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孩子们的爱国主义情怀,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这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且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本学期,课题组精心安排活动,现作总结如下:
一、立足于课堂教学
抓住常规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在传授学生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对文本的分析和对“人”的分析联系起来,挖掘文学作品 “思想美”、“内容美”、“人格美”和“风格美”等。它应当渗透在教学的各个阶段,渗透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
(一)写字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
汉字作为中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自发明的那天起,直到现在一直被中国人使用。关于汉字的历史,基于现存的古代文献记载和现已得到确认的考古发现,至少有五千年了,而汉字起源的历史就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历史开端,所以我们通常说汉族有5000年文明史。
1、让学生认字学字,弘扬祖国文化传统
用毛笔写字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在教学生写字时积极倡导“写好字,走好路,做好人”的教学理念,不论是上书法欣赏课还是临摹课、练习课我校不少语文老师都要重复一句歌词“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最爱做的事是报答咱妈妈,走遍天涯心不改,永远爱中华。”让它这一丰厚文化底蕴和情感感染学生,使他们对书法艺术产生浓浓的兴趣与向往之情后,再让学生由一笔一画做起,由“欣赏”到“临摹”,从“字”法到“章”法。学生从中收获的不只是正确的书写姿势,也不只是端端正正、潇潇洒洒的一幅幅书法作品,更重要的是在引导学生欣赏、临摹书法作品时注意挖掘其中的“文化”因素。例如:字的结构方面,很多字由于结构的要求,产生了需要变化的偏旁部首,有的字需要注意各部分的“大小”和“避让”,形成巧妙的顾盼与呼应之美,这正如做人需要有宽大的胸怀和尊重他人的品格一样。使学生认识到学写字、写好字是弘扬祖国文化传统,从而对祖国的文化更加热爱。
但是,中国人对于汉字听写的能力却明显示弱。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汉字的基础上加强识记能力,正确地听写汉字。作为祖国未来和希望的小学生,担负着努力学习,将来建设祖国的责任。因此,提高小学生听写能力是新时代对保护汉字文化的重中之重。尤其是我集团的杨区小学是一所吸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公办蓝天学校,与城市学生相比较,无论是家庭环境还是学校环境,都具有一定差距,这就导致小学生普通话不够标准。尤其是前后鼻音和平翘舌的区分,存在误区。因而直接导致小学生在听写方面的能力也就较为欠缺。所以,加强小学生听写能力已经刻不容缓。为了提高本校学生听写能力,特此开展小学生听写活动,帮助大家共同进步。以语文基础字词的积累训练为主,选用课文中有代表性的字词,占总字数的70%,另外加以一些日常用词,生活用词,占总字数的30%。因其与学生的贴近性、实用性与趣味性,从准备阶段就广受师生欢迎。任课老师积极组织学生进行拉网式字词复习,同学们字斟句酌、积极备战的热情十分高涨。
本次大赛面向二到六年级学生展开,每班选派3名优秀选手,按年级依次展开比赛。孙静芳教导宣读规则后,紧张刺激的比赛正式拉开帷幕。二三年级的学生虽显稚嫩,却也个个临场镇定,而四五六年级的比赛更是一场比一场白热化。现场主持管敏老师更是多次与场下观众进行热烈互动,一起判断选手书写的正误,一起推动比赛进入高潮,精彩之处不时博得全体师生的热烈掌声。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激烈角逐,大赛决出了团体和个人一等奖。
全校今后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将推动汉字正确规范使用的工作落到实处,为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贡献力量。
2、承传统文化 涵教师素养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件瑰宝。马杭中心小学作为常州市书法特色学校,历来十分注重青年教师的书法培训。历年来,学校先后邀请常州市少年宫主任卢海洲先生、常州市书法协会会员李国强老师、常州市中山路小学唐剑老师来校对青年教师的三笔字基本功进行了系列培训,并制定了扎实有效的 “三笔字”练习、考核制度,使青年教师们充分认识到:作为一名育人的教师,理应练就一手过硬的三笔字,承传统文化,涵自身素养。
新学期伊始,马小又掀起了一轮练字的热潮,青年教师们除了坚持在家练习外,平时更是自觉利用课余时间在办公室练习三笔字,书写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瞧,老师们的钢笔字清秀流畅、毛笔字挺秀均匀、粉笔字有章有法。中午,袁晓红校长、周小萍校长、全国书法学会会员蒋惠芬名师工作室领衔人蒋惠芬老师逐个点评,认真考核。一幅幅书法作品不时吸引马小教师、学子驻足欣赏。走廊,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练就一手好字不仅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更是教师的一种责任。相信:在老师们持之以恒的练习中,马小的书法教育之路将越走越实。
(二)古诗词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
古代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古代诗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们仔细地欣赏、品味。在我们小学阶段的课本当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诗佳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精髓和真正的内涵,感受古诗文所凝结的文化精髓。
1、反复吟咏,从感性意象到达理性领悟。同样一个意思如果用大白话讲就索然无味。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用大白话讲,一会儿抬头看月亮,一会儿低头思念故乡,意思没变,意境全部破坏了。记得在一次评优课活动中有这样一节课:做课教师讲的是《渔歌子》,教学过程大致是:明诗题、知作者、读诗文、解诗意。当时真是有一种索然无味的感觉,可是,就在这时,做课教师掀起了一个小高潮,那就是让学生去读,反复读、对比读等等多种读法,教师参与其中,帮助学生了解背景,同时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这两首词对比来读,师生对读。当时,学生读出了意境,使学生一下子明白了:志和为何不须归。只有读,把节奏韵律全读出来,才能渐渐休会到诗之妙。同时不知不觉地自身也起了变化。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读,读出韵味,读出节奏,读出意境。
2、引导学生发挥想像,体会诗的意境。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教学时,必须启发学生逐句逐段地进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中去感受,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为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12月20日,马杭中心小学二年级全体学生在幸福剧场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古诗文擂台赛。
比赛在活泼优美的情境舞《三字经》中拉开了序幕。各班分别选派3名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参加比赛。参赛中,选手通过抽题必答、看画背诗、魅力接龙等环节进行了激烈地对抗。小选手们精神饱满,声音时而如洪钟铿锵有力,时而如细雨悠远绵长,时而如流水空灵动人……一句句精彩的古诗名句被选手们以自己的理解形式表现出来,充分展示了学生们积极健康、富有朝气的精神面貌。最后二(1)班的何阳、洪志健和二(4)班的易金澔同学夺得了本次比赛的冠军。比赛在歌伴舞《锄禾》中圆满地拉上了帷幕。
这场精彩纷呈的古诗文擂台赛,不仅展示了二年级学生的古诗诵读水平,还大大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使他们品味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在教研组精心的研讨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
二年级教研组的“巧抓革命题材课文 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有度开发课本,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五年级的“与传统相约,与经典共舞”,六年级教研组的“ 一点一滴总关情”“ 抓名人语言 学名人课文”“ 感受民间艺术 学习传统文化”
(四)读读背背中积累传统文化
“读读背背”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旨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让学生了解、吸收中华优秀文化,促进语文素养发展,教师不应忽略。
在每次的晨诵、午读、语文综合实践课中,教师精心选择了必读选读的书目,教他们读书方法。
1、调动兴趣,化被动为主动。使学生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变“要我背”为“我要背”,可以联系生活,可以讲述故事,也可以发挥想像续编,创作。五年级在本学期举行的《水浒传》品读会,每个同学利用中午的午读时间,仔细欣赏了《水浒传》,深深地被其中的每个鲜活的人物性格所吸引。最后,在期末结束时,每位同学都来讲一讲自己喜欢的水浒人物,同学们讲得神采飞扬,把名著中的人物讲得活灵活现,深深地被我国的传统文化所感染。
2、丰富形式,化枯燥为生动。机械记忆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但如果我们能丰富背诵的形式会使学生的积累活动焕发生机活力。如五年级组还开展了“寓言故事大讲堂”活动。为了营造良好的“书香校园”氛围,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培养学生说话和表演的能力,五年级组围绕推荐阅读书目——《寓言故事》,开展了一系列的阅读活动。
3、学用结合,化静止为运动。有些“读读背背”中的词句,是描写课文中的人物性格、品质或文章中的某种情境,我们可以让学生将两者联系起来,加深感知和理解。生活是最生动的教科书,带学生游玩时,可以引导学生触景生情,切身感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美,还可以让学生验证“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词句的准确性。
二、在个性化阅读中汲取营养
我们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喧哗浮躁的时代,他们面临着太多的诱惑。但是,不管生活怎样地热闹,一个纯净的心灵世界,一种对书香气息的天然热爱,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都是一个生命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不管社会怎样变迁,不管科技怎样进步,不管教育怎样改革,我们都必须让孩子们在人生记忆力最佳的时期,诵读名家名篇,诵读千古美文,让文化经典占据他们的心灵,让他们的阅读从一起步,就直抵经典。
《新课标》强调指出:“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索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让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用心灵去体验文本,从而发现美和欣赏美,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进而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
语文教材的选文无不语言优美,意境悠远,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选编的课文有反映领袖事迹的,有体现关爱他人的,诚实守信,传统美德的,有反映革命传统的等这些选文无不洋溢着自然美,人性美,无不充满着浓浓的亲情,友情等……这取之于丰富的思想和文化积累。因为语言文字具有民族性和历史性,她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传达着生活信息,泛着人文素彩的光芒。当我们走近语文,捧起一部部经典著作,也就走进了中国文化。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着眼与对文学语言,形象和审美情趣的品位。
三、举办多彩的活动是弘扬传统文化长效的载体
1、搜集文化名人故事,讲故事。
2、古诗词摘抄、诵读。
3、利用假期精读一本优秀古典小说,写读后感。
4、举行弘扬传统文化手抄报比赛。如三年级的《放飞风筝》。
5、进行学生作文竞赛。本学期在四五年级中开展了作文的竞赛。
6、开展了“写春联送祝福”活动,表达对新年的期盼。
一次“诗词诵读”,可能是学生一次快乐的心灵体验,一副“佳联妙语”,可能是学生一个激情创作的瞬间,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提升学生文化品位的必经之路。
总之,只要我们的语文教师能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就能使语文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长。下学期我们在这个课题中还将做深入探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