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着眼积极人格,传递语文温度
发布时间:2016-11-3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崔沥云

 

 

        冬寒料峭,来自马小教育集团和湖塘中一片学校的各位老师相聚南田书院。围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这一主题,共同展开常州市语文备案课题和张晓丹名师工作室活动。三位青年教师用心地呈现了三节研讨课,让我们的心中涌起了一股又一股的暖流。正如我校张晓丹老师在评课中所说,她们对小语课堂的执着和热情,带我们走向有温度的语文教学。
(一)文本纯净的解读
        拿到一篇文章,最要紧的是静下心来阅读文本,以读者的身份,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融入自身的理解和思考,让文章拥有情感和温度。郑丹平老师执教的《春联》一课,关注文本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唤醒了学生的语文意识。课前,她选择了轻松活泼的《笠翁对韵》来渲染课堂气氛,让孩子们感受到喜庆,又在喜庆中学会了倾听。课上,她取舍得当,每个环节的设计都有明确的目标,整堂课层层推进,学生积极参与、热情高涨。同时,郑老师放手让孩子课外拓展,在他们自我感悟的基础上,适时点拨指导,回归文本,由此及彼,举一反三。
(二)儿童立场的解读
        儿童的生活最生动,儿童的语言最鲜明,要想正确解读儿童立场,必须认清年段目标,不同的儿童视角对于文本的处理也完全不同。以勇璐琰老师执教的《秋姑娘》这篇新教材为例,她在反复的磨课中,审视一年级孩子的认知水平,力求达到与学生心与心的融合。勇老师以“找秋天”这一语言活动一以贯之,通过读、品、赏、仿,扎扎实实地带着孩子一步一步走进文本、亲近文本、感悟文本、创造文本,得到阅读的提升。学生在模仿课文的句式训练中,体验到寻找秋姑娘的乐趣。在多种形式的语言训练中,丰富了对文章的感受,在心中描绘出一位属于自己的“秋姑娘”。
(三)广泛吸纳的解读
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不能只凭自己的理解感悟,而需要广泛吸纳各种教学资源的精华与智慧。杨静老师就是一个特别有思想的老师,今天她所执教的《鞋匠的儿子》一课,不仅有课堂上的妙语连珠,有对林肯这个人物的深刻剖析,还有一环扣一环指向于写作的阅读教学设计,这一切均来自于备课时她的广泛吸纳。杨老师没有把目光仅仅停留在对伟人的认识和解读上,而是通过对文章段落的赏析,也就是三段语言的评析,尤其是结尾处不同版本的呈现,让学生对比、感悟,从而找寻写作中结尾的妙方,这就验证了教育家叶圣陶所说的:“文本无非是个例子。”
课后,方燕主任主持了评课活动。三位老师先简单地谈了谈教学感受,随后,张晓丹老师做了精彩点评。张老师的评课和发言既有接地气的指导意义,又不缺乏最前沿的理论高度。她从语文教学的“温度”一词展开,从三个方面智慧解读了课堂的生长、情感和完善。她指出:“情感的语文课堂,要有语文的语言、语文的味道、语文的色彩、语文的感悟。”张老师诗意、温润、厚实、灵动的发言,让在场的每一位老师收获了思考。
语文是一门温暖的功课,温暖自己,温暖孩子。一名有理想的老师,应该是有温度的老师,教有温度的语文课,具有强烈的愿景、温暖的情怀。做一个温暖心灵、点亮人生的老师,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