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地位
发布时间:2013-05-2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金玉

 

──三个版本小学语文教材的比较研究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编辑室 王宁风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坚持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这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举措,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与支持。
  从语文课程的目标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关于语文的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有如下表述:“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而人文素养又包含以下内容:“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上述内容指出了注重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性环节。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开始,就应该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文化。综观国内目前比较有影响的几套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大都依据《课程标准》的精神,在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作了不同程度的努力。本研究仅就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和北师大出版社三个版本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以下简称“人教版”“苏教版”和“北师大版”)进行对比研究,探讨这三个版本教材在弘扬民族文化方面做了怎样的努力,各自有哪些特点,也力图为今后小学语文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丰富和改进提供参照。
  从内容而言,中华传统文化千姿百态,源远流长。哪些内容适合进入小学语文教材,为学生所接受和吸收,这就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根据语文课程性质、特点进行统筹安排。如,崔峦老师就将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汉语言文化、文学、艺术与文化交流、名人故事、风景名胜、节日民俗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概括。[1]
   从呈现方式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教材时也要体现便教易学的特点,巧妙渗透到教科书的各部分之中,让学生随着语文学习的进展而不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染熏陶。具体言之,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通过专题、识字课、课文、单元练习、综合性学习等形式得以体现。
   一、专题
   目前国内几套主流教材大都按照专题来组织单元,所有教材内容、各项语文活动都围绕专题编排。人教版教材就是按照主题组元,以加强教材的整合性。除了一年级上册以拼音、识字为主,从一下至六上,每册安排了8个主题单元,六下是6个单元,总共86个单元,其中涉及中华传统文化的专题多达18个,占整套教材的20.9%。如,设计了“热爱祖国”“爱祖国,爱家乡”“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壮丽的祖国山河”“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中国的世界遗产”“祖国的大好河山”“走进田园、热爱乡村”“月是故乡明”“遨游汉字王国”“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走近毛泽东”“语言的艺术”“中国的古典名著之旅”“祖国在我心中”“初识鲁迅”“轻叩诗歌的大门”“民风民俗”等单元。这些教学单元从不同的方面(如,风光名胜、神话传说、汉字文化、古典名著、古今诗歌、民风民俗,历史名人等),介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以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专题“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为例,该专题安排了一组生动有趣、想象神奇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有诗人受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的民间传说启发而作的古诗《乞巧》《嫦娥》,有讲述古人凭借智慧惩治巫婆和官绅、为民除害的课文《西门豹》,有描写古代先民们探索天地万物起源和世界奥秘而创造的瑰丽神话《女娲补天》《夸父追日》。通过该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
   北师大版教材同样也是采取“主题单元”的形式进行编排,每册安排了12—16个专题不等,每个专题一般安排2—3篇课文,一年级下册到六年级上册总计共132个专题,其中论及中华传统文化的专题有5个:一年级安排主题单元“元宵节”(包括课文《元宵节》《看花灯》),二年级安排开放单元“汉字”(包含课文《汉字》),三年级安排了主题单元“过年”(包含课文《元日》《老北京的春节》《冰灯》),五年级安排了主题单元“龙”(包含课文《龙的传人》《大人们都这样说》《叶公好龙》),六年级安排主题单元“岁寒三友”(包含课文《墨竹图题诗》《苍松怪石图题诗》《墨梅图题诗》)。其传统文化的专题在数量上不算多,在内容上也相对集中于民风民俗和文学艺术方面。
  苏教版教材虽然也是按照一定的主题来组织单元,但单元主题不明确,相对松散,故不参与此统计。
   二、识字课
   人教版教材低年级单编识字课。识字课很重视吸收中华传统教育的精华,其对传统文化的借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六书”,特别是象形、形声、会意等构字规律,编写识字教材,指导学童识字。
(1)象形:“口耳目、羊鸟兔,日月火,木禾竹。”
  (2)会意:“日月明,鱼羊鲜。小土尘,小大尖,一火灭,田力男。人木休,手目看。”
  (3)形声:“蜻蜓半空展翅飞,蝴蝶花间捉迷藏。”
   2.采用传统的韵语形式,如,三字经、对子歌、词语串、童谣、儿歌、谜语、谚语、歇后语,编进贴近时代、贴近儿童的内容,指导识字。如,以对子歌形式出现的识字课:
   “云对雾,雪对霜。和风对细雨,朝霞对夕阳。
   花对草,蝶对蜂。蓝天对碧野,万紫对千红。
   桃对李,柳对杨。山清对水秀,鸟语对花香。”
   3.利用古诗识字。一年级上册至二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材共编排了《一去二三里》《画》《静夜思》《春晓》《林居》《所见》《小池》《赠刘景文》《山行》《回乡偶书》《赠汪伦》11首内容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古诗。
   人教版教材从一年级上册至二年级上册识字课共计24课,其中有18课是用古诗、三字经、对子歌、词语串、童谣、儿歌、谜语、谚语、歇后语的形式来呈现的。这种识字编排方式,一改单纯识字枯燥乏味的弊端,让小学生在兴趣盎然的读书中学习生字,同时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
   苏教版低年级的识字课共计30课,大部分都采用“词串”的形式来呈现。如,一年级上册“识字2”的内容由十二个词语组成:
  “太阳 闹钟 小鸟
   穿衣 下床 起早
   刷牙 洗脸 用餐
   上学 升旗 做操”
   这种“词串”虽然注意到了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注意到了词语的画面感,但总的来说是一种词语的组合,不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范畴。苏教版识字课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借鉴较少,30篇识字课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现主要有两处:一是利用古诗“一去二三里”识字,二是利用会意识字:“二人从,三人众。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二木林,三木森。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北师大版教材低年级《丁丁冬冬学识字》同样也是大都采取词语识字的方法,即,将词语进行归类学习。当然,也有部分识字课注意到利用形声等构字法来识字,如,二下第三课《丁丁冬冬学识字》:
  肖 消 消灭 削 削皮 霄 云霄 宵 元宵 
   捎 捎带 梢 树梢 稍 稍微 峭 陡峭
   但总的方面北师大版教材没能充分体现传统蒙学经验对现代识字教学的借鉴意义。
 三、课文
 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一方面,有许多课文本身就体现了中华优秀文化,如,古代诗词、古代寓言、古典名著、神话传说。另一方面,许多课文的内容负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介绍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等文化成就的,介绍名人故事、风景名胜的,介绍各民族民风民俗的。读了这些课文,学生在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热爱中华文化、热爱祖国的情感一定会油然而生。对于人教版教材而言,可以说每册都选编了一大批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文。以三上为例,有流传千古的古诗《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有蕴含传统文化又体现童趣的《风筝》,有体现古代智慧、启迪思想的故事《找骆驼》《矛与盾的集合》;选读课文里也安排了《神笔马良》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智慧的故事。
  苏教版教材的编者在让古诗进入课本时,较多地采用“文包诗”的方式,如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文就是在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基础上,根据写作背景扩写而成。类似的文章还包括《英英学古诗》《登鹳雀楼》《母亲的恩情》《但愿人长久》《黄鹤楼送别》等。
   我们可以将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文粗略地分为“古诗词”“古代文学作品”“历史名人故事”“历史文化交流”“古代神话传说”和“成语故事”六大类,下表是人教版、苏教版和北师大版课标教材中的课文在体现传统文化方面的相关数据。
    注:课文统计时,以“课”作为统计单位。有时候一课中包含几篇作品,如,“古诗两首”“寓言两则”等。凡此情况,另以“篇”标明。三个版本教材的统计标准相同。
   从上表可以看出,人教版课标教材全12册教材的363篇文章中,涉及中华传统文化内容的课文多达72篇,占19.8%;苏教版比人教版略高,占20.1%;北师大版则占13.1%。
   在古诗词、古代文学作品和历史文化交流部分,人教版的百分比均高于苏教版和北师大版教材;在历史名人故事和古代神话传说部分,苏教版教材则占有较高的比例。
   值得一提的是在古代文学作品方面,三个版本教材体现了不同的特征。人教版教材中古代文学作品共计16篇,北师大版教材共计15篇,苏教版共计7篇,
   具体分布如下表。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手机端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