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浅谈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效应
发布时间:2013-05-2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金玉

 

博望中学实验教师   杨杉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强调,把德育目标与时代要求联系起来,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所谓传统文化,就是民族的经典文化,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勤劳、智慧,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祖先给我们留下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论语》、《孟子》唐诗宋词等一大批民族经典内容以及永不枯竭的新鲜活力影响着一代代华夏子孙;它们的滋润和照耀使我们民族生生不息、日渐强大。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却十分令人担忧。国家元首走出国门,听到了外国的小朋友朗朗背诵中国古诗的声音;当我们总是借口忙碌而忽视传统节日的时候,偏有国家向世界文化组织申请腊八节为他们本国的独特节日;书法艺术乃中国之国粹,然而留学中国的日本学生不无诡谲地说,不久的将来,中国人学书法得跑到日本去;在校的学生不读四大名著等经典书籍,明里暗里捧的是言情玄幻小学;家长老师劝不住,沉迷网吧难自拔;不辩真假美丑,见了明星就疯狂;许多青少年崇洋媚外,吃洋餐,过洋节,写起文章来,错别字连篇……生活中的种种现象表明,我们的传统文化在这个似乎流行快餐文化的今日严重缺失了。有人预言:“如果说,黄河断流断掉的中华民族的生存之水,那么传统文化‘断流’则将断掉中华民族的生存之血。”因此,在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紧迫任务。
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作为以文化的传承为己任的基础语文教育而言,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并且付诸于实践,使中华民族的一代新人传承传统文化,继承祖先的优良传统,就成了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校地处县城郊区,是一所具有悠久办学历史的农村中学。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一贯致力于思想道德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经常性开展古诗文朗诵比赛、手抄报展览、作文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在新课改中,学校把综合性活动展示作为校本教活动的主旨,大力推进课改进程。语文组连续六年把学生平时优秀日记、作文汇编成册,发放于学生,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了学校的文化氛围。由于这些活动的开展,我校语文组的成绩一直显著,得到了县教研室的好评,同时我组被评为市级“优秀教研组”。
在学校的大力推荐下,我组于二00六年十月向课题组审报新课题的实验工作,十一月得到批复,十二月结合本校校情、生情制订出课题《实施方案》交实验基地,二00七年五月举行了较大规模的开题仪式。我们参加这个课题活动的目标是使每个学生在阅读、赏析古典诗文、古典名著、探究家乡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发挥他们创造潜能,并逐渐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从而促进语文读写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我校语文组九位教师参加了这个课题实验工作。在研讨过程中,我们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立足于学生现状,严格遵循了课改精神,分阶段、有步骤地开展了课题实验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在语文教学中注重了传统文化的教育
在本学期课题启动、研究前期阶段中,我们分别进行了“亲近古诗文”、“探访家乡历史名人”、“传统节日知多少能力测试”等活动。在进行完活动后,我们实验组及时对活动的信息做了归纳与搜集,从中既得到了收益,但同时也发现了许多值得反思的问题。作为农村中学的教育工作者,面对自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缺失不禁感到困惑:是教育者出现了问题,还是学生的学习理念有问题?这些都已成为我们课题组今后实践探索的重点。
1、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切实抓好传统文化的教学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不仅历史悠久,作者众多,而且作品丰富,题材广泛,技巧高超,在世界文学史上堪称一绝。古诗文以意境清新,含义深刻,语言生动,韵律优美而著称,是中华文化传统教育的一座宝库。古诗文自然成为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因此,我们在古诗文教学中,逐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和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且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在古诗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做到了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恋恋不舍,为做一个爱人民的好孩子;在古诗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亲情是伦理道德的重要部分,亲情教育是伦理道德教育的一个重点。而对学生来说,与朋友的交往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朋友的学生,不仅会孤陋寡闻,而且心理是不健康的。因而友情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教学中渗透情谊教育是培养学生尊老爱幼高尚品质和珍惜朋友之间感情的良好途径;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了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学生成才的基础,我们应注意挖掘内容,进行全面的教育。教育学生学习诗人不畏艰难、积极进取、不屈不挠等精神,为培养健全的人格奠定基础。
为激发学生诵读兴趣,我们开展了“亲近古诗文”比赛活动。在活动中我们将古诗文分为山河颂、四季歌、壮志篇、思乡作、爱国情五部分,由各班采取自由选择,分类进行编排。经过两个月的精心准备、演练,各班节目精彩纷呈:有合诵的诗歌,有伴奏表演唱诗词的,有边讲故事边朗诵的……活动结束后,不仅参赛学生受益匪浅,而且观众都为之震惊,这些平时很少上台表演的农村孩子竟然有这么出色的表现!
2、开展寻访家乡历史名人和遗迹活动,继承和弘扬乡土传统文化
汉中有着丰富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去年我市荣获“CCTV2006年度中国最佳历史文化魅力城市”,就是最好的证明。颁奖词这样写到:“他们位于中国版图的地理中心,历经秦汉唐宋三筑两迁,却从来都是卧虎藏龙;那里的每块砖石都记录着历史的沧海桑田,每一个细节都证明着民族的成竹在胸。”六十六个汉字,分别从地理位置、城池变迁、历史人物、文化遗迹、成语典故等方面概括了汉中的历史文化,从定军山到武侯祠,从张骞墓到蔡伦遗址,从五门堰到秦巴栈道……一处名胜一段历史,一块墓地长眠着一位历史风云人物。这些都是我们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地方资源。
我们城固县是大汉之魂、丝路之组——张骞的故乡。这里有“商周青铜器”的踪迹,有汉代李固的英魂,这些传统文化的沉积必将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丰厚的沃土。我校与“张骞纪念馆”仅一田之隔,学校在每年清明前夕都要组织学生到该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和不忘先贤开拓进取的精神。今年四月我们课题组牵头再次举行公祭先贤张骞活动,这次活动的主题是:“复兴张骞精神,重振奋发民风。”其中张骞精神就是“放眼看世界、敢为天下先,矢志永不渝、苦战攻难关。”在活动中,各班同学代表在听完讲解后纷纷发言,缅怀先贤,抒情励志;活动后,组内又开展了“我心目中的张骞”、“张骞精神对我的启发”等征文活动。今年的活动注重了继承和弘扬乡土传统文化这一主题,有力地促进了我校课题的实验和研究。
3、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传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的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情华。这些代代相传的文化资产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一代代岁月长途中的盛会。
为大力弘扬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课题组先进行了一次“传统节日知多少”知识竞赛活动。在竞赛内容中,主要针对常见的传统节日,有的以故事形式出现,有的以诗歌出现,有的以辨析题出现,形式多样,这不仅让学生对节日的时间有了清楚地了解,更进一步对节日的来历有了更明确的认知。在辨析题中,主要让学生针对当前社会上一部分青年人忽视传统节日而重视过洋节谈看法,学生们各抒己见,但最终达成共识——传统节日一刻都不能忘,她是我们民族的思想精华。
这次竞赛参赛学生有300多人,通过对成绩统计分析,发现了一个个严峻的问题:70分以上只有11人,60分以上有72人,剩下的都是不及格的,最差的还有几分的!当我们再次翻阅这些答卷时,发现有许多同学连除夕的传统习俗都不知,清明节是公历还是农历都不清楚,端午节纪念谁也不知……这让我们所有成员都陷入沉思……虽然这次竞赛让我们失望与反思很多,但同时也给学生上了一堂传统文化课:传统文在课堂上渗透势在必行。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思考
教育像钱梦龙先生说:“语文教学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最有代表性的学科,是母语教学,它是源、是根、是魂、是传统文化的魂。”
1、我们在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不仅包括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而且在某些方面也包括西方传统文化和自然的科学的文化,不过它应构建在中华民族文化之上,教科书中编选的一些西方名篇,同样影响并教育了中国几代人,如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命的意义》、高尔基的《海燕》等。
2、要让学生正确认识文本中的传统文化内容,认真整合文本中传统文化的资源,加强培养学生看书读书的习惯。
3、教育者,特别是实验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使传统教育落实到实处。在诸多教学环节中,课堂教学是关键环节,我们要扎扎实实做好背诵经典篇目工作,这些内容可由教师选定,也可由学生推荐确定,提倡愉快式积累,不能增加学生负担;在实施中因为传统语文教育只有读写没有听说,我们还要重视学生言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适当增加口语交际的精彩言语材料,使学生尽量熟悉,以期形成敏锐的口语语感。
4、面对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缺失,我们不能一味地责怪学生,更要清醒地认知自己在工作中得与失,全面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的整体素质,非一日之功。因学生存在很多个性差异。我们只有对学生加强长期不懈教导,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地进行科学训练,方能获取事半功倍之效果。
一个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理应是在继承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和开拓。在语文教学中逐渐渗透传统文化教学体现了汉语文教育的科学规律,有新时期的教育改革中,只要我们客观地审视,辩证地反思,发展地对待,它定会在饱经岁月洗礼中光彩依然,历久而弥坚!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