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弘扬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13-05-2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金玉
一、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是指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秀的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可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典籍等。“弘扬传统文化”主要是指在实践中“发扬光大”已有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中华民族在古代形成的传统精神和中华民族在近代形成的革命精神。
2、传统文化的优点。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塑造健康人格。比如(《论语·子罕》)孔子还提倡为崇高理想而不懈奋斗的人生态度,以及在不断的学习中完善自己的人格。可见儒家学说是强调个体自我修养和道德实践的重要意义的。我国历史上出了许多重修养、重气节、重独立人格的仁人志士,这都是与我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熏陶、培养和激励分不开的。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人的审美情趣。中华民族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古典诗词中,有着“大江东区,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有着“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婉,有着“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开阔苍凉,有着“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高洁,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强大的人格力量感染人,以清新优美的意境美化人,它们能在不知不觉间改变人的品格,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人的审美情趣。中华民族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古典诗词中,有着“大江东区,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有着“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婉,有着“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开阔苍凉,有着“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高洁,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强大的人格力量感染人,以清新优美的意境美化人,它们能在不知不觉间改变人的品格,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
3、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本质联系。
传统文化是要靠语文教学一代传承下来的,并且在传承过程中对先在的文化加以选择性吸收与能动性的扬弃,以便不断的发展、超越与创新。《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
二、找准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的契合点,活化传统文化。
语文课要大张旗鼓地讲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精神文化,就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寻根溯源,在民族语文的百花园中,采几朵百年甚至千年的汉民族智慧之花。中化传统文化千姿百态,包罗万象,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在小学语文中,主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汉语言文化。例如:利用“六书”象形、形声、会意等构字规律指导学生认字。象形(〈口耳目〉)会意(日月明,鱼羊鲜,小土尘,小大尖)、新三字经、对子歌学习传统文化“三百千”识字法。成语典故故事等。
2、文学。例如古代的诗词(唐诗宋词),古代的文学作品《三国演义》和古代的神话、传说《夸父逐日》、《盘古开天地)等。
3、艺术与文化交流(《长城》、《赵州桥》、《颐和园》、《藏戏》。
4、名人故事,例如《司马光》《聪明的韩俞》《孔子拜师》。
5、风景名胜,例如《黄山奇石》、《爬天都峰》、《迷人张家界》。
6、节日民俗等方面。例如《北京的春节》、《难忘的泼水节》、《十二生肖》、《五十六民族》。
中华传统文化内容。贯穿在一至六年级的教科书里,渗透在教科书的各个组成部份。教师要对语文教材中民族语言、民族历史、人文传统等相关民俗文化的内容进行梳理,设计、汇总民族文化教育的结合点和渗透点,形成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民族文化教育的序列。
三、从识字课、阅读课、综合性学习课等几方面,采用适合的方法,弘扬传统文化。
三、从识字课、阅读课、综合性学习课等几方面,采用适合的方法,弘扬传统文化。
1、在低年级识字过程中,弘扬传文化最好最合时宜。根据科学家研究,人的记忆力在1-13岁最强,在1-13岁是开发儿童记忆力的最好时期。而新课标对识字教学的要求是多认少写。只有在提前认读,扩大识字量的基础才能更好地谈阅读理解与写作。传统文化中的启蒙教育的经典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是提前认读的最好教材。利用现多媒体技术,把传统经典制作成视频动画,让学生反复诵读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我对一年级新生实施《三字经》的经典多媒体诵读,每周读两次,每次10分钟。一个月多数学生,多数学生能背诵《三 字经》的前四课,学生在背诵表现得特别认真,特别有兴趣。最重要的是在诵读过程中,据研究可以开发学生的右脑。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许多字从外形上看可以知道它的大概意思。比如“日”形状像太阳,“月”形状像月牙。日和月都有光,两个合在一起更亮,这就是“明”。汉字的这个特点使它很容易受到人们主观意识的影响,因此,从汉字可以了解到一些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低年级教科书单编识字课,利用汉字象形、形声、会意等特点编写识字教材,有些识字课采用了传统的韵语形式,如三字经、对子歌、词语串、童谣、儿歌等,既贴近时代又使学生受到了传统文化熏陶。
2、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一方面许多课文体现了中华的优秀文化,例如古代诗词、寓言、传说、神话、古典名著;另一方面有许多课文负载了中华的传统文化。如世界遗产。因此,它本来就内含文化的精华来到课堂。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课文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韵,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中国文化浓浓的鲜活的血液。如何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慧。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从课文注释、引语入手,挖掘有关民族文化信息。
①从课文注释、引语入手,挖掘有关民族文化信息。
②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整篇(部)著作的文化内涵。
③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
④从课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
⑤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入手,挖掘文化意趣。
3、综全性学习是宏扬传统文化的最好载体。例如中低年级可以鼓励搜集相关资料:以作业的形式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搜集相关资料。学生搜集内容:“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人物”、 “成语故事” 、“歇后语谚语”、 “历史人物事迹”、 “中国传统节日传说故事”等。例如围绕《孔子拜师》、《盘古开地》、《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等课文学习的同时引导学生了解身边的传统文化,开展综合性学习。丰富了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