家长自身也往往产生了非合理消费的心理——攀比、从众、追时髦、喜新厌旧等等。加上许多传媒起劲儿地宣传吃好、穿好、用好,刺激孩子盲目消费的广告形形色色,客观和主观的原因让现在的孩子从小就过着奢华的生活,花起钱来大手大脚,从不心疼。
三、教育措施  实例:一天,我在报纸上看到了如下的报道:北京的一对年轻父母带着刚上小学不久的女儿去逛街。在一个繁华的街道,小女孩闹着要买一件昂贵的玩具,在他们的不远处,有一位老爷爷正在卖《北京晚报》。父亲从口袋里掏出4元钱交给女儿让她去买了10份晚报。女儿买回晚报,父母一起跟她商量,你把这10份晚报按原价卖出去,卖完后我们再决定买不买玩具。女儿在父母的支持与帮助下,费了几个小时才把10份晚报卖出去。然后,父母让小女儿去问卖报的老爷爷,一份报纸能赚多少钱。孩子从老爷爷那里知道,卖一份报纸只赚几分钱。小女孩算了一下账,花了这么长时间才能挣几毛钱,而且还要费很多口舌。
我把那张报纸带回家给儿子看,看完后我问他:“如果你是这位小女孩,你还买这个玩具吗?”“不买!”儿子很肯定的回答。“为什么?”“因为赚钱太辛苦了,要卖多少份报纸才够买这个玩具呀。”我终于听到了我最想听的回答,心里暗暗欣慰。
四、个案反思  虽然经过了很多很多次的反复教育,儿子也或多或少有一点收敛,但我很清楚他的头脑里还是没有对钱“来之不易”的刻骨感受,“节约”两个字他还是理解得很肤浅。我想,在儿子没有机会深刻体会所吃、所穿、所用来之不易的今天,我能做的是教育儿子正确认识“钱”,教育孩子懂得量入为出,要让他明白,花钱必须有经济来源。每个人、每个家庭的经济情况不同,花钱要看支付能力。要让他懂得正确地对待钱财,怎样合理花钱。在花钱前,先思考有没有必要,是否值得,避免盲目消费。还要教他如何计划使用,适当积累。必需的东西才买,可买可不买的不买,剩余的钱可以存起来。让他在存钱、用钱的过程中,培养节俭的意识。儿子在慢慢地成长,我不想儿子的人生贫困,但我也不希望他奢侈无度。我们中国有句古训说得好——成由勤俭败由奢。节俭是一个人的重要美德,愿我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慢慢养成正确消费、勤俭节约的好品质。
案例二、易拉罐的故事
·               一位来自家境贫寒的小伙子每一次火车上大学途中,不会打开易拉罐饮料,非常窘迫。对坐妇女高声音喊女儿拿出一瓶,当面慢慢地“砰”的一声打开,并非常自然地喝了起来。
·
·个案例反思:妇女没有直接将开启易拉罐的方式给青年,解决了问题但避免青年学生的难为情,维护了青年的尊严。家长和老师也应以情景暗示或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自悟自觉中走出困惑和无助。这样的教育的效果肯定是明显而持久的。
·
·名格言启示:·                                 ·                                
             “在少年教育中产生困难的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教育行为以赤裸裸的方式出现在他们面前,而人在这种年龄阶段从本性上就不愿意被子他人教育”。——苏霍姆林斯基: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