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河水更清处溯源
发布时间:2013-05-2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金玉
——子课题《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总报告
海口市第十四中学语文课题组 撰稿人:文飞燕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2006年7月,我校承担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子课题《传统文化元素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的研究实验。蓦然回首,这项课题已经跨过了六个年头,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课题组老师和全体学生的共同努力,我们欣喜地看到: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走进了课堂,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时,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为我校师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课题有效拓展了教师的个人发展空间,有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进了我校语文学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在六年的课题研究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现将课题实验情况汇报如下: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黄河!”这是诗人余光中对传统文化的深情赞美。如果说中华民族是一顶高贵而典雅的桂冠,那么传统文化就是镶嵌在她上面耀眼的宝石。传统文化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龙的传人,它不仅促进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着世界。《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然而今天我们面临的现状是:学生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不尽人意,基本的社会公德一知半解,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消失。孔子第七十二代传人在《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研讨会上》呼告:“谁来拯救现代的孩子,那就是在座的每一位老师,我们义无反顾!”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重大。弘扬传统文化,造福子孙后代,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责无旁贷。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通过《传统文化元素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子课题的开展,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学生的文化功底,扎实打好传统的根基。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
2、明确读什么?怎样读?诵读经典,打好精神的底子,受益终身。
3、以“语文教学跟生活实践相结合,实现课内外衔接”为指导思想,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语文教学策略,构建“创设情境——诵读美文——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反馈检测——课外拓展”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4、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进一步提高我校的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研究内容:
1、现代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现状;
2、新教材所蕴涵的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弘扬;
3、家乡传统文化的发掘与研究;
4、弘扬传统文化的策略以及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5、阅读经典,以读促写;
6、用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的各个阶段采用问卷、谈话、竞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查阅资料,借鉴先进经验,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论证和研究方法。
3、实践法。
(1)按课题设计的方案,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实验,探索可行的语文教学新模式以弘扬传统文化。
(2)对比实验法:对班级进行分类管理,建立对照群,运用实验法对个性化读写后的结果进行比对,以便发现其中优劣,改进方法。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传统文化知多少》知识竞赛、《走进经典,感悟魅力》名句名篇解读及默写竞赛、海阔天空之成语故事、演讲比赛、征文比赛、诵读经典比赛、手抄报比赛、诗配画、书画比赛、古诗文改写、课本剧表演、影视剧观看、劝勉励志名言搜集等。
4、总结法。重视资料积累,按研究内容写出阶段性总结。写好教学反思、案例,撰写论文、研究报告等。
四、研究的成效
六年来,经过课题组全体教师的潜心研究,积极探索,我们在课题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构建了“创设情境——诵读美文——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反馈检测——课外拓展”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开展了传统文化教学,促进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切实提高了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课题组的韦倩、林坚、文飞燕老师在学校的教学开放周活动评比中均获一等奖;陈蔚、张少丽获市级比赛奖。在每个学年度的优秀科组评比中,语文组均获一等奖;王荣霖、文飞燕连续多次被评为“优秀科组长”;陈蔚、方青、黄惠虹、文飞燕等老师被评为“优秀教师”;2010年3月,我校语文组被海口市教育局评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工作“先进教研组”。
(二)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课题组的老师坚持做到:
1、天天三个一:每天让学生诵读一首古诗文;每节语文课前让学生说一个成语故事;每天向学生解说一句经典名言。
2、周周三个一:每周写一张以古诗文为内容的书法作品;读一篇经典名作;写一篇读后感。
3、学期三个一: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古诗文竞赛活动(或书法、或诗配画、或朗诵、或演讲、或手抄报、或征文、或课本剧表演、或古诗文改写、或有关传统文化的研究性课题);课题组的老师每学期开设一次有关古诗文阅读的专题讲座(如《意象与诗人情感》、《古诗词的意境创造》、《古诗词中言愁现象的探析》、《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等);每学期至少上一节古诗文的展示课。
在各类活动中,韦倩老师的学生为表演好《西厢记》课本剧,专程到府城租演出服装,还自行化妆,在全年级范围表演,获得一致好评;在诗配画的活动中,以学生钟云飘为代表,涌现出一批绘画高手;文飞燕老师的《走进经典,感悟魅力之诸子百家名句解读》受到师生的好评,学生在写作中信手拈来,文采飞扬;黄惠虹、唐震麟老师的手抄报活动有声有色,丰富了校园文化;文飞燕老师指导的《刮痧》、《中国服饰之魂——旗袍》,陈蔚老师指导的《中国的忌讳语》,符春茹老师指导的《福娃中的传统文化元素》;麦海丹老师指导的《诗人与四君子》、《古诗词在现代歌曲中的应用》均获校课题评比优秀奖;陈蔚老师的校本课程《走进李清照》深受好评;张少丽老师的《弟子规》专题讲座反响极大。
4、学年三个一:每学年举办一次成果展(或书画、或诗配画、或手抄报、或征文的展板);每学年评比一次优秀课题实验班级和实验教师;课题组老师每学年至少撰写一篇传统文化的教学论文。
通过这四个“三个一”的实践,我们欣慰地看到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润物无声作用:
1、加深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
自从开展了传统文化研究活动之后,学生阅读文言作品的水平不断提高,一些课外阅读用的文言短文,不少学生稍经点拨便可以顺利地翻译出来。一次次活动推动着学生一次次反复阅读,读出了情、读出了味、读出了文化。其他活动也激发了学生关注传统文化的热情。总之,与传统文化亲密接触,学生就获得了与传统文化对话的话语权。
2、改变了学生的阅读习惯
在经典阅读活动期间,好多学生都达到了手不释卷的程度。“腹有诗书气自华”,读经典,带给他们空前的充实感,充实又使他们产生了生命的幸福感。与故事中的人物同呼吸、共经历,这样,为他们插上了想像的翅膀。名著与现实的相互映射,使同学们增添了一份以古观今、知人论世的使命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完善着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课外阅读和实践活动虽然占去了学生的不少时间,但并没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相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热情使他们取得了更好的成绩,在中高考中我校的语文成绩提高较快,获得教育系统的表扬。
总之,通过对《传统文化元素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的子课题研究,养成了师生亲近、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的习惯,培养了师生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提高了师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五、研究成果(附列表)
六、课题反思
六年来,我们在课题的研究中不断努力,在摸索中前行。不断反思,调整实施步骤和方法,及时总结经验,使其结出丰硕的成果。橘黄橙绿果飘香,我们虽然在实验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传统文化的内涵丰富、深邃,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课题研究任重而道远。无论在传统文化研究的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还有许多的工作要做。“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虽然课题申请结题,但我们的研究、实践永无休止!“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黄河!”向河水更清处溯源,让校园的传统文化之花更加瑰丽灿烂!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