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常州市武进区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申报•评审书
发布时间:2013-05-2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金玉

 

课题名称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机渗透传统文化的研究
                 
所在单位    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  
申请日期     201212        
审批日期     20134        
 
 
 
 
 
 
 
  一、研究人员

姓名
性别
年龄
职称
学科
工作单位
职务
金玉
42
小中高
语文
马杭中心
小学
教科室主任
方燕
37
小高
语文
马杭中心
小学
教导处副主任
张晓丹
33
小高
语文
马杭中心
小学
教研
组长
姓名
职称
学科
在课题研究中人分工
徐亚洁
小中高
小学
语文
调查研究、日常管理
杨筱艳
小中高
孙静芳
小高
潘兴芳
小高
进行调查分析,组织各项学生活动、教师观摩课及研究活动,开展各种教学实验。
吴敏菊
小高
张林亚
小高
耿敏霞
小高
潘春亚
小高
邵晓玲
小高
蒋军艳
小中高
余京艳
小高
王红梅
小中高
(一)研究背景(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文化缺失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在全球化条件下文化渗透日益加剧的今天,未成年人已成为国际范围内媒体影响和争夺的主要对象。文化渗透往往是由发达国家向不发达国家和地区渗透,如近年来“韩流”、“日流”、“过洋节”和“跨国界追星”在我国未成年人群体中越来越流行。这些一方面为我们增添了新的文化元素,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面对伴随着MP3、卡拉OKVCD光盘、卡通读物、网络视屏等一起扑面而来的高强度的外来文化冲击,本民族文化根基薄弱、生活阅历浅和鉴别能力弱的未成年人极易迷失文化方向,从而丧失文化自信,成为文化缺失的一代。另一方面,中华文明以其顽强的凝聚力和隽永的魅力,历经沧桑而完整地延续下来,使之拥有 5000 年的文明史。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因此,如何使学生在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同时打牢民族文化的根基,在拥有开放的文化心态的同时拥有民族文化的自信,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文化传人成为学校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黄河!”这是诗人余光中对传统文化的深情赞美。如果说中华民族是一顶高贵而典雅的桂冠,那么传统文化就是镶嵌在她上面耀眼的宝石。传统文化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龙的传人,它不仅促进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着世界。《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孕育了内容丰富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民族传统美德,正是这些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使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威武不屈,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以及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语文学科以它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特点理所当然地担纲重要角色。
(二)我校学生的传统文化现状分析
为了解和掌握我校学生对于传统文化了解的现实状况,我们在学校三—六年级中进行了一次“传统文化知多少”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就学生的传统节日、经典文学作品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接触和吸收相当薄弱,在发放的200多份有效问卷中,知道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的只有67%的学生,52.6%的学生知道中国的文房四宝,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不尽人意,基本的社会公德一知半解,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正在消失。孔子第七十二代传人在《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研讨会上》呼告:“谁来拯救现代的孩子,那就是在座的每一位老师,我们义无反顾!”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重大。弘扬传统文化,造福子孙后代,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责无旁贷。另外,再加上我校实际问题,流动儿童占全校80%以上,平时课外阅读就成较大问题。所以增加学生在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就成为我们课题研究的突破口之一。
(三)相关研究领域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国外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处于介绍阶段,没有找到系统的可用于课题研究的参考资料。
国内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实践研究,其中影响较大的如云南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尹绍亭编著的《中国民族文化专题研究丛书》,以专题的形式多方面、多角度地探讨中国各民族的民族生态,生产生活、社会结构,婚姻家庭,礼仪节庆、信仰禁忌、语言文字、科技文艺等方面的传统文化与变迁。虽然关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学校教育实践事例较多,但理论研究方面找不到什么可用于该课题研究的支撑性理论,而且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的课堂教学设计几乎是空缺的,可借鉴的学习资料少之又少,更没有关于此类的系统研究。
基于以上的考虑,我校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渗透进行研究会有深远的意义。
(二)理论分析(有关概念界定,理论依据,本课题创新之处)
概念界定:
【文化】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课题组认为:我们所指的民族传统文化是指在原生态的基础上,已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文化遗产,与普通自然资源相比,它属于无形资产,价值难以量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可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典籍等。
【渗透】渗透是指一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到其他方面。渗透的一端是汩汩的倾注,渗透的另一端是真诚的吸收。科学、艺术、哲学情感的震颤渗入学生的肌体,学生的血液。
【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帮助学生确立全面的文化选择观,对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文化导向,从语文学科多角度多方面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继承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理论依据:
1、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传承文化的需要。特级教师王崧舟曾说:语文应该让我们的学生走进积淀着五千年民族精神的中华文化,让他们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语文是民族文化的根。语文就是要让这种传承了数千年历史的民族优秀文化得以继续传承、继续发扬。
2、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民族化教育的需要。一种文化只有扎根于本民族的深厚根基,才能吸收外来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历经了千百年的历史积淀,是中国优秀文化的结晶。
3、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应以大量阅读和积累经典诗文为基础,而儿童具备记忆力的优势和潜力。在孩子们记忆力的最佳阶段让他们背诵中华古诗文经典,了解中华文化的人文价值,领悟人生的理想和对社会的责任,会让他们受益终生。
4、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对小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有着积极的影响。传统文化教育对一个人,特别是小学生起着涵养心性,培养道德,通晓人性,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促进真正文明的积极作用。
创新之处:本课题组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1、论证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调查分析,力求在理论更深层次论证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实践中找寻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法与途径。
2、课内外阅读文本整合的创新
1)有机处理教材文本。对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关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进行创新教学,使教师能更好地把握好课内文本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2)适度引进课外文本。如语文学习与地方方言、习俗等。
3、写作教学的创新
让学生在写作中有意识地引用、想象古诗文,既使学生了解了传统文化,又使学生推陈出新,赋予时代的光芒。
4、教学方法的创新
探究新型的课内课外文化渗透模式,使之有效的为宏扬中华传统文化服务。例如,注意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寻求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等。
5、教师传统文化学习方式的创新
目的在于提升教师个人的传统文化底蕴,为弘扬民族精神积蓄丰富的后备资源。
6、评价机制的创新
主要从教学主体和导体两方面解决文化渗透问题的评价机制。即对主体——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和对导体——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的改革。
 

(三)研究目标
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和实践,力求达到:
1、促进学生发展。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了解品味广博厚重的传统文化在传承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
2、促进教师发展。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我校语文教师转变工作方式,体验到传统文化教育的乐趣和价值,唤醒教师们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努力进行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形成一批既具备新课程理念,又具备新课程教学能力的高素质的语文教师队伍。
3、形成课程特色。生成一批由师生共同创生的课堂教学案例、课堂教学实录、综合实践性课程方案等新资源,探索形成我校教育特色的活动模式。
(四)研究内容
1、调查现代小学生继承了解传统文化的研究。
2、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1新教材所蕴涵的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弘扬。在教学中充分发掘、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利用课文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将传统美德施与潜移默化之中。
2)家乡传统文化的发掘与研究。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机会,在此期间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3)弘扬传统文化的策略以及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要求教师要加强自身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创新课堂,探究新的教学方法。
4)阅读经典,以读促写。重点是在古诗词教学中充分发掘、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让学生理解、体会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吟诵等手段感受把握古代诗词的韵律美。研读古代诗歌,了解古代民俗民风、道德教养、历史人物等等,并将传统文化教育在现代文写作教学中展开,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渗透进去。
5)用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如《传统文化知多少》知识竞赛、《走进经典,感悟魅力》名句名篇解读及默写竞赛、海阔天空之成语故事、演讲比赛、征文比赛、诵读经典比赛、手抄报比赛、诗配画、书画比赛、古诗文改写、课本剧表演、影视剧观看、劝勉励志名言搜集等。
3、运用评价促进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研究。
主要从教学主体和导体两方面解决文化渗透问题的评价机制。即对主体——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和对导体——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的改革。
 

(五)研究方法
1、调查检测。在研究的各个阶段采用问卷、谈话、竞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研究。搜集和查阅资料,借鉴先进经验,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论证和研究方法。
3行动研究。
1)按课题设计的方案,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实验,探索可行的语文教学新模式以弘扬传统文化。
2)对比实验法:对班级进行分类管理,建立对照群,运用实验法对个性化读写后的结果进行比对,以便发现其中优劣,改进方法。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传统文化知多少》知识竞赛、《走进经典,感悟魅力》名句名篇解读及默写竞赛、海阔天空之成语故事、演讲比赛、征文比赛、诵读经典比赛、手抄报比赛、诗配画、书画比赛、古诗文改写、课本剧表演、影视剧观看、劝勉励志名言搜集等。
4、总结反思。重视资料积累,按研究内容写出阶段性总结。写好教学反思、案例,撰写论文、研究报告等。
(六)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理论学习与资料收集阶段20133——20136)。课题论证,调查、理论学习,形成研究方案,成立组织机构,查阅相关文献等资料,搞好课题宣传。提出研究计划和管理办法,组织课题组人员开展理论学习和技术培训,书写课题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全面渗透与课例实践、反思研究阶段20137——20158
1、全面实施研究方案,进行课题可行性研究。指导、督查课题开展研究,组织课题组成员之间的交流、研讨,推广课题的先进经验,拓展课题研究,展示中期研究成果,形成阶段性成果,撰写工作报告,经验论文。进行案例分析,结合学生实际,开展大量的研究活动,加大实践活动研究。
2、总结前期的研究成果,组织课题展示研究成果,召开研讨会与形成宣传运用成果,促使课题研究不断深化与提高,并在全校开展课题成果的推广。
第三阶段:资料整理、总结阶段20159月——201512月)
搜集各个方面的研究资料,加以整理分析,撰写研究报告,学校课题总结,接受结题鉴定。
 
 
 

(七)预期成果(理论成果,实践成效)
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从学生出发,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发展;
2、形成教学反思、叙事随笔、课堂教学案例集;
3、开发一批优秀教学课件、摄制优秀课堂教学录像;
4、形成课题实验结题报告;
5、汇编教学论文集,各学科学生作品集。
(八)推进措施(推进本课题顺利进行的具体措施)
1、学校科研组织机构健全。学校成立由校长、副校长、教科主任、教研组长为核心的课题实验领导小组,建立了“校长室—教科室—教研组—课题组—实验人员”协同攻关的教科研课题实施网络。
2、足够的经费投入。学校拔出专项经费用于实验,能确保课题的顺利进行。学校也将充分利用各种培训资源与机会,采取各种途径对教师进行科研意识与能力的培训;同时创设条件引导教师重视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及继承祖国优秀文化的责任感;并引导其学习领悟传统教育中的优秀的思想、理论,化为今天的教育实践。
3、学校曾多次承担国家和省级实验课题,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对实验的设计、组织、实施、评价总结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4、学校有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学科教学水平较高,改革意识强烈的实验教师队伍。这将成为实验成功的根本保障。
5、可获得有效指导。将积极同上级科研部门联系,请他们对课题进行全程跟踪指导,为课题能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评审意见
所在单位意见
区教育局教科研规划领导小组审定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盖章: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