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无痕 润物无声——教学案例赏析
发布时间:2016-01-1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陈庆花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语文学科是一门飞扬着作者灵性的由特殊教学内容而形成的具有浓郁的人文特色的课程。它不仅是一门培养学生分析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课程,更是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培养其人格素养的特殊载体。因而语文既是一门工具学科,又是一门人文学科。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处理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而不发生偏颇,是小语界一直探讨的问题,随着语文课改的逐步深入、图片、文字、音像等资料性课程资源,在阅读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笔者欣喜地发现,如果资料性课程资源使用得当,就能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完美地融为一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下面摘录几则课堂片断,并试着从操作层面对此作些探讨。
《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片断
师:现在,让我们假设一下历史,回到146年前,作一次小小的体验。如果你是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一国之君——皇帝,如果你是辅佐皇帝,参与国家管理的大臣,如果你是保卫国家颂土的士兵,如果你是普普通通的生活在北京的老百姓……面对着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行径,你会怎么做?请选择一个角色静静地想一想,一会儿请你说一说。
(生思考、准备)
生:我是当时的皇帝,但是我没有兵权,我的兵权掌握在老佛爷慈禧的手中。我会号召所有的百姓团结起来,即使用长矛弓箭,也能对付洋枪、洋炮。只要团结,就有希望。
生:如果我是朝中大臣,我会向皇帝建议,派人去留洋,学成归来后制造自己的枪炮。
生:如果我是北京城一位老百姓,我会号召所有百姓团结起来与敌人展开战斗。
生:假如我是士兵,我会和他们血战到底。即使我牺牲了,我的身体也要倒在圆明园里!
师:给自己掌声,为自己喝彩。(生鼓掌)但遗憾的是,历史不能假设。请读下面的资料——(课件出示 :)
圆明园是皇帝亲用的,当圆明园被烧,咸丰皇帝无奈,只好带着慈禧仓皇逃跑了。
焚毁圆明园的前几天,英法联军列队入城,清军士兵夹道跪迎。英法联军两次洗劫圆明园。军阀混战时期,一些军阀又进行洗劫,圆明园最后只剩下几块残垣断壁。
师:读了上面的资料,现在,再读“圆明园”这三个字的时候,难道你心中的仅仅是仇恨和愤怒吗?
生:说不出来的滋味。
生:我悲愤!我的心理好像刀绞一般,很难过。
师:现在,你的心中,圆明园仅仅是废墟,是火焰吗?圆明园在你心中是什么形象?
生:圆明园是我们的耻辱。
生:我认为是中国人民的警示牌,告诉我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师:圆明园的大火早已熄灭,可是我们思考的脚步不能停止。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国为什么会让几千个强盗杀到京城?圆明园烧掉的究竟是什么?毁灭的究竟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也许,今天的学习只是给同学们打开的一扇小小的门,希望大家从这扇门出发,带着更多的思考走向未来的人生。
教学反思:
《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教学伊始,引导生将自己家乡成皇帝大臣、士兵、百姓,在课入人物内心的体验中,进一步领会课文所要传达的是对侵略者的仇恨和愤怒。可就在学生越说越解恨的时候,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文字资料,却让他们激情一下消失,他们从资料中看到的皇帝仓皇出逃,士兵夹道跪迎,军阀趁火打劫……这时,学生们的心中不仅仅有着“仇恨”和“愤怒”更在进行着反思。在他们的心中,“圆明园”是“耻辱”是“警示牌”,学生进入了“自省”的状态,自省、有助于良好人格和个性的养成,是语文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在这里资料性课程资源的运用,加深了生对文本的领悟,催生了学生的深层思考,引导学生进入了“自省”的状态,并走上了文化积累和精神成长的快车道。
《詹天佑》的教学片断:
在教学《詹天佑》一文中“开凿隧道居关和人岭西条隧道”这一部分内容时,为了更直观地感受詹天估根据不同地势所采用的不同的开凿方法,我让学生边读边试着画示意图,我发现学生只是简单地在本子上画不草图,很不严谨。于是,我再次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中詹天估勉励工作人员的话,“我们的工作首先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接着,我让学生再仔细阅读文中”“开凿隧道”的内容。并提示学生隧道开凿要“精益求精”。然后我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画示意图。这次学生深有体会,拿起三角板在黑板上认真地画出了居庸关和人达岭的开凿示意图。尤其令我感动的是,学生为准确地反映出”人达岭隧道长的三倍长“这句话的意思,首先确定好了居庸关隧道的长度,然后用直尺量出了三倍长的距离,画了人达岭隧道的长度。这名学生认真地测量,仔细地画着,丝毫也不马虎,俨然一位小工程师。台下同学都瞪大眼睛仔细地看着,“精益求精”的精神以悄悄地植根于学生的灵。我立即表扬这位同学,夸奖他是具有詹天佑精神的好孩子。
进行完这一教学环节后,我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想和收获,同学们畅所欲言,感触颇深,下面是一段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感想和收获?我们一起来系流一下。
生1、我觉得“京张铁路”之所以能够提前竣工,与詹天佑严谨的工作态度是分不开的。如果他勘测得不准确,计算得不精密,那么不仅铁路修不好,惹外国人讥笑 ,而且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所以,我认为,这种“精益求精”而精神是工程得以顺利竣工的有力保障。
师:你的感受很深刻,让人听后受启发。
生2、我建议,我们大家要把詹天佑勉励工作人员的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我们对学习要认真,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我们学生之口。”
师:你的建议真好!我提议我们大家都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生3、我想起了“神舟五号”发射,我从电视屏幕上看到了中国航天指挥中心墙壁上的一行大字:“细了再细,严了再严,一丝不苟”。“神舟五号”之所以能够发射成功,是与全体工作人员的“精益求精”分不开的。
师:你真是个细心的好孩子,你一定会成长为“詹天佑”式的杰出人物。
生4、我平日对自己的学习要求不严,每当考试因为粗心出错时,我总是自我安慰,不是不会,而是粗心,不要紧的。刚才的学习,让我们心里震动很大——粗心比此不会更可怕。所以从今天起,我一定要改掉粗心的毛病。(这位同学平时学习成绩较差,他刚说完,教育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师:你说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你已经又进了一步,我为你喝彩,希望你今后与细心交朋友!与精益求精交朋友!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远的。”对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必须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个高度加以审视,这就要求教师要站在教书育人的高度,深入开掘思想教育资源,并进行有机渗透。从上面学生的发言中可以看出,学生不但内化了课文的语言,而且深刻地感悟到了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科学思想,这种思想已经植根于学生的心灵,它必将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母语教育,说到底,实际是“人的精神培植”,就是“丰富人的精神经验,丰富发展人的生命个性的教育,是一种本民族文化的教化。”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创造性表达的舞台,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培养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阅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用我们的热情、激情、真情感染学生,用丰富的资料性课程资源,激发的学生情感,激活语文课堂,使他们置身于文本所表达的情境中,更好的把握课的精髓。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