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语文课堂为主渠道,有机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发布时间:2013-06-2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张林亚
以语文课堂为主渠道,有机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曾哺育了一代代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文明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传统文化的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我们应做好一名传统文化的守望者。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以语文课堂为主渠道,注意发掘教材涉及的传统文化知识,有机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一、以课本为主,有机渗透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编的都是一些文辞兼美的文章,品读它们是一种享受。有的给人以启迪、有的让人明白一个道理、有的抒发了浓浓的情感……例如我在教学《少年王勃》一课时,让学生了解才华横益的少年王勃,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情感;同时感受滕王阁的美丽;积累“初唐四杰”及《滕王阁序》的相关资料。而在《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文中,则主要引导孩子们感受唐代大诗人王维在九九重阳身在异乡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由此触景生情写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的故事,在这一课的教学里面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并于课后收集王维的古诗进行诵读。在《但愿人长久》一课里,通过故事了解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写作背景及大致诗意,由课文延伸,让学生简单了解我国古代的“唐宋八大家”等。结合《春联》一课的教学,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春联及相关资料。通过教学互动,使学生了解春联的来历及其特点,初步感知对联的声律美、节奏美,学会区别上下联。并交流了许多收集的春联,丰富学生视野。
古人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在教学古诗之后,会启发学生大胆想象,把古诗的意境用笔画下来,附上古诗的内容及诗人简介等,并及时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与点评。在2008年秋季学期的古诗配画中,周洋月、沈美玲、陈凯等十几位学生表现优秀,其作品由学校收存。
在苏教版第七册语文课本的练习三之后有一个训练学生口语表达及方位感的题目:我家怎么走?一堂课热热闹闹上下来,我感觉意犹未尽,于是布置学生制作地图卡,画出从家到学校的地图具体向别人介绍自己家的走法。由于学生有制作资料卡的经验,加上老师的适当指点,部份学生交上了精美的卡片,如陶遥、胡甜甜等几位同学的地图卡,不仅介绍了自己家的走法,还对地图卡进行了装饰和美化。
二、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语文素养。
学生学习内容很大一部份是来自书本的间接经验,但有一点常常被我们忽视,那就是间接经验的来源——社会实践。结合实验课题,我曾组织学生参加过几次社会实践: 2007年暑假组织学生调查家乡的自然风光,历史人物,民风民俗、风味小吃等,并制作资料卡,拟写调查报告。通过调查,同学们了解了“九狮闹莲”的传说,认识了历史名人李世杰、奢香夫人,了解了地球上的彩带——百里杜鹃。2008年秋季学期结合《说说广告》的话题,我组织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广告语,学生们积极的去做了,有的背下精彩广告词,有的还唱起了广告歌曲。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创作,为自己喜欢的物品、为家乡或学校设计广告。“百里杜鹃香百里”“要旅游,来黔西!”“要读书,来三小!”“三小是孩子成长的家园、乐园、学园。”这些广告语都出自孩子们智慧。通过这样的活动,培养学生参与实践,整理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处处留心、生活中学语文。
除了以语文课堂为主渠道以外,我还引导学生们善于捕捉生活中有意义的信息,做个有心人。如2008年暑期布置学生以奥运为主题制作手抄报,其中,杨方缘、陈凯等几位同学设计的报纸十分规范、精美。同年九月,“神七飞天”、举国欢腾,我组织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召开主题班会并写写“我的收获”。激发学生从小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
四、多读书、勤练笔。
“语文如积沙”,这句话道出积累对于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而今天孩子们的课外读物却少得可怜。不是家长不重视,而是他们不知道该为孩子选怎样的书;不知道怎样引导孩子读书。课余,我会为学生们推荐一些好书,适当拓展视野,如《论语》、《三字经》、《唐诗三百首》、童话、寓言、儿童文学等,并定期召开读书交流会,树立榜样带动全班。要求他们学会摘抄好词、佳句、学会写读后感,这样的作业每周二、四、六分别完成一次,培养学生爱读书,勤练笔的学习习惯,为学生读写结合打下坚实基础。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祖先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它能提升人的素质,陶冶人的品格。作为一名小学老师,可能我们能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但是我们能把他们领进了传统文化这座知识宝库的大门,教给他们的方法会让他们慢慢地去寻觅其中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精粹,从而渐渐地去读懂中国。
附件:
![]() ![]() |