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五步走”校本课程开发策略:即“建设团队——制定方案——开发课程——活
动展示——资料积累”。 首先成立乒乓校本课程编订小组,结合各个年级学生的学龄特征
制定课程大纲,并细化落实各个年级各个学期,由乒乓校本课程编订小组分年级承担课程教
材的采编并进行教学实践,整理优秀教学设计,编订为可操作的简案集,并不断完善。学校
除了各年级每周开设 2 节乒乓球课程外,学校在各年级每周另开设 1 节乒乓球校本课,建立
并丰富完善乒乓球校本课程的文化课程和技能课程两种课型的选择性学习的整体框架。此
外,从一年级开始,创设乒乓特色班,进行乒乓特色班训练和课本课程展示活动,作为低年
级的课程设置。
3.2.2 学生个性化发展评价
从一年级学生开始,建立乒乓特色“未来之星”电子档案,并逐年不断完善。采用自我
评价、教师评价、同学评价、家长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点以电子成长包的形式记录学生个
性发展的轨迹,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基础,乒乓特色班形成“学科+特长“的星级少年评价体
系。
3.3 乒乓活动文化建设的途径
(1)以学校少先队为核心,各中队为分支,围绕学校乒乓校园文化,开展多形式,多内
涵的主题活动。 学校每年十一月举行一届乒乓体育节,开展学生间、教师间、师生间的乒
乓对抗赛、晋级赛、达标赛、挑战赛,并在家长和学生间举行亲子乒乓趣味赛。每学期举行
一次大型室外乒乓文化课程课型的校本课教学展示。
(2)建立科学的班级活动体系。班级间每月开展乒乓月赛,切磋乒乓技能,每班每月
举行乒乓主题活动,围绕国球精神、国球文化开展演讲、沙龙等活动。
(3)以国球精神为核心,开展乒乓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看比赛、写征文、
演讲、制作小报、亲身参加乒乓月赛等活动将乒乓精神整合到各个学科活动中,促进学生健
全的身心发展,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体现国球精神。
(4)进一步强化和规范学校乒乓球体育课间大活动建设。主要分为三步进行:一方面重
点关注乒乓特色班的活动指导,两位班主任、一位教练到场指导;另一方面继续关注全校学
生的基础性训练,让“一人一拍一球”的乒乓氛围在大课间活动时跃动起来。第三,关注乒
乓球趣味性、创造性训练,创编适合学生特点,集趣味、健身于一体的乒乓自编操,大课间
自主活动融入各班级创编的乒乓球游戏,在提升技能,发展特长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乒乓
球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
3.4 乒乓球制度文化建设途径
摈弃传统的阻碍学校发展的制度,建立民主、科学、公正,公平的特色教育系列制度
和运行机制。形成良好的校风、师风和学风。使全体师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积极的人生
价值观,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规范乒乓训练队、乒乓特色班一系列制度及章程,保证校本
课程实施的一些支撑制度体系,重建适合学校发展的师生行为规范条例、全面的质量监控系
统和有效的岗位考核和激励机制。修改制定《学校乒乓球训练章程》,并以此为指针,实现
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制定训练计划,合理安排竞赛,做到有章可循。加强对学生特别
是乒乓球选手的教育,要求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与活动的关系,积极开展竞赛交流,培养良
好的运动兴趣。组织好教职工乒乓球赛,班级乒乓球联谊赛等多种活动,学校体育教师自行
编排校乒乓操、乒乓舞,在全校推广,让小小的乒乓球成为每个师生的最爱。
4 乒乓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学校特色研究与规范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推动学校发展的主要抓手。因此,
在大力加强学校规范建设的现在,如何创出一条新时期学校特色化发展之路来,其意义显得
尤其重要。在其中,我们必定会遇上很多困难。如乒乓文化建设中,各个层面活动开展的参
与度、有效性研究;如将乒乓球训练提升到文化研究层面后的各项具体思考谋略;队员梯队的开放日等活动营造浓厚的乒乓文化氛围,逐渐形成了一条乒乓与人文相结合、与社会相结
合的校园文化新格局。
2 乒乓文化建设的内容
2.1 乒乓物化文化的建设
乒乓物化文化建设的重点是营造校园乒乓物质环境,营造班级乒乓物质环境,让整个校
园洋溢中浓郁的乒乓文化氛围。
2.2 以乒乓球为内容的校本课程建设
乒乓球课程文化的建设围绕“以乒乓特色兴校,用国球精神育人”这一办学宗旨,以
乒乓球训练资源和乒乓校园文化资源作为学校优势资源,以学生需求,家长意愿为出发点,
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具有多样性、可选择性及显著地域特点等,主要包含以下
两个方面。
2.2.1 学生个性化学习
个性化学习是一个有计划安排学生学习体会的过程,是构建在学生本位的基础之上,
既然以学生为本位,那么学生的自主性、个体性、差异性就决定了课程必须关注学生兴趣、
关注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充满个性的、自主的、全面的发展。学生个性化选择学习研究重点
在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层次的技能训练课(兴趣班乒乓课与专业队的管理)及乒乓特
色班小班化教与学的课堂教学。
2.2.2 学生个性化发展评价
乒乓球校本课程从形式上看是“以校为本”,而隐藏在背后的真正哲学理念是“以人
为本”,是以人的充分发展潜能为最高目标。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评价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采用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同学评价、
家长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点以电子成长包的形式记录学生个性发展的轨迹,为学生终身发
展打基础,乒乓特色班形成“学科+特长“的星级少年评价体系。
2.3 乒乓活动文化建设
学习借鉴优秀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成功经验,加强班集体的建设,加强小学生的思
想道德教育。寻求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育人新路。重点利用四个阵地,即主题活动阵
地、思想品德教育课、综合实践活动及心理教育课,促进学生健全的身心发展,促使学生在
潜移默化中内化,体现国球精神。
2.4 乒乓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建设旨在全面提升管理与教育水平,重构“以人为本”的民主、开放的现代
学校制度,从中挖掘学校特色文化内涵,优化教育教学秩序,提高学校效能,促进教师专业
成长,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充分发挥“文化的力量”,让师生在活动中去体验,感受
文化的滋养、净化心灵。乒乓制度文化建设主要涵盖如何贯彻乒乓球运动游戏的规则,乒乓
球技能训练队的管理规范,保证校本课程实施的支撑制度体系,还有学校各部门的规章制度,
重建适合学校发展的师生行为规范条例,全面质量监控系统,和有效的岗位考核和激励机制。
3 乒乓文化建设的途径
3.1 乒乓物化文化的建设途径
一是设计乒乓文化长廊,介绍宣传长廊文化内涵,进一步美化环境,促使乒乓设施逐步
升级;二是宣传介绍原有乒乓环境的文化内涵;三是通过班级文化园地、文化展板、文化角
等的建设加强班级乒乓环境建设,使大、小环境相得益彰;四是学校的计算机室的配备、广
播系统的更新、校园网络的改造实现质的飞跃,有效提升学校现代化的教育品位。建立、完
善校园网,鼓励教师建立个人网站开博,构建学校宣传与交流的网络平台。
3.2 乒乓校本课程的建设途径
3.2.1 学生个性化选择学习 摘 要:
?
学校文化是学校之魂,它代表了学校的精神内涵,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白银
路小学以学校乒乓特色文化为辐射,通过乒乓文化物化建设、乒乓校本课程的建设、乒乓活
动文化建设、乒乓制度文化建设几个方面的建设多角度创建乒乓文化,全方位打造学校乒乓
特色品牌,加强全校师生共同的认识和追求,形成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机制,着力于学校
文化的构建与发展。
关键词:兰州市:小学;乒乓球;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846 文献标识码:A
学校文化是学校之魂,它代表了学校的精神内涵,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在新教育实
验的影响下,为筑就师生幸福完整的校园生活,积极参与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和实践,白银
路小学以学校乒乓特色文化为辐射,通过乒乓文化物化建设、乒乓校本课程的建设、乒乓活
动文化建设、乒乓制度文化建设几个方面的建设多角度创建乒乓文化,全方位打造学校乒乓
特色品牌,加强全校师生共同的认识和追求,形成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机制,着力于学校
文化的构建与发展。真正实现“以乒乓特色兴校,用国球精神育人”的办学理念,建设师生
共同的文化家园,搭建学校和谐的文化氛围,突出学校文化的个性化、序列化、人文化和制
度化。
1 乒乓文化建设的基础
1.1 独特而丰富的教育资源
白银路小学于三年前开始着手进行乒乓特色教育,经过不断地努力,学校建有齐全的乒
乓球训练基础设施,如乒乓球训练场馆—— “国球馆”,乒乓球馆占地近三百平方米,放
置 12 张高规格、高档次乒乓球台;室外建有训练场地——“启蒙苑”,置有 6 张室外乒乓
球台,作为开放式的乒乓球训练场地,现已成为学生课间锻炼的天地。在中国乒乓球协会的
关注下、在省、市乒协的帮助下成立了白银路小学“搏力乒乓球俱乐部”。该俱乐部已成为
学校校外乒乓球训练基地。学校有高、中、低三个阶段的学生乒乓球训练梯队,配有 1 名乒
乓球专职优秀教练员,2 名兼职教练员,并有一支满足日常训练的教师陪练队伍。在全校学
生中开设乒乓球课程,全校学生每周至少上 2 节乒乓球课。随着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乒乓
校园文化的日益积淀、球队规模的日渐扩大、成绩的日益提高,学校抓住这一宝贵的资源,
对全体师生,家长要求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适时开发了乒乓球校本课程,利用乒
乓球技能课,综合性学习课,在全校分层推广这项运动,要让白小人都爱上乒乓球,会打乒
乓球,懂得更多的乒乓球知识,使之成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引领。
1.2 浓厚的乒乓文化基础
近两年,学校不断进行乒乓环境文化建设,在“国球馆”的装饰中,涵盖了乒乓球运动
的起源、国球发展史、乒乓外交、乒乓球技术、乒乓球规则、乒乓球健将等多方面的内容,
并在全校师生、家长中征集各种乒乓标语,从中提炼出“以乒乓特色兴校,用国球精神育人”
的发展口号。此外,学校还在乒乓内涵文化上不断经营,通过征集乒乓歌、快乐乒乓童谣,
广泛的开展各种渠道的宣传,走出去、请进来和兄弟学校广泛交流、切磋,开展社区、家长
?
?
作者简介:董文莉(1967-),女,汉,陕西西安人,小学高级教师,本科,从事教育工作。
建设后的全面性训练指导的开展情况;教练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之间的交流沟通与
互补工作等等,都会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逐一显现。正是在这些困难的克服过程中,学校的
规范建设也就会更有力度与深度。因为文化的建设过程,实际上就是学校规范建设的过程;
学校规范管理的有效点,很大程度上反映的就是学校的特色化发展之路。这是一盘“双赢”
的棋,这将是白银路小学探寻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秦岭.学校环境文化建设[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2] 丁子予.中小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实务全书[M].红星电子出版社,2006.
[3] 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和网络文化建设工作指导全书编委会.关心青少年健康成
长、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和网络文化建设工作指导全书[M].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2007.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